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2020-12-16 史海野鶴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6顆人頭落地,其中有譚嗣同的一顆。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完全有機會逃走,康有為、梁啓超們都逃了,他要用這顆頭來開啟民智。

01

為理想而死,大多是寒俊之士,富家子弟很少有這個血性。譚嗣同出生的時候,他家屬於用板車往家拉銀子那種,他爹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一省之長,後來幹到湖廣總督、光祿大夫,正一品大員。

所以說譚嗣同就是生當為人傑那種,跟家境沒多大關係。說來也巧,就在他5歲的時候,得了重病,昏死三日,結果又活過來了,之後他又有個名字叫:「復生」。

譚嗣同在早期的學習中,對王夫之的思想很感興趣。王夫之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主要的思想是反對禁欲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反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

中國人的腦子被程朱理學洗得差不多了,如果沒有王夫之這樣的一批人出現,比如現在的女孩子換男友之類的事想都別想。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都不行,如有失身啥的,只有上吊的路子可走。

王夫之還有個觀點是愛國、均天下、反專制。在封建統治下,這樣的思想能雷死人,本是官二代的譚嗣同,應該維護專制,卻對反專制很感興趣。

譚嗣同小時候學識廣博,文章寫得很好,當時很反感「八股文」,課本上出現這玩意時,氣憤至極,在書上寫了「豈有此理」幾個大字。

這種人從骨子裡就好衝動、不懂圓滑,註定了「世間若有不平事,縱酒揮刀斬人頭」的性格,所以朋友中大多也就是這樣的人,與京城第一大俠大刀王五成了至交。

02

1894年發生了甲午戰爭,中國完敗日本,1895年,籤訂了《馬關條約》,民眾怒了,譚嗣同更是怒不可遏。其實籤不籤條約毛關係都沒有,拳頭說話的時代,打不過,就談不上保護人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就是沒有條約,人家想拿什麼照樣拿。

主要的問題是人心散了,真心對抗外敵的人不多了。既得利益者只懂得貪婪,只會醉生夢死,只要能滿足物慾,什麼都可以放棄。

老百姓被馴化成了奴才,火燒圓明園時在看熱鬧,到現在依然如故,面對刀口,他們是待宰羔羊。皇族遇難,他們是旁觀者,大清國是皇帝的家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國,保護皇族是皇帝的事,老百姓還不知道愛國是個什麼東西。

譚嗣同意識到,開民智是當務之急,改革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是關鍵所在。這些思想的產生,是他接觸到了當時一些西方的進步思想,其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西方在黑暗期沉睡了上千年,可是思想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將西方人喚醒了,他們思想的開放,不光帶來了民主和自由,還有工業革命,還有經濟和科技發展上的飛躍。那個時代的主流是西方開創了政治制度的文明。

乾隆皇帝是最有希望與世界接軌的,因為所謂的「蠻夷」向他拋來了橄欖枝,但「天朝上國」的面子很重要,天朝之外都是些蠻夷,都得「奉表稱臣」,可人家不聽使喚,那就關起門來聽奴才們山呼萬歲,他才不管與世界潮流的背道而馳。

就這樣,不到百年,一個個彈丸小國,不管是自己來,還是組團來,誰都能把大清朝這個超級大國揍個鼻青眼腫。

其實這個時候還是有清醒的人,林則徐被稱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了解到西方已進入到了蒸汽時代和熱兵器時代,已有了民主政治。魏源受林則徐的影響,寫了一本書叫《海國圖志》的世界地理歷史知識方面的綜合性圖書。

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就是通過學習西方的東西來制約西方,但這本《海國圖志》牛泥入海,在大清國一點水花都沒激起。

戲劇性的是,《海國圖志》傳到了日本,被日本高度關注,在日本成了暢銷書,迅速傳播開來,使日本國民的思想迅速開化。他們驚異的發現,西方的發展已經把他們崇拜的大清朝甩出了好幾條街,他們決定再不跟大清朝玩了,要脫亞入歐。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人從骨子裡開始看不起中國。後來美國人給他們扔過原子彈,但他們至今還是很尊重美國人。

