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

2020-12-15 張林朝愛讀者

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

中國變法第一人是戰國時期魏國國相李悝,他在魏國推行的改革變法,開創了戰國改革變法之先河。至今約2500餘年了。

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漢書》之《食貨志》記載,李悝在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所謂的「盡地力」,就是把全國的土地統一分配給農民耕種,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所謂的「平糴法」,就是國家在豐年的時候以平價購買餘糧並儲存起來,發生饑荒時以平價賣給農民。這種辦法的核心是:取有餘以補不足。同時,還起到了平抑糧價的作用,以防豐年時糧價太低,傷害農民的積極性,或荒年時糧價過高而使農民買不起糧食。極大地保護了農民從事家業生產的積極性。繼而保持了社會的安全穩定。

「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政治上實行法治,他極力推行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並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主張。有功才授,無功不能授,有賞有罰,唯才是用。同時,他還把那些無功而食祿的人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要把這些人的食剝奪,用以獎賞對國家有功的人。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一些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極大地調動了軍隊的戰鬥力,從而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

李悝「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的影響極大。某種意義上說,商鞅變法的實質性政策,大多是繼承了李悝的衣缽。

李悝的變法使魏國走上富民強國的道路。隨後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都是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依照各國的不同情況,相對變通而實施的。

李悝的注重農業生產,保護農民積極性,以及獎勵有功人員的政策,使得魏國強大起來。

時至今日,我們仍在沿用並更加注視。不能不說我們老祖先的英明與偉大。

相關焦點

  • 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傳承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古往今來,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人有許多,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幾千年影響至今,同時他的家族也傳承至今,只有這個家族,世界上再也沒有同樣的家族。他的家族傳承至今已經2000多年,現在已經傳承了80多代。
  • 【重要事件】:揭開戰國變法的序幕-李悝變法
    二、變法受法家思想影響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門十哲」之一,在春秋末葉,他的影響被及列國,李悝曾拜他為師。按說,李悝接受的應該是儒家思想的薰陶,其實不然。孔子強調「克己復禮」,要恢復西周時的等級秩序;他要求君子「溫文爾雅」、「坦蕩蕩」。而子夏則是孔子弟子中的一個異端,他認為,君子應該要知權術;作為君王,就更應該要懂得用權之術。這種思想對李悝的影響很大,他逐漸意識到,「法」比「禮」更重要,應該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來為統治者服務。
  • 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統一六國非他一人之功,得益於「商鞅變法」
    秦王嬴政只花了10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六國結束了百年的戰亂,形成了中國第1個大一統格局,也是歷史之中第1位被稱之為皇帝的人。但統一六國並非嬴政一人之功勞,論統一,秦朝手工應該歸誰,應該是商鞅變法。正是因為有了商鞅變法,才使得秦國實力大增,能夠稱雄稱霸吞併六國,那麼商鞅變法怎麼樣把一個弱國變成了一個統一六國的強國呢?廢除特權,設立軍功制度最初的時候,周天子運用分封制度管理天下,絕為土地都能通過繼承的方式福澤後代。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商鞅變法是很出名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商鞅變法運動在秦孝公死去以後,就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連主張和推動變法的商鞅,也遭受了車裂之刑。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健美第一人到底是誰?
    中國健美第一人到底是誰?這個一直在健身圈裡爭論不休,有人說是亞洲巨獸鹿晨輝,還有人說是全國健美冠軍楊新民,下面james盤點一下國內健美發展至今那些各級別中的「第一人」「中國健美之父」趙竹光其實早在上世紀的30年代國內就有了自己的健美協會:「滬江大學健美會」,那時候開辦健美協會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比賽,而是強身衛國,趙竹光不僅把這項運動帶進國內,還創辦了健美周刊
  • 5位改變中國歷史的改革家,第3位是被世界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莊子·養生主》中華文明至今已發展了五千年,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誕生過很多推進歷史進程的人物,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歷史走向。此外,周公制禮作樂,使中國成為禮儀之邦。在當時那種時代,除了華夏其他地方要麼荒無人煙,要麼住著野蠻人,根本沒有文明。周公的思想還對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所以被儒家尊為聖人,所以又稱聖人周公。
  • 傳承紅色基因 培育時代新人(思想縱橫)
