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戰國時代的變遷,也許大家都會想當然地想到商鞅和秦國,沒錯,商鞅變法是當年最引人注目、最成功的一次,但遺憾的是真正的戰國變遷先驅並不是張嫣而是李悝。這位人物名叫李悝,曾率先提出變法的概念,並將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也有人非常感慨,商鞅的法律體系是完整的,那麼當年的李悝變法能使國強盛,被稱為戰國之先,又有何妙處?後市商鞅給出的答案,不由得讓我們佩服。
人所共知,商鞅變法的理念就在於,讓下面的人才與上面的官員進行流通,這是最古老的人才流通方式,可謂是打破了以前的奴隸制。就像後來管理學上所說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讓每個人都站在最適合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優化結構。而商鞅的法律尤其注重慣性,只要讓人民通過法律養成習慣,就能讓整個國家井然有序,戰無不勝。所以商鞅變法堪稱當年的歷史奇蹟。
然而,儘管商鞅在當時已為人稱道,但他的先輩李悝卻更為厲害,據史書記載,李悝當年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即法律意識。遠古以來,整個春秋時期就有了禮教意識,還有貴族觀念。那時講究的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所以,貴族再怎樣犯法,貴族還是貴族,奴隸再怎樣有功勞,也只是奴隸。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整個社會結構是穩定的,但國家發展的動力卻是十分不足的。所以李悝首先提出了法的概念,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法則之下,老老實實地做事,只有君王除外。
了解這一概念的產生,可以說是對整個歷史進程的一次真正的顛覆,通過一條法律,平民可以享受到和貴族一樣的待遇,例如,在進行戰爭的過程中,平民得到戰爭功勞,他們也會得到提升,而貴族得到戰爭功勞,也會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李悝還提出,清除貴族制度內部無益的害蟲,讓底層的平民為輔,這是對當時貴族制度最大的挑釁。從那時起,人們不再單純依靠貴族的命令,而是依靠法律的統一。
當李悝變法之際,他所領導的地方,通過簡單的法制,獲得了國家的認同,同時也有了戰爭的欲望,王室也大大加強了對貴族的控制,整個國家的意識開始由地方貴族的分封制,慢慢地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制。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中央集權」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始於此,後來商鞅在法律面前有了立足之地,也是源於此。更重要的是,李悝建立了完整的法制,這就是後來著名的經典。
所以當商鞅變法時,他在第一階段的法律基本上是照搬了李悝的法經策略,而秦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觀念,也是源於李悝變法時期。第二次變法成功後,這也使商鞅感慨,天下變法者之祖,實源於李悝。而史學家們也深感李悝變法的前世可謂是法家的前輩。有一次,發明了一些東西,比依靠這些東西變得更強大更偉大,這就好像圖靈發明了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的概念,然後馮諾伊曼又發明了計算機,真的要比較一下,圖靈就是當年的李悝,商鞅就是後來的馮諾伊曼。史書中只記得了成功者,這種思維方式其實並不嚴謹,我們應該記得,在商鞅之前,有一個更偉大的人,他就是李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