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群雄爭霸,其實並非楚軍不強,畢竟楚文化是尚武的,中原尚文,秦國麼,整個一大老粗。是體制拖累了,楚王能夠指揮的是王師,也只是滄海一粟,下面封君手裡多少家兵?有錢,安於享樂。沒有統一的動力,而且處於長江中下遊,無險可守還容易被順流而下。翻盤的可能性只存在於強推三晉,獲得北方草場馬匹,然後學吳國長驅直入直搗鹹陽。秦國靠一個函谷關耗退了多少次合縱抗秦。春秋的時候楚國還有一場白公之亂。
自古就是北方統一南方,統一大多都是北往南的,南往北成功的應該只有明滅元以及北伐戰爭。但是這兩個都遺留了隱患,前者一直沒能徹底擊潰蒙古人的抵抗能力,後者也沒有解決奉系軍閥割據東北的問題。南方軍事的弱勢在北漢大量南遷後有所好轉。但中國一直面臨的是北患,北方投入建設的軍事基礎明顯好於南方,而南方發展商業經濟,民皆逐利,戰爭動員能力就很堪憂。
秦統一最大阻力其實還是趙國,楚軍事實力根本跟趙不是一個重量級。中央集權是重要原因,畢竟你連國家機器都帶有濃厚的氏族風,玩兒起全面戰爭是很吃虧的。再往根裡說,怎麼協調處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利益取向也是大問題,往外說是七雄關係,往裡說是楚王的權威。其實不只是熊氏,秦朝完蛋六十年,楚國公族之後還能整出個周天子分封的翻版,我覺得一定程度上反應楚國舊皇族貴戚淳樸而幼稚的政治思想。楚公卿貴族政治氛圍太濃,看看大秦,丞相幾乎都是外國人。楚王自個都防著貴族,互相掣肘,什麼事也幹不了!屈原算開明的一個,但他的變法內容也只是獎勵農耕,選舉人才之類的撓痒痒改革,對於楚國封建領主制度,他都沒想過是不合理的!楚國當時貴族勢力太強大,屈、景、昭為代表的封建領主嚴重削弱了楚國的動員能力!
進入戰國之後,世襲並不是好選擇。像秦國這種,你夠本事,多殺敵人,你就更能上升,這種才更能激發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英雄史觀要不得,封建王朝更替是歷史必然,是人口爆發增長與生產力低下的必然。魏國可是初期的老大,一開始一人挑全場,然後被人圍毆(秦,齊,趙,楚全部輪過他)多年還能堅挺。絕對是超級大國。 後面一連串問題,變弱了。秦國,初期被晉國打怕,原以為晉國不行了自己就可以出函谷關了,結果來了一個魏國更兇狠,吳起龐涓之類的將領,直接把秦國打成傻比。中期魏國裝逼失敗,被圍毆後自己才能出得了函谷關。自己變強+對手突然變弱成為了一流超級強國。
齊國,一直是一個強國,和秦東西稱帝。如果不是齊閔王玩得太過火。就是齊國統一也不一定。燕國?一直都沒有什麼純在感,唯一亮點就是樂毅伐齊。帶著四國一起上的。七雄最弱。楚國,以人海戰術為主。制度不行,奴隸兵只能欺負小國。貴族集團吧國家搞得奄奄一息。初期還被韓趙魏痛毆。戰國後期當了盟主,表現很差,總是第一個逃跑的,拿著三晉來頂缸。整體軍事實力略強於韓。
韓國,以高端武器和防守見長。初期獨自滅鄭。然後申不害變法變強,還幫魏國渡過難關。突然感覺自己牛逼了可以了,去挑戰當時還是老大的魏國。家底都被打沒了。然後就只能防守了。屬於強於燕國的國家。戰國中整體戰鬥力和楚國差不多略輸。趙國,三晉彪悍的民風,在經過武靈王的改革之後變得更強。後期唯一能和秦國叫板的國家。被魏國隔著趙國滅了復國後又被趙國滅了。
七國中的楚國,還真是特別像一戰前的俄羅斯,地處蠻荒,起步較晚,領土龐大,政治保守,對外咄咄逼人,實則外強中乾,同樣在亡國後由一幫舊日的精英逆襲翻盤。自打被張儀騙了之後,一路向下,丹陽,藍田敗給秦國,垂沙之戰輸給齊韓魏。戰國時代,秦趙爭雄,魏國曾經牛逼過,楚國就是表面面積大,真正可利用的有所降低!秦最牛逼的是務農打仗均有軍功,使民眾勇於公戰,怯於私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