譚嗣同認識到落後來自於專制統治,來自於民智不開,在甲午戰爭後,他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在自己的家鄉組織算學社,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

03

在譚嗣同為救國而努力時,朝廷的一些思想開明、具有現代意識的官僚們以聯名或不同的方式向朝廷上書,希望朝廷進行改革,但沒有得到支持。康有為也聯繫舉子們搞了一個聯名報告,史稱「公車上書」,但他們的報告被有關部門直接壓了下來,根本沒到皇帝的手上。

之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宣揚變法。1896年2月,譚嗣同到北京結交梁啓超等人,加入到宣傳和推動變化的陣營中,同年黃遵憲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1897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1898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強學會,創辦了《湘報》,這些都成為宣傳變法的主要陣地。

受此影響,在全國範圍內出現各類變法自強的學會、學堂幾百個,出版各類報刊19種。就在1897年,譚嗣同編寫了一本叫《仁學》的哲學書,成為指導維新變法的主要著作。

譚嗣同主張中國要強盛,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建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發展民族工商業,通過他的引導和教育,培養了一大批維護變法的仁人志士。

1898年,在康有為等維新人士及部分進步官僚的推動下,於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是農曆戊戌年,這次變法史稱「戊戌變法」。變法開始後,經陳寶箴推薦,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並加四品卿,充軍機章京,參與新政。

變化的重要內容,大體上是與西方接軌,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等,發展資本主義。

比如政治上廣開言路,準許各級官員及民眾上書言事;軍事上裁汰綠營,淘汰冗兵,改用西洋軍事訓練;工業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修鐵路、開礦藏;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同時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等等。

04

「戊戌變法」,一開始得到了老佛爺的支持,但康有為自身還存在變革的不徹底性,連當時國際上最成功的君主立憲制都沒提,所以沒有觸及到老佛爺的利益。

但是,步子邁得太大,就會扯了蛋。變法推動的短短幾十天時間內,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這就大大超出了官僚集團的承受能力,就連讀書人也不答應了,因為觸及到了大家的利益,讓當時民眾的思想來個突然轉身,顯然有問題。

最主要的一點,變法是由一幫文人主導,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實施,由於用力過猛,一下失去了官僚體系的支持,變法處處受到阻撓,老佛爺也表現出了不滿,守舊派和維新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加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國訪問,康有為建議由伊藤博文當帝國的顧問,並聯合日本、美國及英國建立「中美英日合邦」。將中國事務交於外人之手,老佛爺不答應。

此時的光緒皇帝也意識到變法失敗,將意味著自身不保,他兩次給楊銳頒密詔提出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主要成員看到光緒的密詔,個個痛哭失聲,決定誓死搭救皇帝,做出了一項以卵擊石的決定,他們要鋌而走險,實行兵變,包圍當時慈禧太后居住的頤和園,迫使老佛爺交權。

但是,一幫書生,兵從何來?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凱的身上,為此,8月3日譚嗣同夜訪法華寺,會見袁世凱。而袁世凱非常清楚老佛爺權力基礎依然根深蒂固,他表面上穩住了維新派,實質上倒向了老佛爺。

八月6日凌晨,慈禧從頤和園回到皇宮,臨朝訓政,囚禁光緒,命令捕拿維新派,歷時103天的變法就此結束,所以「戊戌變法」也稱「百日維新」。

預見到變法要失敗時,康有為逃了,梁啓超也跑了,康的人品就不談了。譚嗣同、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死時33歲,他當時完全有機會逃掉,但他要用自己的生命來喚醒民眾。「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被押往菜市口的路上,譚嗣同大聲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之前譚嗣同給梁啓超的絕筆書中寫道:「嗣同不恨先眾人而死,而恨後嗣同死者虛生也。齧血書此,告我中國臣民,同興義舉。」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譚嗣同的絕命詩據說是被梁啟梁改編過,不管怎麼樣,梁啓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譚嗣同及「六君子」的死,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不嚳是近代思想上的一次啟蒙運動,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

