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6顆人頭落地,其中有譚嗣同的一顆。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完全有機會逃走,康有為、梁啓超們都逃了,他要用這顆頭來開啟民智。
01
為理想而死,大多是寒俊之士,富家子弟很少有這個血性。譚嗣同出生的時候,他家屬於用板車往家拉銀子那種,他爹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一省之長,後來幹到湖廣總督、光祿大夫,正一品大員。
所以說譚嗣同就是生當為人傑那種,跟家境沒多大關係。說來也巧,就在他5歲的時候,得了重病,昏死三日,結果又活過來了,之後他又有個名字叫:「復生」。
譚嗣同在早期的學習中,對王夫之的思想很感興趣。王夫之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主要的思想是反對禁欲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反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
中國人的腦子被程朱理學洗得差不多了,如果沒有王夫之這樣的一批人出現,比如現在的女孩子換男友之類的事想都別想。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都不行,如有失身啥的,只有上吊的路子可走。
王夫之還有個觀點是愛國、均天下、反專制。在封建統治下,這樣的思想能雷死人,本是官二代的譚嗣同,應該維護專制,卻對反專制很感興趣。
譚嗣同小時候學識廣博,文章寫得很好,當時很反感「八股文」,課本上出現這玩意時,氣憤至極,在書上寫了「豈有此理」幾個大字。
這種人從骨子裡就好衝動、不懂圓滑,註定了「世間若有不平事,縱酒揮刀斬人頭」的性格,所以朋友中大多也就是這樣的人,與京城第一大俠大刀王五成了至交。
02
1894年發生了甲午戰爭,中國完敗日本,1895年,籤訂了《馬關條約》,民眾怒了,譚嗣同更是怒不可遏。其實籤不籤條約毛關係都沒有,拳頭說話的時代,打不過,就談不上保護人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就是沒有條約,人家想拿什麼照樣拿。
主要的問題是人心散了,真心對抗外敵的人不多了。既得利益者只懂得貪婪,只會醉生夢死,只要能滿足物慾,什麼都可以放棄。
老百姓被馴化成了奴才,火燒圓明園時在看熱鬧,到現在依然如故,面對刀口,他們是待宰羔羊。皇族遇難,他們是旁觀者,大清國是皇帝的家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國,保護皇族是皇帝的事,老百姓還不知道愛國是個什麼東西。
譚嗣同意識到,開民智是當務之急,改革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是關鍵所在。這些思想的產生,是他接觸到了當時一些西方的進步思想,其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西方在黑暗期沉睡了上千年,可是思想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將西方人喚醒了,他們思想的開放,不光帶來了民主和自由,還有工業革命,還有經濟和科技發展上的飛躍。那個時代的主流是西方開創了政治制度的文明。
乾隆皇帝是最有希望與世界接軌的,因為所謂的「蠻夷」向他拋來了橄欖枝,但「天朝上國」的面子很重要,天朝之外都是些蠻夷,都得「奉表稱臣」,可人家不聽使喚,那就關起門來聽奴才們山呼萬歲,他才不管與世界潮流的背道而馳。
就這樣,不到百年,一個個彈丸小國,不管是自己來,還是組團來,誰都能把大清朝這個超級大國揍個鼻青眼腫。
其實這個時候還是有清醒的人,林則徐被稱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了解到西方已進入到了蒸汽時代和熱兵器時代,已有了民主政治。魏源受林則徐的影響,寫了一本書叫《海國圖志》的世界地理歷史知識方面的綜合性圖書。
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就是通過學習西方的東西來制約西方,但這本《海國圖志》牛泥入海,在大清國一點水花都沒激起。
戲劇性的是,《海國圖志》傳到了日本,被日本高度關注,在日本成了暢銷書,迅速傳播開來,使日本國民的思想迅速開化。他們驚異的發現,西方的發展已經把他們崇拜的大清朝甩出了好幾條街,他們決定再不跟大清朝玩了,要脫亞入歐。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人從骨子裡開始看不起中國。後來美國人給他們扔過原子彈,但他們至今還是很尊重美國人。
譚嗣同認識到落後來自於專制統治,來自於民智不開,在甲午戰爭後,他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在自己的家鄉組織算學社,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
03
在譚嗣同為救國而努力時,朝廷的一些思想開明、具有現代意識的官僚們以聯名或不同的方式向朝廷上書,希望朝廷進行改革,但沒有得到支持。康有為也聯繫舉子們搞了一個聯名報告,史稱「公車上書」,但他們的報告被有關部門直接壓了下來,根本沒到皇帝的手上。
