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值得我們記住的名字,或忠、或奸、或善、或惡,一個個流傳千古或遺臭萬年的故事,都值得我們深思,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去了解那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一、時代背景
李悝生活的年代,正是戰國初期。封建經濟已經佔據社會經濟生活的主導地位。經濟基礎的深刻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相應變化。由於新建立的封建政權,面對著奴隸主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為了鞏固和發展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打擊奴隸主貴族的復闢勢力,確保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戰國初期各個國家紛紛掀起變法運動。當時的魏國,在變法之前面臨的局面是在外部環境上,諸侯之間的徵戰日烈,外部的軍事壓力日益增大;內部經濟上,魏國本身就是晉國中相對落後的地區,在富庶程度上,魏國不如韓國,在軍力的強悍程度上,魏國又不如趙國。為了增強魏國實力,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變法圖強。
二、變法受法家思想影響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門十哲」之一,在春秋末葉,他的影響被及列國,李悝曾拜他為師。按說,李悝接受的應該是儒家思想的薰陶,其實不然。孔子強調「克己復禮」,要恢復西周時的等級秩序;他要求君子「溫文爾雅」、「坦蕩蕩」。而子夏則是孔子弟子中的一個異端,他認為,君子應該要知權術;作為君王,就更應該要懂得用權之術。這種思想對李悝的影響很大,他逐漸意識到,「法」比「禮」更重要,應該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來為統治者服務。由此可見,法家思想一定程度上是從儒家思想脫胎而來,但同時又帶有對後者的一種反動。
魏文侯是魏國的建立者,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善於延納各類人才為其所用,他也曾拜子夏為師,還將子夏請到魏國來,讓他在西河(今河南安陽)聚徒講學,從學者達三百多人,形成名震一時的「西河學派」。除了魏文侯和李悝,子夏的弟子中著名的還有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等,這些人與樂羊、西門豹等名臣、名將一起,後來都為魏文侯所用,應該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李悝得到了魏文侯的賞識,直至任命他為相,實施變法。
三、變法內容
變法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項:第一是廢除奴隸制時代的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第二是正式廢除了中國傳統的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第三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法經》,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第四就是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經》,共分六篇,為《盜》、《賊》、《網》、《捕》、《雜》、《具》六律。這部法律主要是為保護剝削階級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對魏國來說,在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變法評價
李悝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其內容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李俚變法不僅揭開了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序幕,而且在魏國首先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制,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