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學者都指出春秋至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稱霸戰爭發展成為了兼併戰爭。兩者區別在於前者是戰勝國只需讓戰敗國承認其霸主地位即可,以此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後者則轉變為戰勝國吞併戰敗國土地、人民,以獲得實質性戰爭果實的戰爭。兼併性質的戰爭起於公元前473年的越國吞滅吳國,自此後楚國、齊國等國家便不斷蠶食周邊小國,兼併戰爭由此大興。戰國前期主要是各國國君任用有能之士進行變法的時期,變法中採取的各種革除敝治的政治、經濟等措施為戰國中後期諸國互相兼併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
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魏國是當時第一個崛起的大國,魏惠王時期便打敗秦國取得河西地區,但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便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了。繼而興起的便是秦國,秦孝公勵精圖治求取賢才,經商鞅變法後惠文王時期國力大盛,逐漸加入到中原各國角逐之中。楚國是當之無愧的地大物博之國,它憑藉春秋時期殘餘實力在當時也堪稱一雄,「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說明的正是戰國初期的政治情況。齊國經威王變法後形成威宣盛世的繁榮局面,是戰國時期繼楚國後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對抗的國家,歷史上發生的「秦齊稱帝」一事就足以證明齊國實力。
趙國是最晚實行改革運動的國家,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一系列軍事改革之後也一躍成為戰國一雄,成為繼齊國後可以與秦匹敵的大國。燕國地處北方,與中原各國來往甚少,實力相對薄弱,後經燕昭王招攬人才實行改革後,國家實力才逐漸強大起來,五國破齊中它曾是主力,也自然可以被視為一雄。諸雄逐鹿自然免不了軍事較量,所以戰爭往往是一觸即發。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利益往往決定國家政策,戰國四公子就是存在於這種政治環境之中的,他們雖稱不上亂世梟雄,但是足可以謂為英傑才俊。亂世之中,位高權重的他們自然也是時代的弄潮兒,尊賢重士,約縱離橫是概述他們政治活動極好的註腳。
戰國七雄格局形成之後,各國互相兼併之勢愈演愈烈,在此種形勢之下縱橫家這一階層便應運而生。士人是縱橫家的主要構成成分,他們在追名逐利的時代風氣和布衣卿相的時代現象的影響下,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言善辯活躍於政治舞臺上,操控著各國外交方針。除士人階層外,戰國四公子也可以被稱為縱橫家。因為四人都率領過多國軍隊攻秦,並且孟嘗君曾為魏遊說燕趙,平原君為趙遊說楚王,信陵君的上書魏王和春申君的上秦王書等這些行為都可以把他們確定為縱橫家。
春秋和戰國初期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地主和僱傭農階層。由於小農經濟逐漸成為了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基礎,支撐著整個國家運作。冶鐵技術和鐵農具的出現以及農田灌溉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較春秋時期有很大發展。手工業方面出現了家內手工業、個體經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大手工業,從這個細分的程度我們就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手工業也是有了極大的發展。商業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出現了很多大商人和巨富,大的商業城市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韓國的新鄭、魏國的安邑等。
由於當時封君制度盛行,各國的貴族和封君都擁有一定的封邑,他們享有封邑內人民的租稅,同時還會對農民放貸,所以他們的經濟實力雄厚。藉助經濟方面的優勢和政治地位上的便利,戰國四公子都曾公開進行養士活動。這群進行養士活動的一批人當中戰國四公子是影響最大和實力最為雄厚的。
養士活動起於西周,興於戰國,衰於西漢,養士文化可以說是戰國文明的一大組成部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久為流傳,故事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去考究,故事實質傳達的思想則是尊士、養士和用士。養士活動在戰國時代大為興盛的原因不難理解,總結起來就是養士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利益需求的匹配。戰國時代養士主體有兩部分,分別是一國之君和國中權臣,養士客體主要是能為養士主體解決問題的士人。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士人」階層的範圍和力量也在不斷的壯大。
拉開戰國時代序幕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原本只為國之卿大夫的韓氏、趙氏和魏氏經過長年累月力量的積攢,最終趕走了晉君,其地位還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被周天子許以為侯。之後不久還發生了田氏篡齊,這兩件事給當時各國國君和群臣思想帶來的震撼可謂不小,國君們的憂患意識增強,權臣貴胄門的進取精神被激發起來。與國家上層主體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士人階層,表現便是沒落貴族和進取貧農地不斷湧入,而對他們產生足夠誘惑力的是權力、地位和金錢。當主、客體和外部環境等一切條件具備的時候,養士活動便順理成章的發展起來。
先有魏文侯勵精圖治,禮待田子方、段幹木、子夏,任用李悝、西門豹、吳起使魏國成為戰國一雄。接著齊桓公午修建稷下學宮招攬天下人才,為威、宣、閔盛世奠定人才基礎。秦孝公廣發招賢令引入商鞅,這才有了秦後來統一天下的故事。燕昭王築黃金臺,也只是為吸引人才,入燕的樂毅雪恥了燕國之仇。與君主養士活動相對的便是權臣養士,孟嘗君可謂是權臣養士活動風氣的首推者。之後的信陵君、平原君和春申君都極力效仿孟嘗君尊士、養士和用士。所以賈誼首次把四人並列稱時指出了「尊賢重士」的共同點。可以說養士活動給予了四人政治舞臺上大行其道的機會,同時四人也推動了養士活動成為戰國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