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時代到各國興衰,解讀楚國為何無法實現大一統?

2021-01-11 卿玉涵義

戰國時代,群雄爭霸,其實並非楚軍不強,畢竟楚文化是尚武的,中原尚文,秦國麼,整個一大老粗。是體制拖累了,楚王能夠指揮的是王師,也只是滄海一粟,下面封君手裡多少家兵?有錢,安於享樂。沒有統一的動力,而且處於長江中下遊,無險可守還容易被順流而下。翻盤的可能性只存在於強推三晉,獲得北方草場馬匹,然後學吳國長驅直入直搗鹹陽。秦國靠一個函谷關耗退了多少次合縱抗秦。春秋的時候楚國還有一場白公之亂。

自古就是北方統一南方,統一大多都是北往南的,南往北成功的應該只有明滅元以及北伐戰爭。但是這兩個都遺留了隱患,前者一直沒能徹底擊潰蒙古人的抵抗能力,後者也沒有解決奉系軍閥割據東北的問題。南方軍事的弱勢在北漢大量南遷後有所好轉。但中國一直面臨的是北患,北方投入建設的軍事基礎明顯好於南方,而南方發展商業經濟,民皆逐利,戰爭動員能力就很堪憂。

秦統一最大阻力其實還是趙國,楚軍事實力根本跟趙不是一個重量級。中央集權是重要原因,畢竟你連國家機器都帶有濃厚的氏族風,玩兒起全面戰爭是很吃虧的。再往根裡說,怎麼協調處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利益取向也是大問題,往外說是七雄關係,往裡說是楚王的權威。其實不只是熊氏,秦朝完蛋六十年,楚國公族之後還能整出個周天子分封的翻版,我覺得一定程度上反應楚國舊皇族貴戚淳樸而幼稚的政治思想。楚公卿貴族政治氛圍太濃,看看大秦,丞相幾乎都是外國人。楚王自個都防著貴族,互相掣肘,什麼事也幹不了!屈原算開明的一個,但他的變法內容也只是獎勵農耕,選舉人才之類的撓痒痒改革,對於楚國封建領主制度,他都沒想過是不合理的!楚國當時貴族勢力太強大,屈、景、昭為代表的封建領主嚴重削弱了楚國的動員能力!

進入戰國之後,世襲並不是好選擇。像秦國這種,你夠本事,多殺敵人,你就更能上升,這種才更能激發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英雄史觀要不得,封建王朝更替是歷史必然,是人口爆發增長與生產力低下的必然。魏國可是初期的老大,一開始一人挑全場,然後被人圍毆(秦,齊,趙,楚全部輪過他)多年還能堅挺。絕對是超級大國。 後面一連串問題,變弱了。秦國,初期被晉國打怕,原以為晉國不行了自己就可以出函谷關了,結果來了一個魏國更兇狠,吳起龐涓之類的將領,直接把秦國打成傻比。中期魏國裝逼失敗,被圍毆後自己才能出得了函谷關。自己變強+對手突然變弱成為了一流超級強國。

齊國,一直是一個強國,和秦東西稱帝。如果不是齊閔王玩得太過火。就是齊國統一也不一定。燕國?一直都沒有什麼純在感,唯一亮點就是樂毅伐齊。帶著四國一起上的。七雄最弱。楚國,以人海戰術為主。制度不行,奴隸兵只能欺負小國。貴族集團吧國家搞得奄奄一息。初期還被韓趙魏痛毆。戰國後期當了盟主,表現很差,總是第一個逃跑的,拿著三晉來頂缸。整體軍事實力略強於韓。

韓國,以高端武器和防守見長。初期獨自滅鄭。然後申不害變法變強,還幫魏國渡過難關。突然感覺自己牛逼了可以了,去挑戰當時還是老大的魏國。家底都被打沒了。然後就只能防守了。屬於強於燕國的國家。戰國中整體戰鬥力和楚國差不多略輸。趙國,三晉彪悍的民風,在經過武靈王的改革之後變得更強。後期唯一能和秦國叫板的國家。被魏國隔著趙國滅了復國後又被趙國滅了。

