戰國時代政治上的大兼併—各國戰爭愈演愈烈

2021-01-11 娛樂TOP記

眾多學者都指出春秋至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稱霸戰爭發展成為了兼併戰爭。兩者區別在於前者是戰勝國只需讓戰敗國承認其霸主地位即可,以此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後者則轉變為戰勝國吞併戰敗國土地、人民,以獲得實質性戰爭果實的戰爭。兼併性質的戰爭起於公元前473年的越國吞滅吳國,自此後楚國、齊國等國家便不斷蠶食周邊小國,兼併戰爭由此大興。戰國前期主要是各國國君任用有能之士進行變法的時期,變法中採取的各種革除敝治的政治、經濟等措施為戰國中後期諸國互相兼併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

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魏國是當時第一個崛起的大國,魏惠王時期便打敗秦國取得河西地區,但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便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了。繼而興起的便是秦國,秦孝公勵精圖治求取賢才,經商鞅變法後惠文王時期國力大盛,逐漸加入到中原各國角逐之中。楚國是當之無愧的地大物博之國,它憑藉春秋時期殘餘實力在當時也堪稱一雄,「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說明的正是戰國初期的政治情況。齊國經威王變法後形成威宣盛世的繁榮局面,是戰國時期繼楚國後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對抗的國家,歷史上發生的「秦齊稱帝」一事就足以證明齊國實力。

趙國是最晚實行改革運動的國家,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一系列軍事改革之後也一躍成為戰國一雄,成為繼齊國後可以與秦匹敵的大國。燕國地處北方,與中原各國來往甚少,實力相對薄弱,後經燕昭王招攬人才實行改革後,國家實力才逐漸強大起來,五國破齊中它曾是主力,也自然可以被視為一雄。諸雄逐鹿自然免不了軍事較量,所以戰爭往往是一觸即發。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利益往往決定國家政策,戰國四公子就是存在於這種政治環境之中的,他們雖稱不上亂世梟雄,但是足可以謂為英傑才俊。亂世之中,位高權重的他們自然也是時代的弄潮兒,尊賢重士,約縱離橫是概述他們政治活動極好的註腳。

戰國七雄格局形成之後,各國互相兼併之勢愈演愈烈,在此種形勢之下縱橫家這一階層便應運而生。士人是縱橫家的主要構成成分,他們在追名逐利的時代風氣和布衣卿相的時代現象的影響下,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言善辯活躍於政治舞臺上,操控著各國外交方針。除士人階層外,戰國四公子也可以被稱為縱橫家。因為四人都率領過多國軍隊攻秦,並且孟嘗君曾為魏遊說燕趙,平原君為趙遊說楚王,信陵君的上書魏王和春申君的上秦王書等這些行為都可以把他們確定為縱橫家。

春秋和戰國初期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地主和僱傭農階層。由於小農經濟逐漸成為了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基礎,支撐著整個國家運作。冶鐵技術和鐵農具的出現以及農田灌溉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較春秋時期有很大發展。手工業方面出現了家內手工業、個體經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大手工業,從這個細分的程度我們就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手工業也是有了極大的發展。商業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出現了很多大商人和巨富,大的商業城市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韓國的新鄭、魏國的安邑等。

由於當時封君制度盛行,各國的貴族和封君都擁有一定的封邑,他們享有封邑內人民的租稅,同時還會對農民放貸,所以他們的經濟實力雄厚。藉助經濟方面的優勢和政治地位上的便利,戰國四公子都曾公開進行養士活動。這群進行養士活動的一批人當中戰國四公子是影響最大和實力最為雄厚的。

養士活動起於西周,興於戰國,衰於西漢,養士文化可以說是戰國文明的一大組成部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久為流傳,故事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去考究,故事實質傳達的思想則是尊士、養士和用士。養士活動在戰國時代大為興盛的原因不難理解,總結起來就是養士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利益需求的匹配。戰國時代養士主體有兩部分,分別是一國之君和國中權臣,養士客體主要是能為養士主體解決問題的士人。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士人」階層的範圍和力量也在不斷的壯大。

拉開戰國時代序幕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原本只為國之卿大夫的韓氏、趙氏和魏氏經過長年累月力量的積攢,最終趕走了晉君,其地位還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被周天子許以為侯。之後不久還發生了田氏篡齊,這兩件事給當時各國國君和群臣思想帶來的震撼可謂不小,國君們的憂患意識增強,權臣貴胄門的進取精神被激發起來。與國家上層主體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士人階層,表現便是沒落貴族和進取貧農地不斷湧入,而對他們產生足夠誘惑力的是權力、地位和金錢。當主、客體和外部環境等一切條件具備的時候,養士活動便順理成章的發展起來。

