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小便宜吃大虧,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0-12-22 三匠畫片

戰國一開局可以說楚國是獲利最大的國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春秋與戰國的劃分是以三家分晉為標準的,而三家分晉只是各傳統大國發生內亂的一個標本而已,在齊國也發生了田氏代齊,這種本來是一個諸侯國中的士大夫階層,由於自身家族勢力的上升和逐漸掌權而替代原有國君地位的事件,從某種層面上講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這在之前的西周亦或是商朝都是很難出現的,夏、商、周的國祚時間都特別長,後來各封建王朝的壽命就要短了許多,這一現象從第一個封建王朝末期就被總結了出來,那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也體現了下層對上層一定程度的覺醒。

而在楚國就不存在這種現象,正當三家分晉剛分完,田氏代齊還不夠穩固的時候,楚國趁機對周邊的國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吞併了不少中原小國,可以說為春秋掃了個尾、為戰國開了個頭。當時吞併吳國的越國,在戰國初期可以說是不可一世,但是越國的政策是與楚國交好,送了淮河下遊的一些土地給楚國,因此對於地處最南部的楚國來說,周邊幾乎沒有什麼威脅。這使得楚國的地盤越做越大,當戰國七雄最終定型時,雖然土地貧瘠且多山脈丘陵,但是從國土面積上來看它是最大的。而且這還只是楚國趁亂「佔便宜」的開始。

但是隨著各國政權基本穩固,各國又開始實行各自的改革政策,戰國七雄走到了誰也動不了誰的程度。楚國很幸運的是,在這個都很強的時代,吳起來到了楚國掀起一陣改革狂潮,使得楚在這一輪改革中沒有被落下。吳起改革結束時各國也差不多又開始蠢蠢欲動,想試試火力了,楚國這次沒有先發制人,而是在恰逢秦、魏兩國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楚國趁機出兵西進佔領了巴蜀。這個「便宜」可是佔大了。

此時地域廣大的楚國依然不敢冒失行動,因為在此前的春秋時期吃的虧太多了,於是對其他六國表現的均敬畏有佳,從來不敢首先觸怒任何一個。

當時與楚國挨著最近的魏國可以說是一個刺兒頭,春秋時期齊國與晉國是盟友,三家分晉後原先晉國分出來的趙國與齊國成為盟友,當趙被魏攻打時,同時向齊和楚發出求救信,希望通過齊國強大的實力來對抗魏國的正面交鋒,同時又寄希望於楚國能在魏國的身後插把刀。但此時楚國的幾任國君的政治智慧相較於春秋時期有了大幅度提升,為了限制魏國必須出兵,為了討好齊國不能從後面出兵,而是派一波軍隊去幫助齊國救趙。這樣既完成了趙國的祈求,又在齊國面前表達了善意和互相幫助的氛圍。從此齊、楚兩國交好。

與齊國的交好保證了楚國身處戰國時期的長期和諧穩定,以至於與秦國挨得那麼近卻沒有成為最先被秦國所滅的國家,這完全得益於楚國中後期歷代楚王所奉行的與東、西兩大國結好,誰都不得罪的戰略。直到最後的楚王為了貪圖便宜,中了秦國的利誘之計,才與齊國斷交,直接導致了楚國的滅亡,這是後話。

當時地處東南沿海的越國又犯起了它的老前輩吳國在春秋末期時所犯的毛病,那就是狂。當中原各國都勵精圖治、政權穩定時,越國還生活在以為自己誰都不怕的年代,開始劍指楚國,結果被楚國給吞了。到楚宣王、楚威王兩代時,楚國達到了鼎盛,國土東到大海、西接秦國、西南已進入雲南,它的面積幾乎是其他六國的總和。這次確實不是楚國預料到的,屬於是越國主動送上門來的「便宜」。

本來就已經是泱泱大國,在楚威王統治期間還重用屈原繼續改革以增強國力,直到威王的兒子楚懷王手裡葬送掉。原因是當時韓、魏兩國已被秦吞併,燕、趙兩國已然衰落,最強的東齊西秦上升為戰國的主要矛盾,唯獨夾在中間南部的楚國是最值得拉攏的勢力。而楚國與齊、秦一向交好,直到張儀給秦王出了個計策,答應給楚懷王600裡土地,讓楚國與齊國斷交。楚懷王貪圖便宜果然與齊國斷交,結果張儀說當初答應給你的是6裡。其實咱們捫心自問,這算計策嗎?這完全就是為了利益出賣國家信譽,因此秦國直到統一之後始終被其他六國人民視為毫無信譽和禮儀的「蠻族」。

楚懷王咽不下這口氣,連續兩次主動出兵攻打秦國都遭失敗,直接導致國力大損,楚懷王自己也被誘拐到秦國客死他鄉。之後便是秦國反過來攻打楚國了,先是很輕易的攻入楚國國都,屈原投江自殺,之後的楚王趕緊把都城東遷,糾集楚國東部領土上的軍隊又堅守了近40年。

這期間春生君功不可沒,因為我們都知道戰國後期合縱連橫是主旋律,無非就是其他六國想辦法怎麼一起滅掉秦國,但總是因為六國不能盡釋前嫌而搞得不團結,每次合兵一處剛有點勝利便不了了之。春生君組織起了戰國時期最後一次的合縱,成功的通過聯合齊、燕兩國一起出兵救趙,但就在各國最後一次團結起來的關鍵時期,楚國老毛病又犯了,總是忘不了「佔便宜」,在幫助趙國之後順手把魯國給滅了。當初周公建立的堂堂魯國,挨著強大的齊國經歷了漫長的春秋戰國歲月,八百多年齊國都不動它,結果被楚國摟草打兔子給滅了。這樣一來合縱再一次破裂,因為各國發現哪怕是這最後一次合作依然是各懷鬼胎。