七國中的楚國,還真是特別像一戰前的俄羅斯,地處蠻荒,起步較晚,領土龐大,政治保守,對外咄咄逼人,實則外強中乾,同樣在亡國後由一幫舊日的精英逆襲翻盤。自打被張儀騙了之後,一路向下,丹陽,藍田敗給秦國,垂沙之戰輸給齊韓魏。戰國時代,秦趙爭雄,魏國曾經牛逼過,楚國就是表面面積大,真正可利用的有所降低!秦最牛逼的是務農打仗均有軍功,使民眾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各國有多少兵力,帶甲百萬的楚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戰國時期看起來諸侯們有那麼龐大數量的軍隊有兩個原因,第一,戰國時期根本就沒有進行過精確統計;第二,這是一個華夏持續最長的戰亂時代,全民皆兵。    那時候沒有財務和會計負責統計,戰國時期的兵力都在縱橫家和後世史學家們的嘴裡,而我們的感覺就來自於他們的說辭。  因此,我們只能估算。而戰國時代各國血拼無數,兵力變化也很大。我們選擇大家都最強大的時代來估算一下。  而蘇秦合縱時,正是各國大血拼之前,大約是戰國各國的全盛時期。
  • 《風雲戰國之列國》:用紀錄片的創新敘事聲音解讀戰國興衰
    到儀式結束時,《風雲戰國》視頻數量約為1000萬,豆瓣評分為8.2,微博主題數量為1.3億。作為中國中的第一部戰國歷史紀錄片,這部勇敢創新的作品踏上了一條被觀眾認可的新道路。雖然以馬基雅維利主義為中心的政治改革運動給韓國帶來了暫時的繁榮,卻也使韓國從忠誠的紳士變成了邪惡的惡棍,從個人到國家,他們開始習慣於在爾虞我詐生存,放棄了方向,這豐富了國家硬實力,最後,他只能被視為一個無助的小國,並放棄了方向這個富國。左右韓國的興衰是整個國家和整個民族性格的變化。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戰國七雄中,楚國疆域最大,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
  • 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各國之間也由春秋時期的爭霸戰變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那麼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笑到最後,反而被一開始就貧窮落後的秦國統一天下了呢?這要從戰國初期說起。
  • 戰國時代政治上的大兼併—各國戰爭愈演愈烈
    兼併性質的戰爭起於公元前473年的越國吞滅吳國,自此後楚國、齊國等國家便不斷蠶食周邊小國,兼併戰爭由此大興。戰國前期主要是各國國君任用有能之士進行變法的時期,變法中採取的各種革除敝治的政治、經濟等措施為戰國中後期諸國互相兼併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
  • 戰國時期的楚國,由於政治制度落後,君主缺乏野心,逐漸走向衰落
    戰國中前期,楚國也是一個巨人般的存在。無論國土面積、人口總量、財富總量都在各國首屈一指。又曾侵吞越國,縱伐秦。縱橫家蘇秦也說:"橫成秦狄,豎成楚王。"。如果連橫成功,秦王可以稱帝,楚王可以稱王稱霸。以說明楚國國力的強盛,激勵楚國參與聯合縱伐秦國。
  • 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縱橫家,為何後來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
    ———《韓非子》縱橫家是戰國時代的一群特殊群體,他們作為擅長的是邦交斡旋,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可敵百萬雄師。據說其傳於鬼谷子,在邦交政治方面有著獨特的行為特點,而我們總攬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也可以發現,縱橫家的舞臺和市場都是很大的,一般攪動風雲的人都出自於縱橫一派。
  • 佔小便宜吃大虧,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在楚國就不存在這種現象,正當三家分晉剛分完,田氏代齊還不夠穩固的時候,楚國趁機對周邊的國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吞併了不少中原小國,可以說為春秋掃了個尾、為戰國開了個頭。當時吞併吳國的越國,在戰國初期可以說是不可一世,但是越國的政策是與楚國交好,送了淮河下遊的一些土地給楚國,因此對於地處最南部的楚國來說,周邊幾乎沒有什麼威脅。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反觀北方地區,秦國一直到戰國中期才兼併了巴蜀兩國,使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燕國一直到戰國後期才將勢力範圍擴張到遼東一帶;韓趙魏三國曾經是晉國的一部分,三家分晉之後其國土面積和人口也大幅度減少。只有同屬於長江流域的楚國在面積上超過了越國,但是楚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得到開發,雖然大但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在人口上不見得比越國有優勢,所以從體量上來看越國曾經是戰國時期一等一的大國。這樣的一個國家理應位列戰國七雄之一,或者直接把他和七雄並立成為戰國第8個雄。
  • 戰國時代,七雄爭強,「信用」逐漸失去了約束力
