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2020-12-12 騰訊網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變法的領域也十分的寬廣,形式多種多樣,為後世人們的發展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選擇,也讓文化擁有了多樣性,讓政治形勢更加豐富多彩。

但是到了後世變法改革則就沒有春秋戰國時代那麼輝煌了。當然,後世的變法也有很多,比如說宋朝王安石的變法,明朝張居正的改革,這些都屬於變法的行列。

但是這些遠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出名,也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跨度廣,形式多樣。那麼為什麼戰國時代是變法改革的黃金時代呢?這自然與戰國時代的社會環境有關。

一、秦魏的指引

魏國和秦國是戰國時代率先進行變法的兩個國家,魏國打開了變法改革的先河,它的李悝變法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先進的,李悝不僅在行政、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改善,也將法的理念第一次在戰國時代提出,給後世各種變法的興盛提供了基礎,而魏國也依靠著李悝變法成功地成為了戰國初期唯一的超級大國,社會地位非常之高。

而秦國的例子更加明顯,秦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其實是戰國七雄中排名比較靠後的國家,它當時依靠的是以戰養戰的政策。

也就是說,這個國家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夠拉動國內的各項發展,但是以戰養戰的政策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如果一個國家長時間無法打贏,那麼國內的發展就會陷入死循環,最終甚至會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給拖垮。

而無奈的是,當時秦國面對的是已經進行過變法的魏國,在戰爭方面自然討不到好處,所以經過連年的戰爭,秦國雖然也有勝利的時候,可是國內的發展卻是一片蕭條,百姓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這讓秦國的土地面積一再縮小,也讓秦國的發展實力愈發降低,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戰國初期最弱的諸侯國。

但是這樣的局面卻在商鞅變法之後完全改變了,商鞅入秦提出了一整套的治國政策,讓秦國成了以法為基礎的國家,完成了君主的集權,壓制了貴族的統治,讓百姓的生活有了盼頭,也讓軍隊的戰鬥能力提高,如此,秦國迅速崛起。

所以說這兩個國家的經歷讓後來的諸侯國看到了希望,也讓它們尋找到了一條更先進的發展形式,畢竟成功的經驗誰都想要借鑑,自然變法也就相對興盛的起來。當然,他們之所以會借鑑秦國和魏國的成功經驗,那是因為它們想要變強,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

二、變法才能圖強

戰國時代就是一個利益紛爭非常複雜的年代,但是想要獲得更高的利益,想要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價值,那麼就必須擁有對應的經濟能力,如此一來,國家的發展必定要跟上步伐。

畢竟,先進的發展形勢更加容易與時代的發展潮流相結合,也就更容易獲得高速發展的機會,我們總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實國家的發展也是這樣。

當其他的國家因為變法改革強盛起來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國家依舊停留在原本的政治制度當中,那麼國家就會處在落後的局面,統治形式就會不與時代相符合,自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所以變法也是國家變強的重要步驟。

秦國和魏國通過變法獲得了綜合國力的提升;趙國因為變法成為了能夠在軍事方面與秦國相提並論的國家;燕國通過變法組織了樂毅伐齊,差一點將齊國滅亡;韓國因為變法也曾以勁韓之勢威脅中原;也因為變法成為了東方的諸侯強國,曾經還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

所以由此來看,變法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各大諸侯國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形式。

其實,變法改革是對於國家整體的一種改善,它可以讓這個國家的發展更加適合於當下的時代,像是戰國時代一些比較弱小的國家都是因為在變法方面的不徹底所導致的,比如說燕國。

燕國進行了燕昭王變法之後雖然強盛了一段時間,但是燕昭王的變法並沒有涉及到燕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導致燕國很難完全剔除之前遺留下來的影響,自然對其發展有不利因素。

所以說變法不僅僅能讓國家的實力變強,也能夠改善一個國家的基礎政治制度,能夠增強君主對於國家的統治。

三、變法有利於君主統治

變法也可以算作是一場革命,在當時那個歷史環境中,各大諸侯國雖然已經脫離了周王朝的控制而獨立,但是它們畢竟是出自於周王朝的國家,發展形式和制度深受周王朝的影響,發展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礙。