先有魏文侯勵精圖治,禮待田子方、段幹木、子夏,任用李悝、西門豹、吳起使魏國成為戰國一雄。接著齊桓公午修建稷下學宮招攬天下人才,為威、宣、閔盛世奠定人才基礎。秦孝公廣發招賢令引入商鞅,這才有了秦後來統一天下的故事。燕昭王築黃金臺,也只是為吸引人才,入燕的樂毅雪恥了燕國之仇。與君主養士活動相對的便是權臣養士,孟嘗君可謂是權臣養士活動風氣的首推者。之後的信陵君、平原君和春申君都極力效仿孟嘗君尊士、養士和用士。所以賈誼首次把四人並列稱時指出了「尊賢重士」的共同點。可以說養士活動給予了四人政治舞臺上大行其道的機會,同時四人也推動了養士活動成為戰國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戰國時代,風雲際會,究竟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追憶?
    而小說的截取時間,就是戰國時代,「大爭之世」。戰國者,與之前的春秋時代一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意為「列國熱衷於兼併戰爭」。戰國時代,從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結合《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以及《戰國史》等史學著作,我們可以窺見戰國時代的重要性。
  • 戰國的局勢,遠非七國所能概括,混亂的戰國時代,唯有兼併爭奪
    每每提到戰國時期,很多人首先就想到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確實,這七個國家是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但並非是全部。只能說這七國恰好在當時的政治、戰爭之中處於漩渦中心,使得其更加充滿了代表性。加上主要的大規模戰爭都是圍繞這七個國家所展開的,也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戰國定式在了七國之間。
  • 戰國時代,七雄爭強,「信用」逐漸失去了約束力
    魏文侯猶有春秋時講求信義的傳統,因此得以率領韓、趙,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勢力;魏國在戰國初期頗具有類似春秋霸主的地位,且仍遵守著春秋時代的道德傳統。 在魏國的統領下,三晉暫得和平共處,各自向外兼併發展。三晉與楚因梁西榆關一帶的土地常有衝突,因為榆關是南北交通的要塞,所以三晉與楚多次為此發生戰爭。
  • 從作戰方式、戰爭規模角度入手,分析春秋與戰國軍事戰爭情況
    ,成為爭霸兼併戰爭中的主導力量。兵車本身就很笨重,當具有很大殺傷力的弩出現時,戰車上的車兵就成為步兵獵殺的對象;春秋時期戰爭規模小,雙方多用排列布陣等方式衝鋒廝殺;而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大,戰場情況複雜,既有豐草長林、深溝高壘、丘陵險隘、又有江湖河灘等水戰場,這些地方都不利於車兵進行列隊衝鋒,反倒有利於步兵進行靈活布陣。
  • 戰國時期為何養士成風?原因竟然是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
    那時,本對古文典籍不怎麼感興趣的自己,竟被書中所描述的故事,毫無抵禦力地吸入了歷史現場:出使秦國的孟嘗君,陷入複雜的政治博弈而行動受限。原本,極有可能作為政治砧板上任人割宰的他,卻被一群異才,既作狗盜又擬雞鳴,屢次以令人大開眼界的方法,有驚無險地脫出危地,最終安然返抵齊境。
  •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滅國,到了戰國就變化了呢?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的歷史得以開啟。對於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歷史階段,不僅體現在諸侯國數量上的不同,更在於戰爭性質上的不同。就春秋時期來說,大部分戰爭不是以滅國為宗旨,以齊桓公等春秋五霸來說,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稱霸諸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目的就是為了佔領土地和人口,乃至於秦始皇時期的統一戰爭。
  • 從「行人」到縱橫家,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雖然早在《周禮》之中就已經記載有「行人」之職,但是當時的「行人」更多的是為周天子傳達一些信息,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外交使節。 春秋時期結束以後,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越演愈烈,大國崛起,小國覆滅,諸侯們的目的也從稱霸轉為了吞併。這樣一來,「行人」的職責也就發生了改變。
  • 戰國七雄中,各國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
    戰爭是人類自古以來逃避不了的一個話題,而我國則是歷朝歷代都名將輩出。相比之下,因為亂世的戰爭頻率高、規模大,所以在春秋戰國、三國、隋末這樣的動蕩時代成名的將領比之太平盛世要多上不少。周定王十六年(前453),隨著三家分晉事件的發生,歷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徵伐更加頻繁,更多的優秀將領也在此時湧現。那麼,如果在各國分別選出一位名將,應該怎麼選呢?
  • 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屬於村戰這個級別?真要這麼想您就錯了
    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所以今天咱們來討論一下日本的戰國時代的這些名戰爭究竟是不是村戰?
  • 集權是戰國普遍的做法,因為兼併戰爭使得國君的權力無限擴大!
