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件】:揭開戰國變法的序幕-李悝變法

2020-12-25 騰訊網

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值得我們記住的名字,或忠、或奸、或善、或惡,一個個流傳千古或遺臭萬年的故事,都值得我們深思,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去了解那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一、時代背景

李悝生活的年代,正是戰國初期。封建經濟已經佔據社會經濟生活的主導地位。經濟基礎的深刻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相應變化。由於新建立的封建政權,面對著奴隸主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為了鞏固和發展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打擊奴隸主貴族的復闢勢力,確保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戰國初期各個國家紛紛掀起變法運動。當時的魏國,在變法之前面臨的局面是在外部環境上,諸侯之間的徵戰日烈,外部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大;內部經濟上,魏國本身就是晉國中相對落後的地區,在富庶程度上,魏國不如韓國,在軍力的強悍程度上,魏國又不如趙國。為了增強魏國實力,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變法圖強。

二、變法受法家思想影響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門十哲」之一,在春秋末葉,他的影響被及列國,李悝曾拜他為師。按說,李悝接受的應該是儒家思想的薰陶,其實不然。孔子強調「克己復禮」,要恢復西周時的等級秩序;他要求君子「溫文爾雅」、「坦蕩蕩」。而子夏則是孔子弟子中的一個異端,他認為,君子應該要知權術;作為君王,就更應該要懂得用權之術。這種思想對李悝的影響很大,他逐漸意識到,「法」比「禮」更重要,應該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來為統治者服務。由此可見,法家思想一定程度上是從儒家思想脫胎而來,但同時又帶有對後者的一種反動。

魏文侯是魏國的建立者,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善於延納各類人才為其所用,他也曾拜子夏為師,還將子夏請到魏國來,讓他在西河(今河南安陽)聚徒講學,從學者達三百多人,形成名震一時的「西河學派」。除了魏文侯和李悝,子夏的弟子中著名的還有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等,這些人與樂羊、西門豹等名臣、名將一起,後來都為魏文侯所用,應該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李悝得到了魏文侯的賞識,直至任命他為相,實施變法。

三、變法內容

變法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項:第一是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第二是正式廢除了中國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第三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第四就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經》,共分六篇,為《盜》、《賊》、《網》、《捕》、《雜》、《具》六律。這部法律主要是為保護剝削階級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對魏國來說,在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變法評價

李悝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其內容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李俚變法不僅揭開了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序幕,而且在魏國首先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制,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