但是時代在向前進步,歷史也在向前發展,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君主的集權統治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或者已經成為了各大諸侯國暗中實力比拼的關鍵。

事實上,當時的社會在表面上來看比的是軍事能力,比的是誰能夠在戰場上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實際上,制度方面的較量才是最為重要的。

因為制度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機制,統治形式是一個國家發展最為重要的能力,可是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基礎政治制度或者應用長久的政策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不進行革命則就很難完成?所以說如果要想完成君主的集權,要想剔除西周時代遺留下來的不利因素。

那麼一個國家必定要進行創新,也必定要將創新的形式進行推廣,如此,變法自然是少不了的。

小結:

所以我們綜合上述的敘述可以看到,戰國時代之所以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變法是因為各大諸侯國都需要去除周王朝的影子,都需要新的統治措施來鞏固自身的地位,畢竟創新的發展政策更適合於國家在新時代進行發展,也更能夠讓國家在紛亂的社會環境當中立足,我們常說沒有創新也就沒有發展的動力,而國家失去了新鮮的血液這也就很難進步。

而且,歷史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時候,君主的集權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的形式,君主如果想要剃除老舊思想,改善原本的統治,那麼通過變法改革是最恰當的方式。

除此之外,魏國和秦國這兩個最先變法的國家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成功的經驗,讓它們能夠更加放心的進行變法,所以變法在戰國時代是非常興盛的。

這也恰恰說明,身處亂世當中的國家不能夠固步自封,如果一直墨守成規,一直堅持原本的制度不願改善,那麼最終的結果必定是不容樂觀的。其實,戰國時代雖然變法的形式很多,但是這些變法卻不一定都是適合於時代發展的,如果每個國家都能夠尋找到適合歷史發展的變法,想必戰國時代的結局還會不同。