    集權是戰國普遍的做法,因為激烈的兼併戰爭使得國君的權力無限擴大。可是這種集權絕大多數是集體集權,也就是說有一個核心集體集體執政,既有集權的各種好處也避免了國君導致的戰略激進。齊閔王也完成了個人集權,其利用秦齊互相的機會,將勢力強大的相國送走。但是他的導致戰略激進,被五國聯合攻破。
  • 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很小?為何會被人說成是村子之間的械鬥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那就是戰國時期,當時各國之間相互攻伐,非常混亂,最後實力超強的秦國逐個滅掉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在日本歷史上也曾有過類似中國戰國時期的「戰國時代」。
  • 普通人穿越到戰國時代,七雄哪個國家最好混?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戰國時代,從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兩百多年的時間段。期間各國展開了各式各樣的變法圖強與兼併戰爭,也是中國農業、思想、軍事等領域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在這個圖強求存、朝不保夕的年代,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適合普通人生存呢?
  • 從戰國時代到各國興衰,解讀楚國為何無法實現大一統?
    戰國時代,群雄爭霸,其實並非楚軍不強,畢竟楚文化是尚武的,中原尚文,秦國麼,整個一大老粗。是體制拖累了,楚王能夠指揮的是王師,也只是滄海一粟,下面封君手裡多少家兵?有錢,安於享樂。沒有統一的動力,而且處於長江中下遊,無險可守還容易被順流而下。
  • 大秦賦中各國兵力動輒十萬、百萬,真實戰國各國到底有多少兵力?
    從史籍及出土秦簡等材料來看,秦國那種「正卒」和「戍卒」已不是單純的遇事徵發的民兵,而是一定意義上的常備軍了。其他各國的情況不像秦國那樣的典型,但其軍隊已逐步正規化、常備化當無問題。當然,通過臨時徵發民眾大量參軍以組成一定規模正規武裝部隊的現象,在戰國時代也比比皆是。在長平之戰中,秦王徵發河內地區「年十五以上」的民眾「悉詣長平」投入戰略決戰,就是明顯的例子。
  • 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上洛有區分?目的不同上洛方式也不同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除了對內穩定局勢,排除異己分子,對外逐步擴張增加自家實力外,最讓這些大名魂牽夢繞的就是上洛。那麼,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在戰國時代,實力足又能影響周邊勢力的大名通常會設法上洛,因為到達京都後自然可以獲得相應的利益。儘管上洛可以獲得利益,不過上洛其實分成兩種,一種屬於私人上洛,一種是軍事上洛,兩種方法決定了上洛的目的不同。私人上洛就是帶著少數家臣前往京都。
  • 《天朝》上演春秋戰國愛恨情仇
    [導讀]《天朝》遊戲背景跨越春秋戰國千年歷史,為玩家全真還原諸侯割據恢弘歷史場面,在拼殺對戰之間演繹出一幕幕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化身英雄,感受激情,你也能創造歷史!!最近一部《倩女幽魂》在各大院線紛紛上線,勇於挑戰經典演繹出不一樣的特色。一如《天朝》遊戲,既傳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精髓,又做出豐富的創新,多種類型的PK對戰方式、充滿中國味的畫面、絢麗綻放的技能和威震河山的上穀神寵都讓遊戲煥發出不一樣的活力。無數英雄紛紛進入《天朝》,創造自己的豐功偉績,感受遊戲帶來的愛恨情仇。
  • 130 日本的兼併和統一,是在大和時代嗎?
    東亞歷史第130篇:日本的大和、飛鳥、奈良及平安時代。 日本在公元三世紀末,也就是彌生時代末期,還沒有統一,而是一個類似聯邦的國家。在第四世紀初到第六世紀的三百年間,日本才經過不斷的戰爭及兼併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稱為「大和朝廷」。日本歷史上稱這一段時間為「大和時代」。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雖然日本戰國時期經常被我們國內的網友譏諷為「村與村、縣與縣之間的械鬥」,但客觀來說,除了戰爭規模較小以外,日本的戰國時期的歷史確實算得上精彩紛呈,並且與中國的三國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
  • 終結書荒之戰國時代的經典歷史小說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指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周滅亡前和二周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周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韓、趙、魏躋身強國之列,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國分別是:燕、趙、魏、韓、楚、秦、齊。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在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難以約束諸侯,各大強國互相爭霸攻伐,但大多都打著「尊崇周天子」的名義。並且春秋時期的爭霸中心在中原,是現今河南中北部一帶。晉國不論是在實力,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還是地緣政治都具有先天的優勢,於是在相當長時間內,春秋是以晉國為主導的霸權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