之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宣揚變法。1896年2月,譚嗣同到北京結交梁啓超等人,加入到宣傳和推動變化的陣營中,同年黃遵憲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1897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1898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強學會,創辦了《湘報》,這些都成為宣傳變法的主要陣地。
受此影響,在全國範圍內出現各類變法自強的學會、學堂幾百個,出版各類報刊19種。就在1897年,譚嗣同編寫了一本叫《仁學》的哲學書,成為指導維新變法的主要著作。
譚嗣同主張中國要強盛,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建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發展民族工商業,通過他的引導和教育,培養了一大批維護變法的仁人志士。
1898年,在康有為等維新人士及部分進步官僚的推動下,於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是農曆戊戌年,這次變法史稱「戊戌變法」。變法開始後,經陳寶箴推薦,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並加四品卿,充軍機章京,參與新政。
變化的重要內容,大體上是與西方接軌,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等,發展資本主義。
比如政治上廣開言路,準許各級官員及民眾上書言事;軍事上裁汰綠營,淘汰冗兵,改用西洋軍事訓練;工業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修鐵路、開礦藏;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同時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等等。
04
「戊戌變法」,一開始得到了老佛爺的支持,但康有為自身還存在變革的不徹底性,連當時國際上最成功的君主立憲制都沒提,所以沒有觸及到老佛爺的利益。
但是,步子邁得太大,就會扯了蛋。變法推動的短短幾十天時間內,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這就大大超出了官僚集團的承受能力,就連讀書人也不答應了,因為觸及到了大家的利益,讓當時民眾的思想來個突然轉身,顯然有問題。
最主要的一點,變法是由一幫文人主導,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實施,由於用力過猛,一下失去了官僚體系的支持,變法處處受到阻撓,老佛爺也表現出了不滿,守舊派和維新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加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國訪問,康有為建議由伊藤博文當帝國的顧問,並聯合日本、美國及英國建立「中美英日合邦」。將中國事務交於外人之手,老佛爺不答應。
此時的光緒皇帝也意識到變法失敗,將意味著自身不保,他兩次給楊銳頒密詔提出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主要成員看到光緒的密詔,個個痛哭失聲,決定誓死搭救皇帝,做出了一項以卵擊石的決定,他們要鋌而走險,實行兵變,包圍當時慈禧太后居住的頤和園,迫使老佛爺交權。
但是,一幫書生,兵從何來?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凱的身上,為此,8月3日譚嗣同夜訪法華寺,會見袁世凱。而袁世凱非常清楚老佛爺權力基礎依然根深蒂固,他表面上穩住了維新派,實質上倒向了老佛爺。
八月6日凌晨,慈禧從頤和園回到皇宮,臨朝訓政,囚禁光緒,命令捕拿維新派,歷時103天的變法就此結束,所以「戊戌變法」也稱「百日維新」。
預見到變法要失敗時,康有為逃了,梁啓超也跑了,康的人品就不談了。譚嗣同、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死時33歲,他當時完全有機會逃掉,但他要用自己的生命來喚醒民眾。「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被押往菜市口的路上,譚嗣同大聲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之前譚嗣同給梁啓超的絕筆書中寫道:「嗣同不恨先眾人而死,而恨後嗣同死者虛生也。齧血書此,告我中國臣民,同興義舉。」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譚嗣同的絕命詩據說是被梁啟梁改編過,不管怎麼樣,梁啓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譚嗣同及「六君子」的死,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不嚳是近代思想上的一次啟蒙運動,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