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2020-12-14 瀟湘晨報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傑出人物,是瀏陽的驕傲。按照今天的網絡語言,他在當時是屬於「高富帥」的人物,但他卻鄙視紈絝子弟,卓然特立,出類拔萃。連帝師翁同龢都稱讚他「通洋務,高視闊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

他品行高潔,一生追求真理,摯愛著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他天才軼蕩,所著《仁學》「以求仁為宗旨」,救國救世,變法圖存,是十九世紀末中國人的人權宣言,批判中國君主專制與綱常名教的啟蒙書,是維新變法的綱領。

2018年是戊戌年,為隆重紀念湖南維新運動和譚嗣同殉難120周年,學者們紛紛撰述有關紀念文章,或研究譚嗣同的思想,或弘揚先烈的精神,而作家彭曉玲卻立意新穎,別開生面,不直面談論維新運動與譚嗣同。她以《尋訪譚嗣同》為題,採用「從故園出發,從心靈出發」的紀實散文筆法,選取與譚嗣同關係密切的父母兄弟、愛妻師友及戊戌變法時的重要人物、場景,圍繞譚嗣同從不同角度作眾星拱月、萬蓮託佛似的敘寫,使譚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等更鮮活、更故事化,讀來真讓人有如行走在山陰道上,有美不勝收的感覺。

△ 《尋訪譚嗣同》,嶽麓書社出版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母親徐五緣、夫人李閏、二哥譚嗣襄及瀏陽三先生、吳樵父子等,都是此前尚無人專題寫作的新題材,彭曉玲通過大量文獻閱讀、深入實地的調查訪問,都寫成了便於人們更深刻認識譚嗣同人道精神、民族大愛、獨立人格和悲憫情懷的紀實散文。

她從《譚繼洵集》和譚氏年譜的字裡行間,找到了譚繼洵從瀏陽城外大山深處天井坡走向外面世界的路徑,敘述了譚氏不避勞怨,「勤求教養之方」的官宦人生,而以父子之間「點一盞燈,為乾坤增色」的對聯故事,突出了其父愛子孝的深沉,只是父親愛子的方式多從科舉功名出發。

在譚嗣同外婆家,聽彭義文老師和徐家後人講述其母徐五緣代姐出嫁與譚嗣同父子回鄉探親的故事,彭曉玲又以她素來的樸素語言,從容的敘述,挖掘出譚氏父子身上的人文光輝。此文最後以譚嗣同幼時對私塾老師講授宋人詩句「日暮狐狸眠冢上」的敏感,突顯譚嗣同一生的多愁善感和母親突然病逝後的孤苦傷痛。

令人十分欽佩的是,彭曉玲筆下的這23篇文章,竟都能像寫譚氏父母一樣以貼切的聯語、詩句為題,來畫龍點睛,來統帥全篇。這是非廣泛徵討文獻,且有獨到領悟所難能做到的。

△ 譚嗣同

彭曉玲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文學使命感且才情出眾的作家,近年繼《蒼茫瀟湘》在創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之後,又有長篇紀實《空巢——鄉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獲得了文學界的廣泛讚譽,認為《空巢》一書是對當今社會之痛作「病理切片」,為探析空巢老人現象提供了非常真實的範本,充分體現了她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是一部「真正用腳走出來的報告文學」。

在《尋訪譚嗣同》中,彭曉玲仍在發揮她的長處,不畏艱難,從譚嗣同的故國家園出發,走訪瀏陽東南西北四鄉、商洛、天水、蘭州、武漢等地,尋訪譚氏父母兄弟、瀏陽三先生與摯友唐才常的故址與後代,到譚烈士與夫人李閏的墓前多次祭拜,凝思遐想。

到嶽陽,她找到譚嗣襄的後人譚士愷先生,看烈士生前用過的銅墨盒、印泥盒和硯臺;在株洲,她找到譚氏後裔譚志宏先生聊譚氏家史;在南京,她瞻仰楊仁山墓塔和金陵刻經處,了解譚嗣同為時務學堂購買儀器的諸多細節;在商洛道中、天水、蘭州,她探訪譚嗣同生前寫過的武關、藍橋、韓文公祠、王氏園林、莊嚴寺,生活舊地鞏秦階道署、憩園等地,盡力探究譚嗣同南北奔試的艱難及成長的奧秘;到北京宣武門外,更是多次瞻仰譚嗣同出生地和瀏陽會館,詳細詢問譚嗣同童年故事和會館住戶騰退情況,並以其女作家特有的纖細入微的視角,儘量捕捉訪談的閃光點,然後用質樸的文字付諸筆端。所以,我相信她的《尋訪譚嗣同》問世,一定也會像《空巢》一樣引起眾人關注。

