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稱李悝變法為戰國之首,究竟有何妙處?商鞅的回答令人感動

2020-12-04 劉淑煥說歷史

談到戰國時代的變遷,也許大家都會想當然地想到商鞅和秦國,沒錯,商鞅變法是當年最引人注目、最成功的一次,但遺憾的是真正的戰國變遷先驅並不是張嫣而是李悝。這位人物名叫李悝,曾率先提出變法的概念,並將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也有人非常感慨,商鞅的法律體系是完整的,那麼當年的李悝變法能使國強盛,被稱為戰國之先,又有何妙處?後市商鞅給出的答案,不由得讓我們佩服。

人所共知,商鞅變法的理念就在於,讓下面的人才與上面的官員進行流通,這是最古老的人才流通方式,可謂是打破了以前的奴隸制。就像後來管理學上所說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讓每個人都站在最適合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優化結構。而商鞅的法律尤其注重慣性,只要讓人民通過法律養成習慣,就能讓整個國家井然有序,戰無不勝。所以商鞅變法堪稱當年的歷史奇蹟。

然而,儘管商鞅在當時已為人稱道,但他的先輩李悝卻更為厲害,據史書記載,李悝當年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即法律意識。遠古以來,整個春秋時期就有了禮教意識,還有貴族觀念。那時講究的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貴族再怎樣犯法,貴族還是貴族,奴隸再怎樣有功勞,也只是奴隸。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整個社會結構是穩定的,但國家發展的動力卻是十分不足的。所以李悝首先提出了法的概念,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法則之下,老老實實地做事,只有君王除外。

了解這一概念的產生,可以說是對整個歷史進程的一次真正的顛覆,通過一條法律,平民可以享受到和貴族一樣的待遇,例如,在進行戰爭的過程中,平民得到戰爭功勞,他們也會得到提升,而貴族得到戰爭功勞,也會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李悝還提出,清除貴族制度內部無益的害蟲,讓底層的平民為輔,這是對當時貴族制度最大的挑釁。從那時起,人們不再單純依靠貴族的命令,而是依靠法律的統一。

當李悝變法之際,他所領導的地方,通過簡單的法制,獲得了國家的認同,同時也有了戰爭的欲望,王室也大大加強了對貴族的控制,整個國家的意識開始由地方貴族的分封制,慢慢地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制。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中央集權」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始於此,後來商鞅在法律面前有了立足之地,也是源於此。更重要的是,李悝建立了完整的法制,這就是後來著名的經典。

所以當商鞅變法時,他在第一階段的法律基本上是照搬了李悝的法經策略,而秦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觀念,也是源於李悝變法時期。第二次變法成功後,這也使商鞅感慨,天下變法者之祖,實源於李悝。而史學家們也深感李悝變法的前世可謂是法家的前輩。有一次,發明了一些東西,比依靠這些東西變得更強大更偉大,這就好像圖靈發明了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的概念,然後馮諾伊曼又發明了計算機,真的要比較一下,圖靈就是當年的李悝,商鞅就是後來的馮諾伊曼。史書中只記得了成功者,這種思維方式其實並不嚴謹,我們應該記得,在商鞅之前,有一個更偉大的人,他就是李悝。

相關焦點

  • 戰國變法的奠基人李悝
    戰國變法的奠基人李悝公元前376年,春秋時期韓氏、趙氏、魏氏三家廢晉靜公,而「三分其地」,史稱「三家分晉」,其中魏國就佔據了河東郡、半個河西郡、上洛之地和東郡等地。李悝曾任魏國的上地郡守。這上地郡,西與秦為鄰,常年與秦國軍事對峙,大大小小衝突不斷。為提升軍力,李悝頒布了著名的《習射令》,規定以射箭來決斷訟案的勝訴和敗訴。《韓非子·內儲說》篇:「李悝為上地守,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云云。令下,而人皆疾習射,與秦人戰,大敗之。」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 【重要事件】:揭開戰國變法的序幕-李悝變法
    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值得我們記住的名字,或忠、或奸、或善、或惡,一個個流傳千古或遺臭萬年的故事,都值得我們深思,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去了解那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一、時代背景 李悝生活的年代,正是戰國初期。封建經濟已經佔據社會經濟生活的主導地位。
  • 戰國時期,魏、楚、秦三國的變法後有哪些變化?
    魏國李悝變法1.李悝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以打擊那些依靠家族背景而對於朝政沒用的人群。同時,李悝還廣納四海八方的有識之士,在朝中做官,這一舉措使更多的人才賢都來為魏國效力。因此,很多舊臣中不學無術的子弟大量減少,而大批社會上中等階級成為魏國的主要官員,朝廷招納了更多的謀士為魏國效力。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被遺忘的戰國牛人:論政績堪比商鞅,論軍事堪比白起,卻默默無聞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人,那是數不勝數,文有孔子、孟子等,武有白起、李牧等,改革家有商鞅、李悝等,其他的還有墨子、張儀等等;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吳起,因為某些原因,他被歷史刻意遺忘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春秋戰國時期仁人志士倍出,先後有管仲之治、再到後來的李悝在魏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等,這些變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終卻均走向失敗。縱觀秦國變法,秦國從秦孝公時代的割地求和,歷經幾朝幾代的變法堅持,國家在變法改革中越變越強大。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徙木立信
    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
    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中國變法第一人是戰國時期魏國國相李悝,他在魏國推行的改革變法,開創了戰國改革變法之先河。至今約2500餘年了。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漢書》之《食貨志》記載,李悝在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所謂的「盡地力」,就是把全國的土地統一分配給農民耕種,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所謂的「平糴法」,就是國家在豐年的時候以平價購買餘糧並儲存起來,發生饑荒時以平價賣給農民。這種辦法的核心是:取有餘以補不足。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從此秦國逐步強大
    在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井田制瓦解,周王朝的各種政治經濟制度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各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其中以齊國的最為有效,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變法,勵精圖治,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任霸主。齊桓公之後,秦國的秦孝公也逐漸意識到了變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開始考慮變法事宜。
  • 戰國初期變法紛起,成功的變法有哪些特質?
    進入戰國後,各諸侯國都有不同程度的變法, 齊國有鄒忌的改革,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縱觀變法的各國,都曾因變法而盛極一時,但能維持變法效果的,只有秦國, 如果我們把變法成功與否定義為 「使國家強盛,且長期強盛」的話,什麼樣的變法才能成功呢?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理解後才知道商鞅多厲害
    直到了戰國中葉,秦國又出了一個孝公渠梁,在位期間再一次大膽創新,任用衛人商鞅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不吹不黑的評判:商鞅變法的確是過於殘酷,《資治通鑑》之中就記載了商鞅變法的殘酷性,鹹陽城外的渭水都被染紅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的確為秦國崛起乃至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因為他是從軍事、民生、政治各個角度改造秦國,而他國變法要不就是不徹底,要麼就是局部改善。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最終卻被秦國貴族誣陷謀反,最終戰死並被處以車裂之刑和誅滅全家,商鞅可以說是被誣陷致死的,但是之後的秦國國君並沒有為其平反,只因商鞅推行的變法雖強大了秦國,但也得罪了各個階層,尤其是秦國貴族,為其平反需要承擔風險,並且商鞅是被國君下令處死的,那麼後代秦王為商鞅平反就是否認先祖是錯誤的,加上一些其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