    傳承紅色基因對老師十分重要,對學生更是重中之重。黨員教師佩戴黨徽上班,每周帶著大家學習革命先烈光輝事跡。學生們在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面對困難不怕流血犧牲、敢於拼搏的精神,從而激發起勤奮學習的昂揚鬥志。實踐證明,女高的成功與紅色文化教育、紅色基因傳承密切相關。正是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學生們遠方有燈、腳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溝溝裡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來。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從此秦國逐步強大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延續自己的統治,都會及時的進行一些變革,增強國家實力,改變衰敗的命運,比較著名的比如秦朝的商鞅變法。幾千年過去了,商鞅變法的有些內容至今仍惹人爭議,其中就有一條就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當人們理解之後才知道商鞅的明智。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在中國傳承2000年,與孔子家族平起平坐的,還有一家姓張的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並非獨此一家,另有一世襲家族,從古至今延續兩千多年,家族之繁盛,足以與孔家叫板。孔門繁茂享盛譽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國家,在世界舞臺上享有盛譽。而我們一直沿用至今的儒家思想,則也是出自於這個時期。因為其代表人物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的處世之道,講究「仁愛、德義」,在孔子看來,萬事萬物皆應尊崇禮法,講究中和適度。
  • 譚嗣同: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其實這個時候還是有清醒的人,林則徐被稱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了解到西方已進入到了蒸汽時代和熱兵器時代,已有了民主政治。魏源受林則徐的影響,寫了一本書叫《海國圖志》的世界地理歷史知識方面的綜合性圖書。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春秋戰國時期仁人志士倍出,先後有管仲之治、再到後來的李悝在魏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等,這些變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終卻均走向失敗。縱觀秦國變法,秦國從秦孝公時代的割地求和,歷經幾朝幾代的變法堅持,國家在變法改革中越變越強大。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中國和日本的近代史,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落後的封建社會,都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商鞅變法不同於改革,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奴隸制已經無法繼續維持統治,逐漸走向末路,商鞅的變法就是加速了中國的歷史向封建制度過渡的進程。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 中國絲綢技藝第一人,他學習波斯錦「緯線起花」技術,沿用至今
    絲綢從中國走向世界,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在這貢獻的背後,中國也通過絲綢之路的交流和傳播,受到了來自世界文化及技術的衝擊和影響,也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中國絲綢產業的發展。談到中國向世界學習絲綢織錦技術,我們不得不提到何稠這個人,他是隋文帝身邊的紅人,也是學習「波斯錦」的第一人,也是影響今天絲綢技術的第一人。何稠生於北周,逝於初唐,他一生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但都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因為他有過人的本事,高超的技藝。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關於商鞅,及商鞅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聲音。讚揚他的,認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締造了一個專制時代,讓中國走向獨裁的帝制社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放在歷史長河的「全時間軸」上評價,才能更清晰地看清商鞅變法的意義,也能準確把握爭議的基本要點。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面對美國佬馬休-佩裡帶來的工業文明產品,如電報、電話等,日本人感覺驚愕與羨慕。所以,日本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如何把這些東西歸我所有。
  • 薪火傳承:仇湘中、蔣益蘭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證精華傳承
    近日,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成功舉辦仇湘中、蔣益蘭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證精華傳承培訓班。同時兩位名老中醫樂於分享自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傳播中醫藥文化,培養了一大批中醫骨傷、中醫腫瘤人才。
  • 王安石變法為啥屢遭圍攻
    這是以整頓財務為中心進行全面改革的變法總機構。熙寧三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後被封為荊國公,故世人又稱其為「王荊公」。從參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後實行變法革新,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推行新法期間,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所謂頑固派展開激烈的鬥爭。王安石讚揚商鞅在歷史上的功績,說「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