當然,由於《尋訪譚嗣同》這一課題可選的題材非常廣泛,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從影響譚嗣同思想、行性中重要的因素來說,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船山的學術思想及其至今作為大儒聖地的衡陽湘西草堂,似乎也很有「尋訪」的必要。譚嗣同一生對王船山推崇備至,認為船山思想是民族復興的「昭蘇天地」的一聲春雷。因此,他「為學專主船山遺書,輔以廣覽博取」,且往往深造有得,「多發前人之未發」。梁啓超說,「近世譚嗣同私淑船山,青出於藍」,這話是很有深意的。所以,如果篇幅允許的話,我認為這一尋訪內容是可以增補的。這是我讀完全部書稿後,感覺到的不足之處。

至於關於譚嗣同的研究,我認為永遠沒有止境,因為譚嗣同提倡的人類仁愛精神、平等生萬物等課題都是人類永恆的大課題,只要他所要衝決的網羅仍未衝決,如利祿之網羅、俗學之網羅,君主、倫常、宗教等網羅尚未衝決,以實現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永遠常新不衰的話題。所以譚嗣同的崇拜者一直在不斷增加,譚嗣同的學說有可能像船山學說一樣成為一門學者們永恆的研究課題。

本文為嶽麓書社《尋訪譚嗣同》序,作者夏劍欽,嶽麓書社原社長、編審,船山書社副社長,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理事,《湖湘文庫》組委會副主任。

END

推薦閱讀

《尋訪譚嗣同》

作 者:彭曉玲 著

定 價:¥78.00

全書按照譚嗣同的生平分為「身世飄零」「輾轉功名」「北遊訪學」「寓官南京」「投身維新」「戊戌北上」幾個階段。用「從故園出發,從心靈出發」的紀實散文筆法,每一階段分別選取與譚嗣同關係密切的父母、兄弟、愛妻、師友及戊戌變法時的重要人物、場景,圍繞譚嗣同,從不同角度作眾星拱月、萬蓮拖佛似的敘寫,使譚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更加鮮活、更加故事化。

