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一開局可以說楚國是獲利最大的國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春秋與戰國的劃分是以三家分晉為標準的,而三家分晉只是各傳統大國發生內亂的一個標本而已,在齊國也發生了田氏代齊,這種本來是一個諸侯國中的士大夫階層,由於自身家族勢力的上升和逐漸掌權而替代原有國君地位的事件,從某種層面上講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這在之前的西周亦或是商朝都是很難出現的,夏、商、周的國祚時間都特別長,後來各封建王朝的壽命就要短了許多,這一現象從第一個封建王朝末期就被總結了出來,那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也體現了下層對上層一定程度的覺醒。
而在楚國就不存在這種現象,正當三家分晉剛分完,田氏代齊還不夠穩固的時候,楚國趁機對周邊的國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吞併了不少中原小國,可以說為春秋掃了個尾、為戰國開了個頭。當時吞併吳國的越國,在戰國初期可以說是不可一世,但是越國的政策是與楚國交好,送了淮河下遊的一些土地給楚國,因此對於地處最南部的楚國來說,周邊幾乎沒有什麼威脅。這使得楚國的地盤越做越大,當戰國七雄最終定型時,雖然土地貧瘠且多山脈丘陵,但是從國土面積上來看它是最大的。而且這還只是楚國趁亂「佔便宜」的開始。
但是隨著各國政權基本穩固,各國又開始實行各自的改革政策,戰國七雄走到了誰也動不了誰的程度。楚國很幸運的是,在這個都很強的時代,吳起來到了楚國掀起一陣改革狂潮,使得楚在這一輪改革中沒有被落下。吳起改革結束時各國也差不多又開始蠢蠢欲動,想試試火力了,楚國這次沒有先發制人,而是在恰逢秦、魏兩國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楚國趁機出兵西進佔領了巴蜀。這個「便宜」可是佔大了。
此時地域廣大的楚國依然不敢冒失行動,因為在此前的春秋時期吃的虧太多了,於是對其他六國表現的均敬畏有佳,從來不敢首先觸怒任何一個。
當時與楚國挨著最近的魏國可以說是一個刺兒頭,春秋時期齊國與晉國是盟友,三家分晉後原先晉國分出來的趙國與齊國成為盟友,當趙被魏攻打時,同時向齊和楚發出求救信,希望通過齊國強大的實力來對抗魏國的正面交鋒,同時又寄希望於楚國能在魏國的身後插把刀。但此時楚國的幾任國君的政治智慧相較於春秋時期有了大幅度提升,為了限制魏國必須出兵,為了討好齊國不能從後面出兵,而是派一波軍隊去幫助齊國救趙。這樣既完成了趙國的祈求,又在齊國面前表達了善意和互相幫助的氛圍。從此齊、楚兩國交好。
與齊國的交好保證了楚國身處戰國時期的長期和諧穩定,以至於與秦國挨得那麼近卻沒有成為最先被秦國所滅的國家,這完全得益於楚國中後期歷代楚王所奉行的與東、西兩大國結好,誰都不得罪的戰略。直到最後的楚王為了貪圖便宜,中了秦國的利誘之計,才與齊國斷交,直接導致了楚國的滅亡,這是後話。
當時地處東南沿海的越國又犯起了它的老前輩吳國在春秋末期時所犯的毛病,那就是狂。當中原各國都勵精圖治、政權穩定時,越國還生活在以為自己誰都不怕的年代,開始劍指楚國,結果被楚國給吞了。到楚宣王、楚威王兩代時,楚國達到了鼎盛,國土東到大海、西接秦國、西南已進入雲南,它的面積幾乎是其他六國的總和。這次確實不是楚國預料到的,屬於是越國主動送上門來的「便宜」。
本來就已經是泱泱大國,在楚威王統治期間還重用屈原繼續改革以增強國力,直到威王的兒子楚懷王手裡葬送掉。原因是當時韓、魏兩國已被秦吞併,燕、趙兩國已然衰落,最強的東齊西秦上升為戰國的主要矛盾,唯獨夾在中間南部的楚國是最值得拉攏的勢力。而楚國與齊、秦一向交好,直到張儀給秦王出了個計策,答應給楚懷王600裡土地,讓楚國與齊國斷交。楚懷王貪圖便宜果然與齊國斷交,結果張儀說當初答應給你的是6裡。其實咱們捫心自問,這算計策嗎?這完全就是為了利益出賣國家信譽,因此秦國直到統一之後始終被其他六國人民視為毫無信譽和禮儀的「蠻族」。
楚懷王咽不下這口氣,連續兩次主動出兵攻打秦國都遭失敗,直接導致國力大損,楚懷王自己也被誘拐到秦國客死他鄉。之後便是秦國反過來攻打楚國了,先是很輕易的攻入楚國國都,屈原投江自殺,之後的楚王趕緊把都城東遷,糾集楚國東部領土上的軍隊又堅守了近40年。
這期間春生君功不可沒,因為我們都知道戰國後期合縱連橫是主旋律,無非就是其他六國想辦法怎麼一起滅掉秦國,但總是因為六國不能盡釋前嫌而搞得不團結,每次合兵一處剛有點勝利便不了了之。春生君組織起了戰國時期最後一次的合縱,成功的通過聯合齊、燕兩國一起出兵救趙,但就在各國最後一次團結起來的關鍵時期,楚國老毛病又犯了,總是忘不了「佔便宜」,在幫助趙國之後順手把魯國給滅了。當初周公建立的堂堂魯國,挨著強大的齊國經歷了漫長的春秋戰國歲月,八百多年齊國都不動它,結果被楚國摟草打兔子給滅了。這樣一來合縱再一次破裂,因為各國發現哪怕是這最後一次合作依然是各懷鬼胎。
接下來就很簡單了,沒有戰友的楚國再也沒有什麼大型戰役可言,秦國於公元前223年徹底將楚國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