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場早已人山人海,這些聚集在一起的民眾,他們都在等著,但不是在等著看演出。
而是在等待著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戊戌變法的參與者和領導者。
當六個人被劊子手推搡著走出來後,所有人都沉默了,他們雖然在為這六人鳴不平,但卻絲毫幫不上什麼忙。
不過所有人也都被這六人的眼神感動了,因為他們的眼中沒有絲毫畏懼,反而充滿了堅定。
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
就在劊子手揮舞著屠刀砍向他們的頭顱時,譚嗣同笑了,他高呼著: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劊子手也動容了,可是他們為了生計,還是揮下了屠刀,眾人看著身首異處的六人,只有悲嘆,人群很快就散去了,那滿地鮮紅的血液把這六人深深刻進了歷史裡。
那一年,譚嗣同年僅33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譚嗣同只是是一個心懷天下的窮苦書生,其實不然,他的家世顯赫,在菜市場遭難時,他的父親譚繼洵已經是湖北巡撫,是名副其實的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
那麼譚繼洵為何沒利用自己手中權力,保自己兒子一命,反而冷眼旁觀呢?
這件事還得從維新變法說起。
慈禧:光緒小兒想要變法搶權,還太嫩
1898年初,譚嗣同創辦了南學會,開始抨擊清政府的統治,宣傳變法救國的思想,成為了維新運動的積極擁護者,同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決定變法,而在8月份,譚嗣同就經人舉薦,得到了光緒的賞識,被徵召入京。
不過變法從開始到結束只維持了三個多月,在9月底的時候,慈禧眼見著大權要盡落在光緒的手裡,於是決定趁著光緒去天津閱兵的時候,廢黜光緒帝,然後一舉撲滅新政。
而譚嗣同等人為了維持新政,卻與虎謀皮,找到了大野心家袁世凱,讓其帶兵入京剷除頑固派,可是袁世凱卻向榮祿告了密,榮祿又將此事告訴了慈禧,慈禧認為不能等了,於是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
也就是從光緒被軟禁這一刻起,維新變法就已經失敗了,而光緒一心想要復興清朝的夢想,也從這一刻破滅了,不過比光緒更慘的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
譚嗣同:逃跑是不可能的,死是沒什麼可怕的
慈禧軟禁了光緒之後,連發諭旨,要求官員立即逮捕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都在被逮捕的名單中。
譚嗣同聽聞慈禧發動政變之後,完全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著營救光緒,可是慈禧又怎麼會給他機會呢,而梁啓超和康有為見勢不妙,決定溜之大吉,臨走前還勸說譚嗣同讓他也跟著跑路,至少跑到自己老爹譚繼洵那裡尋求一下庇護也是好的嘛。
可是譚嗣同搖頭拒絕了,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流血而犧牲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於是在慈禧發動政變之後的第三天,譚嗣同就被捕了,這也就是說譚嗣同其實有機會逃跑,但他卻根本就沒想逃,可以說當維新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就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他想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後一次抗爭。
譚繼洵:我身為封疆大吏,想保住兒子也做不到。
譚繼洵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守舊派,可以說他和譚嗣同的維新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不過雖然主張不同,但畢竟是親兒子,而在譚嗣同被抓時,譚繼洵已經當了九年的湖北巡撫,是地地道道的封疆大吏,他難道就沒想過救譚嗣同嗎?
或許他想過,但是他根本做不到,他的權力只局限於湖北一地,想要把觸角深入京城,讓慈禧太后改變主意,很顯然,譚繼洵還沒有那麼大的權力。
那麼他為何不聲援一下兒子而選擇無動於衷呢,因為慈禧太后已經軟禁了光緒,她對維新派的恨已經人盡皆知,她沒有辦法拿光緒開刀,這些維新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成為了慈禧解恨的首要人選,已經抓到了譚嗣同,就沒人能讓慈禧再放了譚嗣同。
所以譚繼洵的這種沉默,多少有點明哲保身的意思。
其實即便是譚繼洵為保住兒子而活動了,那麼譚嗣同會領情嗎?當然也不會,因為如果他想要跑,早就和康有為等人一起跑了,也不會等到被抓住才想跑。
譚繼洵是理解這個兒子的,他也清楚地知道,隨了兒子的願,讓其慷慨赴死,是對譚嗣同最無聲的愛。
有些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依然還活著,而譚嗣同無疑是後者。
譚嗣同的父親雖然在譚嗣同這件事情上保持了沉默,但並沒有得到慈禧太后的寬容,譚嗣同死後沒有多久,譚繼洵就被罷了官,而在譚嗣同死後的第三年,譚繼洵也在憂鬱中去世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死了,但是他卻用生命譜寫了令人敬佩的精彩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