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輝先生所著小說《大秦帝國》,為我們展現秦國從受人宰割的西北邊陲之國,一步步成長為天下強國,並實現「橫掃六合」宏圖偉大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
而小說的截取時間,就是戰國時代,「大爭之世」。
戰國者,與之前的春秋時代一樣,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意為「列國熱衷於兼併戰爭」。
戰國時代,從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結合《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以及《戰國史》等史學著作,我們可以窺見戰國時代的重要性。
戰國時代,是重大變革和發展時期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稱戰國時代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
經濟決定上層建築,而農業是中國數千年立國之本。戰國時代,由於鐵製家具的使用,更多的荒地被開墾,農業生產效率提高,水利灌溉得到進一步開發,並且有條件的列國,都推行「一年兩熟」的農作物種植模式。農田糧食產量有了很大增加,使得人口也在增長,五口以上的小農之家湧現。
農業經濟發展,制度措施就要跟上。
西周、春秋早中期,普遍採取的「井田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戰國時代,各國都進行了農業改革,「廢井田,開阡陌」,將農田授予農夫。
魏、韓、趙等國先後推行按戶籍「良民」身份授田的制度,規定一夫授田百畝(戰國尺度較短,畝制與後世不同。折算起來,一百畝相當於後世三十多畝)。趙國甚至採用「二百四十步為畝」,給予農夫更大面積的農田,而商鞅變法時,便採用這種大畝制。
自耕家成為君主政權王國的基礎,小農經濟成為國家的基礎,並延續至清朝末年。
隨著小農經濟成為王國基礎,各國政權組織也相應發生了變革,原來貴族使用家臣來統治的體制逐漸瓦解,開始推行「俸祿制」和「上計制」(年終考核)的官僚組織。國君選拔任用人才的渠道更寬,集中權力、創建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初步出現。
此時各國已出現「郡縣制」,「郡守」成為一郡首長,「郡縣」陸續成為徵兵的地方單位。
戰國時代,是戰爭出現變革的時期
當年,春秋時代,各國意在爭霸,「春秋五霸」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國夾在大國之間,左右搖擺,組成聯盟,進行爭霸戰爭。
而戰國時代,各國不再圖「霸主」虛名,意在兼併土地,攻佔領土。
家業發展、人口增加、郡縣出現、中央集權,使戰國時代徵兵更加容易,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而戰爭持續時間、兵員損耗驚人,一場戰爭往往會持續數月,甚至一年以上。而戰爭陣亡士卒,往往要以數萬計,諸如秦攻韓宜陽之戰、秦攻趙長平之戰,兵員死亡均在數十萬人以上。
而戰爭的形式,也由講究誠信、列陣而戰的「君子戰」,變成極盡所能,使用陰謀詭計的「小人戰」。
在戰爭進行的同時,各國還加以「合縱」、「連橫」,進行政治較量:國無常勢,義無常存,今天這幾個國家聯合在一起,明天那幾個國家聯合在一塊。山東六國昨天還在一同攻秦,今天就被秦國逐一拆散,紛紛與秦國結盟,攻打「友邦」。
戰國時代,結盟成為遊戲,盟書成為廢紙。
(戰國時代戰爭場景)
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上重大變革和發展的需要,相應地文化學術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現象: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縱橫家、名家、陰陽有、農家、雜家分別站在不同立場,從各個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國方略、一統天下的方法。
代表人物或著書立說,或聚徒講學,或向君主遊說,並就許多問題進行激烈的辯論,成功運用各家學說為我所用的秦國,是典型的「學以致用」的諸侯國。
秦國先是用商鞅法家,進行果決徹底的變法,不惜觸犯舊勢力權貴利益,強力推行變法之策。
緊接著,秦國又引入縱橫家張儀,進行「外交為主,戰爭為輔」的戰略,秦國「得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進一步奠定了富強的基礎。
再後來,秦國又採取範雎「遠交近攻」之策,不斷鯨吞蠶食韓、魏、楚之地,將領土地擴大數倍,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
結語
二千二百年以前的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關鍵性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時期,無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變革和發展,這種變革和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可以說直到今天。
戰國時代,是合縱連橫的戰爭時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統一的時期,是百家爭鳴、英才輩出的時期,其中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深刻歷史教訓,都值得我們今天認真分析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