相關焦點

  • 譚嗣同:戊戌失敗為國流血,臨刑時,妻子愧疚痛哭還未留下子嗣
    譚嗣同的母親徐五緣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女人,她是一個很講究秩序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套準則,包括對譚嗣同的教育和生活。 有志青年相聚救中國 少年時期的譚嗣同,隨著父親四處遊學,他見證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各地的風土人情,對於祖國的熱愛又深了幾分。
  • 譚嗣同決意求死,一位同伴卻一心求生,他是誰?
    監獄中,在譚嗣同決意求死的同時,卻有一人一心求生,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這是怎麼回事呢?1898年9月18日夜,譚嗣同代表維新黨人秘密會見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帶兵進京,除掉頑固派,不料袁世凱隨後報告了慈禧太后。
  • 世界冠軍唐功紅:為國爭光冒死一舉,臺下血壓飆升,七竅流血
    在各行各業中都有為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社會利益,而犧牲小我的先行者,作為其中的一支隊伍——運動員,他們為了向世界證明中國不再是東亞病夫,中國的體育健兒不會輸給任何一個國家。
  • 譚嗣同壯懷激烈的人生
    譚嗣同在書中《界說》一章中就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識。」這與譚嗣同當時的經歷有關,那時他正以候補知府身份住在南京等待實缺,與寓居南京的仁山居士楊文會過從甚密,並深受其影響。楊文會是中國近代著名佛學家。譚嗣同在篇首即開宗明義:「仁以通為第一義。以太也,電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以太也,電也,粗淺之具也,借其名以質心力。」
  • 實拍譚嗣同墓地:寒酸簡陋雜草叢生,當年斬首時被砍了30多刀而死
    【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百年前譚嗣同的遺言如今讀起來依舊令人血脈噴張,然而譚嗣同的結局又令人感到無比遺憾。(這是一組反映譚嗣同墓地情況的照片)【譚嗣同塑像】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於瀛臺,隨即抓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啓超很快逃離北京城,本可逃走的譚嗣同選擇留了下來。9月18日,譚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
  • 譚嗣同家世顯赫,在菜市場遭難時,身為湖北巡撫的老爸冷眼旁觀
    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 就在劊子手揮舞著屠刀砍向他們的頭顱時,譚嗣同笑了,他高呼著: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譚嗣同的父親是湖北巡撫,如此深厚的背景竟也不能挽救他的命
    很多人將其中的原因歸結為兩點,一點是譚繼洵是保守派人士,他與兒子譚嗣同的思想主張大相逕庭,因此譚繼洵對於「叛逆」兒子的慘死是有些無動於衷的,第二點便是譚繼洵雖然貴為湖北巡撫,但無奈的是譚嗣同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朝廷重犯,別說他一個二品地方官,就是一品的封疆大吏在那個情況下也不可能救得了譚嗣同的命,所以譚繼洵對於兒子的被捕也是有心而無力。
  • 16年前她「冒死一舉」為國奪金,卻七竅流血住進醫院,如今怎樣了
    中國體壇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數不勝數,這些運動員為了中國的體育事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跟汗水,舉重女運動員更是如此,他們付出的努力和辛勞,遠超你的想像,並且為了榮譽而刻苦鍛鍊,放棄了顏值和身材,比如唐功紅。唐功紅知道這學費來之不易,她在體校開始發奮訓練,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女子舉重75公斤以上級的決賽中,中國女子舉重選手唐功紅以抓舉122.5公斤,挺舉182.5公斤,總成績305公斤獲得冠軍,並且打破挺舉世界紀錄,為中國女子舉重隊本次雅典徵戰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 譚嗣同著述新考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樣,自光緒十六年隨父譚繼洵赴湖北巡撫任的譚嗣同,得與同鄉好友劉善涵、唐才常聚首武漢,時常切磋。甲午、乙未之間,中國經歷「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些熱血的湖湘志士,也密切關注著時局發展,並時時校正自己的人生方向。譚嗣同「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四種」(以下簡稱「舊學四種」)的刊行,就是頗具象徵意味的出版事件。