    與三晉發生多次戰爭的楚國,竟與應為世仇的趙國聯合,而原本與魏關係親密的趙,竟與楚聯合伐魏,正說明了戰國時期彼此互信的基礎薄弱。 由此不難發現,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已不再講求信用,皆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互相爭戰。基於利益的考量,敵國可以聯合,而原本親近的與國則反成為敵人。
  • 普通人穿越到戰國時代,七雄哪個國家最好混?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戰國時代,從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兩百多年的時間段。期間各國展開了各式各樣的變法圖強與兼併戰爭,也是中國農業、思想、軍事等領域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在這個圖強求存、朝不保夕的年代,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適合普通人生存呢?
  • 戰國時期為何養士成風?原因竟然是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
    這則近似「天方夜譚」的故事,實際上對紛亂的戰國時代,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側面解讀。眾所周知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以及魏國信陵君——無一不是以廣納能人異士、養士自重,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 這種養士之風的興起,正因戰國列強競逐兼併的國際情勢所迫,各國為求強兵富國,不得不變法改革,以法治和官僚取代舊有的封建分層管理。
  • 從「行人」到縱橫家,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外交政策的變化
    ——《左傳·僖公》 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為了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想要迫使楚國臣服,於是便率領聯軍兵壓楚國邊境。齊桓公此舉,表面上是來譴責楚王不尊重周王室,實際上就是為了讓楚國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 因此,齊桓公大軍壓境的行為,與其說是為了打到楚國臣服,不如說是為自己的談判增加一個籌碼。
  • 戰國七雄各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為何動輒數十萬大軍
    戰國時期,不僅列國間的戰爭頻次極高,且戰爭規模也迅速擴大,動輒便是數十萬軍隊相互攻伐,甚至還出現了「長平之戰」這種動用百萬軍隊的戰爭,這種戰爭規模,即使放在後世大一統王朝,也是極難想像的,因而一直以來都不乏對這些數字的質疑。那麼,戰國時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們不妨從當時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 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楚國國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道不可磨滅的痕跡,在多重思想的衝擊下,使得經濟、文化、軍事、哲學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這個時期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明君聖賢,最終這一璀璨的時代隨著秦始皇的一統天下而結束,隨後進入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
  • 解讀群雄紛爭的春秋 長篇小說《扶貧記》出版
    春秋時代開始於周天子的遷都,卻終結於晉國的滅亡。那麼,晉國這個如此具有代表性的諸侯國在整個春秋時期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4月剛剛出版的《解晉》一書,就選擇了晉國為主線,試圖將讀者帶回那個群雄紛爭的春秋。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大秦賦中各國兵力動輒十萬、百萬,真實戰國各國到底有多少兵力?
    其他各國的情況不像秦國那樣的典型,但其軍隊已逐步正規化、常備化當無問題。當然,通過臨時徵發民眾大量參軍以組成一定規模正規武裝部隊的現象,在戰國時代也比比皆是。在長平之戰中,秦王徵發河內地區「年十五以上」的民眾「悉詣長平」投入戰略決戰,就是明顯的例子。《戰國策·楚二》載楚昭常語:「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
  • 戰國的局勢,遠非七國所能概括,混亂的戰國時代,唯有兼併爭奪
    其實所謂的戰國時期遠非是七個國家所能夠概況的,那是一個硝煙四起的時代。伴隨著三家分晉,身為卿大夫的韓趙魏三家竟然篡權了宗主國,同時還去要挾東周天子要求將他們分封為諸侯。雖然說韓國地域狹隘,在疆域上甚至無法和同一時期的宋國、越國等無法相比。但是其勝在開發程度高,韓國之地,乃是周王朝的腹地。開發長達五六百年,農業基礎優越,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而韓國也是因為這個才得以進入戰國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