相關焦點

  • 戰國變法的奠基人李悝
    戰國變法的奠基人李悝公元前376年,春秋時期韓氏、趙氏、魏氏三家廢晉靜公,而「三分其地」,史稱「三家分晉」,其中魏國就佔據了河東郡、半個河西郡、上洛之地和東郡等地。從地理位置來說,魏國佔據了原晉國最富饒的河東郡,及戰略位置最重要的上洛之地,也是原來晉國最為富饒的地方;從軍事來說,在當時魏國的西邊是秦國,東邊是齊國與宋國,南面是楚國,西南是韓國,北面則是趙國,也就是說魏國所處的位置就是「四戰之地」,正所謂「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再加上秦、齊、楚、和趙等環繞魏的諸侯國都乃是當時的軍事強國,這些國家早就覬覦這些豐饒富庶的土地,
  • 皆稱李悝變法為戰國之首,究竟有何妙處?商鞅的回答令人感動
    談到戰國時代的變遷,也許大家都會想當然地想到商鞅和秦國,沒錯,商鞅變法是當年最引人注目、最成功的一次,但遺憾的是真正的戰國變遷先驅並不是張嫣而是李悝。這位人物名叫李悝,曾率先提出變法的概念,並將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隨著「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出現,天下逐漸形成了魏、趙、韓、燕、齊、秦、楚戰國七雄新局面。從春秋末年以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也相繼產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但是這些遠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出名,也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跨度廣,形式多樣。那麼為什麼戰國時代是變法改革的黃金時代呢?這自然與戰國時代的社會環境有關。 一、秦魏的指引 魏國和秦國是戰國時代率先進行變法的兩個國家,魏國打開了變法改革的先河,它的李悝變法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先進的,李悝不僅在行政、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改善,也將法的理念第一次在戰國時代提出,給後世各種變法的興盛提供了基礎,而魏國也依靠著李悝變法成功地成為了戰國初期唯一的超級大國,社會地位非常之高。
  • 戰國七雄之韓國,「申不害變法」的改革,為何是韓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戰國時期,經過長時間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而隨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傷亡的日益擴大,各個國家中的變法改革開始出現。而戰國時期的著名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而韓國在當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 戰國時期,魏、楚、秦三國的變法後有哪些變化?
    導語:戰國初年,各國由於經歷了幾十年的兼併戰爭,土地以及經濟破壞嚴重。最終,齊、楚、秦、等7個國家完成了局部的統一。此時,各國忙於治理自己的小國,無暇進行徵戰。這為各國的變法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環境。因此,魏、楚、秦這三個國家率先進行了變法改革,掀起了變法的熱潮。
  • 戰國初期變法紛起,成功的變法有哪些特質?
    進入戰國後,各諸侯國都有不同程度的變法, 齊國有鄒忌的改革,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縱觀變法的各國,都曾因變法而盛極一時,但能維持變法效果的,只有秦國, 如果我們把變法成功與否定義為 「使國家強盛,且長期強盛」的話,什麼樣的變法才能成功呢?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春秋戰國時期仁人志士倍出,先後有管仲之治、再到後來的李悝在魏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等,這些變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終卻均走向失敗。縱觀秦國變法,秦國從秦孝公時代的割地求和,歷經幾朝幾代的變法堅持,國家在變法改革中越變越強大。
  • 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
    中國變法第一人的思想傳承至今中國變法第一人是戰國時期魏國國相李悝,他在魏國推行的改革變法,開創了戰國改革變法之先河。至今約2500餘年了。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漢書》之《食貨志》記載,李悝在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所謂的「盡地力」,就是把全國的土地統一分配給農民耕種,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所謂的「平糴法」,就是國家在豐年的時候以平價購買餘糧並儲存起來,發生饑荒時以平價賣給農民。這種辦法的核心是:取有餘以補不足。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齊國有著類型的變法;燕國有著偏向王道類型的燕昭王變法,韓國也有著術類型的申不害變法;魏國更是有著讓它在戰國前期迅速崛起的李悝變法,就連因分治制度而造成國家發展阻礙的楚國也有著半次吳起變法。戰國時代,變法為何頻繁,各諸侯國究竟得到哪些好處?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商鞅變法不同於改革,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奴隸制已經無法繼續維持統治,逐漸走向末路,商鞅的變法就是加速了中國的歷史向封建制度過渡的進程。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掃六合大功告成之後,商鞅變法為何還能在秦國佔據重要地位?
    秦國並不是戰國時期存在時長最長的一個國家,但最後卻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種種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商鞅變法。戰國之中有強大的國家也有弱小的國家,起初在弱小的國家之中秦國就能夠佔據一定的位置。除了秦國之外,燕國還有韓國也是戰國之中比較弱小的國家。燕國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實在是太偏僻。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從此秦國逐步強大
    積貧積弱的秦國亟待改革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周王室勢力衰微,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掌握的實權很小。因為周王室的衰弱諸多諸侯王崛起,對外他們紛紛發起戰爭,搶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擴大自己的疆土,對內實行改革,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
  •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無敵,為何在戰國後期變得不堪一擊
    魏武卒是戰國初期魏國的精銳部隊,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魏文侯重用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在李悝變法的同時,魏國大將吳起為魏國訓練了一支戰鬥力強大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魏武卒」。
  •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什麼最先被滅亡?
    談秦說漢(180)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什麼最先被滅亡?主要是地緣問題,韓國西鄰秦國,東接魏國,北近趙國、南交楚國,都是一些刺頭國家。所以說,韓國地處中原中央,強則可以四處出擊,弱則四面受敵。「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任李李悝為相率先實施了變法,史稱「李悝變法」,變法裡最重要的一條,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考核挑選優秀的士卒嚴加訓練,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魏文侯率領他的魏武卒曾經吊打秦軍甲士,拒秦軍不敢黃河飲馬,稱霸一時。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商鞅之所以為秦國變法,他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強秦,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才來到秦國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路徑,戰國時期的變法雖然多,有變法、申不害變法、吳起變法,但最後能成功的只有商鞅變法,這不是說商鞅的能力比李悝、申不害、吳起強,而是秦國歷代君主堅持變法強秦的決心非常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