【來源:嶽麓書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誰的作品?別百度!
    至於楚南公是誰我不知道,具體是楚國哪裡人我也不清楚,但這句話真的就極其靈驗而且名垂千古了,因為後來滅亡秦朝的兩大集團,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都是楚國舊地之人,象棋中的楚河漢界也直接來源於這兩個楚國老鄉兼結拜兄弟之間的奪國之戰。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項燕說的,個人認為是因為現代電影電視搞的。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留絕命詩慷慨就義,原來詩中藏著玄機
    縱觀歷史,叫喊著要變法之人,似乎都沒有好下場,從商鞅到張居正,再到譚嗣同等人,其下場都是悲催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康聖人遠遁海外,梁啓超受到日本人的庇護。譚嗣同見梁啓超時,梁曾勸他於自己一起前往日本避難,但被譚嗣同拒絕,並留下「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這番慷慨激昂的話。
  • 處決戊戌六君子時,用鈍刀行刑慘不忍睹,譚嗣同被砍30刀後才斷氣
    譚嗣同英勇就義的精神被無數後人所稱讚,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行刑時的慘烈。 儘管是砍頭,但是慈禧不想譚嗣同死的這麼輕鬆,於是下令用無刃的鈍刀代替極為鋒利的行刑刀,而譚嗣同則被足足砍了30多刀才氣絕,這也表示譚嗣同的頭是被一點一點鋸下來的。
  • 譚嗣同究有多悲壯呢?在最後斬首時,還被慈禧叮囑多「照顧」幾下!
    那麼,為什麼慈禧那麼痛恨譚嗣同呢?其實,她痛恨的不是譚嗣同,而是譚嗣同不遺餘力保護的戊戌變法。這個變法讓她備受罵名,還甚至被奪走手中的權利。 自同治帝以來,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一直「垂簾聽政」。同治帝死後,慈禧把侄子愛新覺羅·載湉,即光緒帝扶持登基。當時光緒帝還年輕,慈禧繼續控制著朝廷。慈安太后去世後,慈禧成為清末真正的太后。
  • 古代第一臨刑詩,項羽譚嗣同的絕命詩,都不如它灑脫
    項羽的這首絕命詩,體現出了身處絕境下的悲觀,自知無處可去的他心生悲憐,藉此飲酒作樂宣洩情感。此外,雖然項羽表面上自負天下無敵,感慨自己只是時運不濟,並不是能力不足,但他卻在最後兩句進行了自我否定,在長達3年的楚漢之爭中,他終究是敗了。
  • 譚嗣同家世顯赫,在菜市場遭難時,身為湖北巡撫的老爸冷眼旁觀
    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 就在劊子手揮舞著屠刀砍向他們的頭顱時,譚嗣同笑了,他高呼著: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1993年,洪金寶耗巨資拍出這部武俠片,上映9天慘遭下架
    向有「跟風大師」之稱的羅維豈有落後於人之理,亦決定拍攝一部清末武俠題材電影,該電影取材自戊戌變法,名為《一刀傾城》(又名《神州第一刀》)。此時羅維名下的萬裡電影公司在幾部電影失利之後,已經陷入財務危機。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在被黑暗籠罩的時候,人們總會需要一束光線來幫助他們撕開漫天的陰翳。在我們數年前的歷史裡,晚清時期絕對是最為令人不忍直視的一段日子。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 譚嗣同臨刑前,妻子哭喊道:我們還沒孩子!他的回答可謂真君子
    我佛天親魔眷屬,一時撒手劫僧祗,譚嗣同少年立志此時的變革改良運動不斷在政治舞臺上演,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作為一種改良運動,雖然它僅僅維持了百日,但在近代史的影響卻有目共睹。戊戌變法的五君子不斷被人歌頌讚嘆,他們不懼犧牲、心懷天下的大無畏精神一直是近代史青年學習的楷模。
  • 史上最牛的臨刑詩,項羽譚嗣同的絕命詩,都不如它灑脫
    文/快哉風史上著名的絕命詩,要麼慷慨激昂,比如譚嗣同《獄中題壁》裡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要麼悲壯悽涼,比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大俠霍元甲》大刀王五出場兩集就死了,他的英雄事跡誰知道?
    最近《大俠霍元甲》正在熱播中,其中由黑子飾演的大刀王五,豪氣幹雲,一人可撐江湖,為救好友譚嗣同,無懼生死。大刀王五粗狂中細膩,惱怒霍元甲阻攔其去法場救譚嗣同,盛怒之下和霍元甲割袍斷義,臨終前卻對好友稱霍元甲是知己。
  • 譚嗣同:戊戌失敗為國流血,臨刑時,妻子愧疚痛哭還未留下子嗣
    譚嗣同的母親徐五緣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女人,她是一個很講究秩序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套準則,包括對譚嗣同的教育和生活。 譚嗣同的母親也努力做到以身作則,很多家務都是親力親為,她總是天還沒亮就起床操持家務,親自給譚嗣同準備早飯,譚嗣同早上基本上都是第一個到達學堂的。
  •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曾積極營救譚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終的結局如何?
    他的源順鏢局活動範圍極廣,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都是其業務範圍。 王五為人豁達,勇於進取,善於接受新事物,這在重傳統、重正統、偏於保守的鏢師隊伍中,確是難能可貴的性格,這也是他後來參與維新變法的重要原因。
  • 譚嗣同被捕入獄後,作為封疆大吏的父親沒有進行營救,只寫下22字
    不過很遺憾的是,這場變法運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為止,僅僅維持了一百零三天,因此也稱為「百日維新」。因此在筆者看來,維新變法只歷時一百多天就走向失敗,實際上是屬於歷史的必然。不過這也不能否定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就像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史綱要》中說的那樣:「維新運動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雙重性質,但變法主張的公開提出,起了主要是積極的政治影響。」
  • 我選「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我先來三句:1.關於宇宙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踏著腳下這片厚重的土地,仰望群星,感受宇宙的浩瀚,不禁會思考世界的源頭。遙想混沌初開的時候,宇宙形成於一片混沌荒蕪之中,後來有了天地,有了群星,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一片無垠的黃土,日升日落,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星辰似棋盤羅列有方,遍布在無盡的天空中。
  • 金庸寫飛狐系列原來是暗喻大刀王五和譚嗣同
    譚嗣同身後,留有絕命詩一首,廣為流傳: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據言此詩原作非此,乃梁啓超為了自己的保皇活動作宣傳改作的。梁啓超說,兩崑崙指康有為及大刀王五,因為康有為跑路了,王五還在。由於梁的名氣大,所以這個說法為大多數人認同。還有陶菊隱說,崑崙就是武俠小說中的崑崙派,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
  • 星辰文藝|黃亮斌:寫過《圭塘河岸》,我在書店巧遇過生命的高光
    十年前從城市中心搬遷到南城後,我到書店購書就越來越罕見了。但是這個周末,我還是趁著休息日進城,去了趟長沙市定王臺省新華書店圖書城,在這裡看到自己的新書《圭塘河岸》岸然地擺在入門顯眼處,內心還是抑制不住激動,甚至浮現出所謂登堂入室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