接下來就很簡單了,沒有戰友的楚國再也沒有什麼大型戰役可言,秦國於公元前223年徹底將楚國覆滅。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 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各國之間也由春秋時期的爭霸戰變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那麼戰國時期底蘊最雄厚的楚國為何沒能笑到最後,反而被一開始就貧窮落後的秦國統一天下了呢?這要從戰國初期說起。
  • 戰國時期的楚國,由於政治制度落後,君主缺乏野心,逐漸走向衰落
    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現代)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038字,閱讀約5分鐘作為老牌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一度稱霸中原,滅國無數。但在戰國時代,楚國始終不是一流強國,前期被魏國壓制,中期被秦、齊超越、欺凌,後期被秦打敗。丹陽藍田之戰,楚國輸了上庸,晏嬰之戰,楚國大部分領土被併入秦國,連國家都輸了。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和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國接連攻打楚國。楚國雖然打得你死我活,但註定要被秦國滅亡。
  • 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楚國國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道不可磨滅的痕跡,在多重思想的衝擊下,使得經濟、文化、軍事、哲學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這個時期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明君聖賢,最終這一璀璨的時代隨著秦始皇的一統天下而結束,隨後進入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
  • 戰國時期,各國有多少兵力,帶甲百萬的楚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戰國時期看起來諸侯們有那麼龐大數量的軍隊有兩個原因,第一,戰國時期根本就沒有進行過精確統計;第二,這是一個華夏持續最長的戰亂時代,全民皆兵。    一、戰國到底有多少兵?  越是久遠的歷史,其真相就越是模糊。而戰國時期,其實是數字很模糊的時代。做一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從來沒有人精確的統計過。
  • 盎格魯-撒克遜人處世思想為什麼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麼相似?
    導讀:八百年楚國是我國歷史上南方的霸主,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具有重要影響。楚國的版圖、燦爛的文明、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都讓人難忘。而生活在歐洲大陸北部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來到英倫三島後,同樣經歷了自立自強的過程。
  • 測你是否喜歡佔小便宜
    A、B、C、選擇A你很喜歡佔小便宜這一生,你一直很喜歡佔小便宜,一直特別的小心眼兒,要求特別高,喜歡強大,喜歡眾星捧月的感覺,自尊心特別強,而且喜歡佔小便宜,喜歡大家一直圍著你,別人很難理解你,小時候你過得很窮,過得很難,所以才會養成這種習慣
  • 「貪婪是真正的貧窮」,貪婪之人喜歡佔4種小便宜,一眼便知
    貪婪的的人往往喜歡佔小便宜,這類人在心理上有一些殘缺,他們有很強的侵佔欲,歸根結底是因為每次佔完小便宜後內心愉快,物質上也得到了滿足。久而久之這種佔有欲越來越強,貪圖小便宜的心理愈發嚴重,到最後吃虧的會是自己。
  •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是哪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早在西周時期,周朝分封的諸侯國至少在100個以上,這些諸侯國遍布各地,很多甚至在史料中幾乎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戰國時期,秦趙是死敵,但趙國抵抗匈奴時,秦國卻主動出兵相助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有很多亂戰的時期,其中春秋戰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時強大的晉國最終被歷史給淹沒。晉國當時通過「六卿制度」走上了崛起之路,但這個國家最終也因為這個制度而滅亡,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從這以後,中國也正式進入了戰國時期。
  • 戰國時期著名的十位將軍
    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經典戰役:陰晉之戰,魏軍5萬——秦軍50萬。
  • 戰國之楚國:掙扎在血與火中的野孩子,在追逐尊嚴的路上掉進深淵
    在周文王時期,楚國人的始祖鬻熊只是文王的侍衛,又過了三代,鬻熊的曾孫熊繹又是周成王的侍衛。此後,周成王將南蠻的五十裡土地封給熊繹,封子爵,從此才有了楚國的政權根基。楚國的立國之初相當貧困,在祭祀之時,因為缺少祭品,還需要用偷來的牛祭祀上蒼。為朝貢也需要集舉國之力,跋山涉水。儘管如此,楚國人還是無法得到周王朝的尊重。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因為所謂的戰國七雄,事實上就是春秋那些傳統四大強國而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楚晉齊,只不過是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再加上北邊的燕國。要知道越國的家底還是相當雄厚的,即使到了戰國時期,從國土面積上來講,越國也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比秦國的地盤還要大。
  • 普通人穿越到戰國時代,七雄哪個國家最好混?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戰國時代,從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兩百多年的時間段。期間各國展開了各式各樣的變法圖強與兼併戰爭,也是中國農業、思想、軍事等領域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在這個圖強求存、朝不保夕的年代,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適合普通人生存呢?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戰國七雄中,楚國疆域最大,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
  • 戰國的局勢,遠非七國所能概括,混亂的戰國時代,唯有兼併爭奪
    每每提到戰國時期,很多人首先就想到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確實,這七個國家是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但並非是全部。只能說這七國恰好在當時的政治、戰爭之中處於漩渦中心,使得其更加充滿了代表性。加上主要的大規模戰爭都是圍繞這七個國家所展開的,也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戰國定式在了七國之間。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雖然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的絕對主角,但是,在戰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卻遠遠不止這七個。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就堅持到了秦朝建立後才正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