  • 在戊戌變法中犧牲的譚嗣同,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
    中國近代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代代烈士鮮血犧牲澆灌的歷史。譚嗣同就是其中最為閃耀的人物之一。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他生於同治四年二月,於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後的八月十三日斬於市,結束了他短暫而壯烈的33歲的人生。
  • 金庸寫飛狐系列原來是暗喻大刀王五和譚嗣同
    1898年9月,一個蕭瑟的秋天,光緒皇帝主導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光緒被囚禁於瀛臺,參與變法的各位書生或逃亡,或被捕,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譚嗣同臨刑時神色不變,仰天長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少時習武,尤其擅長舞劍,輕身功夫也不逞多讓,而且喜歡在江湖上走動,交結各路武林豪傑。
  • 譚嗣同臨刑前,妻子哭喊道:我們還沒孩子!他的回答可謂真君子
    中國的近代史乃是一部血淚史,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後,昔日高高在上、威武四方的天朝上國因閉關鎖國政策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在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世界中變得落後保守、不堪一擊。國難當頭,清末民初的中國湧現了一批批不懼犧牲、救國救民的愛國人士。他們用畢生所學想要在苦悶的道路中尋求生機,幫助中國早日脫離苦海。
  •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傑出人物,是瀏陽的驕傲。按照今天的網絡語言,他在當時是屬於「高富帥」的人物,但他卻鄙視紈絝子弟,卓然特立,出類拔萃。連帝師翁同龢都稱讚他「通洋務,高視闊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
  • 古代第一臨刑詩,項羽譚嗣同的絕命詩,都不如它灑脫
    作為中國歷史上知名才女,李清照絕不是因為崇拜項羽、犯花痴才遺憾項羽不過江,結合時代背景,她只不過是在諷刺那些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沒有骨氣之人罷了,江河破碎在即,百姓顛沛流離,他們非但不奮起抗爭,反而偏安一隅,雖然李清照乃是一介女流,但她也同樣為這種行為感到不齒。
  • 譚嗣同被捕入獄後,作為封疆大吏的父親沒有進行營救,只寫下22字
    雖然戊戌變法運動最後失敗了,但它卻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運動,同時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這場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的思想解放,當然,也對中國走向近現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不過這也不能否定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就像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史綱要》中說的那樣:「維新運動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雙重性質,但變法主張的公開提出,起了主要是積極的政治影響。」而既然變法失敗了,那麼組織變法的人就要遭到清理了!
  • 譚嗣同斬首整整被砍了30刀,圍觀群眾:這不是砍頭,這是鋸頭
    最近由趙文卓主演的《大俠霍元甲》正在熱映,小編從小到大都非常喜歡大俠,因此每天都在追這部電視劇,其中有一個情節令人感觸頗深,那就是譚嗣同被砍頭的時候,非常的壯烈,當時大刀王五和霍元甲都想救譚嗣同,但是他執意要留下用自己的獻血來喚醒沉睡的中國人。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留絕命詩慷慨就義,原來詩中藏著玄機
    變法者中,除了那位偽聖人康有為、以及後來看清康聖人真面目的梁啓超之外,還有譚嗣同、楊銳、劉光弟等人才,他們積極支持光緒皇帝變法,卻用力過猛,寄希望於用猛藥治頑疾,怎知適得其反,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正應那句「書生造反,三年不成,反累其主」,可憐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六君子被斬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