當然,歷史不容許我們進行假設,但是歷史也會給予我們很多的思考,這或許就是歷史帶給我們最大的利益,也是歷史的價值所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春秋戰國時期仁人志士倍出,先後有管仲之治、再到後來的李悝在魏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等,這些變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終卻均走向失敗。縱觀秦國變法,秦國從秦孝公時代的割地求和,歷經幾朝幾代的變法堅持,國家在變法改革中越變越強大。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商鞅變法是很出名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商鞅變法運動在秦孝公死去以後,就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連主張和推動變法的商鞅,也遭受了車裂之刑。後來,商鞅雖然因為自己的變法運動得罪了秦國的貴族階層,遭受陷害而被車裂,但是他在變法運動中所提出的發展策略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被新君進一步實行著,秦國的實力也在進一步增長。其他六國看到以後,既然知道這是變法運動帶來的好處,在這個本就是爭霸天下的時代,誰有強大的實力誰就能夠決勝千裡,一統天下,而當時的戰國七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君王不想一統天下。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齊國有著類型的變法;燕國有著偏向王道類型的燕昭王變法,韓國也有著術類型的申不害變法;魏國更是有著讓它在戰國前期迅速崛起的李悝變法,就連因分治制度而造成國家發展阻礙的楚國也有著半次吳起變法。戰國時代,變法為何頻繁,各諸侯國究竟得到哪些好處?
  • 【重要事件】:揭開戰國變法的序幕-李悝變法
    一、時代背景 李悝生活的年代,正是戰國初期。封建經濟已經佔據社會經濟生活的主導地位。經濟基礎的深刻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相應變化。由於新建立的封建政權,面對著奴隸主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為了鞏固和發展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打擊奴隸主貴族的復闢勢力,確保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戰國初期各個國家紛紛掀起變法運動。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戰國變法的奠基人李悝
    戰國變法的奠基人李悝公元前376年,春秋時期韓氏、趙氏、魏氏三家廢晉靜公,而「三分其地」,史稱「三家分晉」,其中魏國就佔據了河東郡、半個河西郡、上洛之地和東郡等地。《韓非子·內儲說》篇:「李悝為上地守,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云云。令下,而人皆疾習射,與秦人戰,大敗之。」即兩人若有難以解決糾紛來打官司,就到靶場比賽射箭,先射中靶心的一方獲勝訴,此後魏國在與秦國的交戰中每次都能大獲全勝。國君魏文侯決定啟用李悝在全國實施變法,史稱「李悝變法」。公元前445年,魏國任用李悝為相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法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變革。
  • 終結書荒之戰國時代的經典歷史小說
    戰國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啟大秦帝國。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耳熟能詳的商鞅變法,胡服騎射;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列曠古爍今的人物,如張儀,蘇秦,廉頗,藺相如等等人物。同時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也然後給後來人加以無限的幻想。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關於商鞅,及商鞅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聲音。讚揚他的,認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締造了一個專制時代,讓中國走向獨裁的帝制社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放在歷史長河的「全時間軸」上評價,才能更清晰地看清商鞅變法的意義,也能準確把握爭議的基本要點。
  • 皆稱李悝變法為戰國之首,究竟有何妙處?商鞅的回答令人感動
    談到戰國時代的變遷,也許大家都會想當然地想到商鞅和秦國,沒錯,商鞅變法是當年最引人注目、最成功的一次,但遺憾的是真正的戰國變遷先驅並不是張嫣而是李悝。這位人物名叫李悝,曾率先提出變法的概念,並將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 掃六合大功告成之後,商鞅變法為何還能在秦國佔據重要地位?
    秦國並不是戰國時期存在時長最長的一個國家,但最後卻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種種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商鞅變法。戰國之中有強大的國家也有弱小的國家,起初在弱小的國家之中秦國就能夠佔據一定的位置。除了秦國之外,燕國還有韓國也是戰國之中比較弱小的國家。燕國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實在是太偏僻。
  • 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縱橫家,為何後來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
    ———《韓非子》縱橫家是戰國時代的一群特殊群體,他們作為擅長的是邦交斡旋,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可敵百萬雄師。據說其傳於鬼谷子,在邦交政治方面有著獨特的行為特點,而我們總攬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也可以發現,縱橫家的舞臺和市場都是很大的,一般攪動風雲的人都出自於縱橫一派。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熱播劇《大秦賦》已經播放到了50多集,除了戲份最多的秦國之外,其餘各國也很熱鬧,不是合縱攻秦就是想扶正成蟜取代嬴政或交好於秦國,國君也都一一登場,唯獨齊國除了公主離秋嫁給秦王嬴政露了次面,整個齊國只是偶爾有使者出使他國,幾乎不見齊國君臣的身影,那麼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
  • 《大秦賦》:戰國為何人才輩出?一句「先生教我」說明了一切
    《大秦帝國》【《大秦賦》:戰國為何人才輩出?在這樣的歷史大環境下,才真正的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產生稷下學宮這樣的文化聖地,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讓後世對這個時代著迷。在《大秦帝國》中,把那個時代稱為大爭之世,那時的秦、魏、韓、趙、楚、燕、齊幾大戰國,都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明爭暗鬥,而鬥爭的最高級表現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 普通人穿越到戰國時代,七雄哪個國家最好混?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戰國時代,從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兩百多年的時間段。期間各國展開了各式各樣的變法圖強與兼併戰爭,也是中國農業、思想、軍事等領域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在這個圖強求存、朝不保夕的年代,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適合普通人生存呢?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以上,拿電視劇,拿小說說歷史有點不夠嚴謹,不過老闆心理大抵如此,卻屬人之常情。商鞅的死,原因無他,觸犯了帝王時代的鐵律:皇權排他性,僅此而已。所以啊,看上去的好老闆,嘴臉都很嚇人。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其人,屬鄭國人,按《史記》說法,是專研」黃老之術「的大家,後續通曉黃老後,又研究自創了法家,進而成了戰國時期法家思想奠基人之一,以"術"著稱。這樣的人物,在那個求賢若渴時代,當然是需要被重用的對象。
  • 戰國初期變法紛起,成功的變法有哪些特質?
    進入戰國後,各諸侯國都有不同程度的變法, 齊國有鄒忌的改革,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縱觀變法的各國,都曾因變法而盛極一時,但能維持變法效果的,只有秦國, 如果我們把變法成功與否定義為 「使國家強盛,且長期強盛」的話,什麼樣的變法才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