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2020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簡稱「文交會」)開幕之際,由南方日報社、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2020廣州文化企業30強」「2020廣州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20佳」「2020廣州最具價值文化園區」榜單正式出爐。
本次評選純屬公益性質,嚴格按照規範流程進行,主要考察企業的企業規模、社會效益、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投入產出、創新能力、合規性,以及園區規模、成熟度、創新、合規性、投入產出等,經過前期研究、行業推薦、確定候選名單、規範性審查、組織專家評審、媒體公示等程序,優中選優確定最終名單。
主辦方表示,近年來,廣州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系列榜單的推出,有利於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企業集團,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氛圍,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廣州文化產業發展增速迅猛
近年來,廣州積極推進文化改革創新,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伴隨著5G、人工智慧、AR/VR等新技術的利用,在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不斷增長、「新基建」加快實施等多重因素利好推動下,廣州文化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網際網路文化、數字出版、社交媒體、工業設計等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強勁,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數據顯示,2014至2018年,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3%左右,遠高於同時期地區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增速。2018年,廣州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369.69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6.52%,預計2019年廣州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達到1600億元,佔GDP比重為6.7%。稅收貢獻方面,2015—2019年廣州市的文化企業稅收佔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均在6%以上,2018年,文化企業稅收佔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到了7.73%。就業方面,2018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吸納從業人員67.31萬人,佔全市總從業人數的比重達到7.58%。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位化、網絡化進程不斷加快,助推廣州文化新業態強勁增長。2015年至2018年,文化產業新業態營業收入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38.6%。
廣州通過打造文化企業品牌、大力推動文旅融合、著力發展遊戲電競產業、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提升文化產業園區數量和質量、激發文旅消費等一系列舉措來激發老城新活力,實現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推動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主辦方表示,接下來,南方日報社、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將組建工作組,對系列榜單中的廣州文化企業、文化園區進行持續深入調研,充分發揮榜單企業、園區的模範示範引領效應,擦亮文化企業、文化園區亮點,打響廣州文化產業品牌,助推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新格局下謀求產業繁榮新機遇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我國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以文化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面臨著最大的打擊。據初步估算,春節假期廣州全市旅遊業總收入僅為11.96億元,同比下跌90.20%;2020年1—3月份全市電影票房減少收入約6.5億元;文化娛樂行業一季度減少外地來穗人士帶來的營業收入約為34億元。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尹濤表示,目前,廣州文化產業正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疫情雖然給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也倒逼企業通過積極創新謀出路,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展現了文化產業「創新+」的良好發展態勢。
尹濤表示,微信成為防控疫情最重要的線上「戰場」之一,短視頻平臺成為疫情第一發布渠道,網絡視頻、數位音樂等數字文化快速增長。「疫情讓眾多文化企業更加意識到了要重視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與應用,更加迫切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增強產品競爭力,順利度過寒冬。可以預見,運用這些前沿技術的文化產業相關領域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機遇。」
尹濤進一步指出,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格局背景下,廣州文化產業發展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數字內容、視頻直播等成為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廣州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強勁。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市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廣州文化上市公司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明充表示,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數字出版、社交媒體等領域企業登上新榜,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
亮點1
品牌影響力大、就業帶動力強
截至2020年10月,廣州市的國內外上市文化企業達到45家,2019年有8家廣州文化企業入選2019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百強榜。酷旅(要出發)2016—2019年連續四年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與此同時,文化產業門類眾多、覆蓋範圍廣、產業鏈條長、關聯效應好,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正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力量。在廣州誕生的微信2019年帶動就業機會2963萬個,其中直接帶動就業機會達2601萬個,同比增長16%,2014年以來年均增長22%。文化產業還帶動間接就業。以文化旅遊產業為例,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諸如交通、建築、餐飲、住宿、零售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繁榮,吸納大批勞動力就業。網絡直播、數位音樂產業更是如此,廣州虎牙吸引月活躍主播數達到了66萬,間接帶動就業高達幾百萬人。
亮點2
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創新
西關永慶坊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全市首個非遺街區建成開放,成為歷史文化傳承和當代都市生活融合的城市更新示範項目,10家大師工作室進駐永慶坊非遺街區,大力推進「非遺+旅遊」融合發展。長隆旅遊度假區、融創文旅城、正佳廣場等地標性城市文商旅綜合體加快建設,助力廣州打造重要的國際旅遊目的地。「粵文化」文化旅遊城、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旅遊合作區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加快城市文旅融合創新。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多種文旅業態快速發展。廣州還湧現了廣之旅、長隆集團、酷旅(要出發)等文旅龍頭企業和文旅獨角獸企業。
亮點3
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近年來,廣州市通過「三舊改造」為文化產業發展騰出空間,文化產業園區實現數量和質量 「雙提升」,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目前有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約400個,其中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有21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有20個,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有33個。羊城創意產業園2017年產值超120億元,2019年產值超過200億元,已成為舊廠房改造成功的經典範例。廣州TIT紡織服裝創意園的入園企業和相關機構達100家,園中入駐企業年產值從改造前的1130萬元激增到2019年的150億元,增幅達1300多倍。
亮點4
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成績顯著
據初步統計,到2019年底,全市高新技術文化企業達到3000家左右。2019年文化企業全年累計專利申請數6274件,平均每家科技型文化企業專利申請數為18.7件;全年累計發明申請數2565件,平均每家科技型文化企業發明申請數為7.6件。依託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市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2019年10月,在科技部、中宣部召開的第二屆「文化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上,廣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位列「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十強榜單」第三位。
亮點5
打造文旅品牌北京路完成改造提升
2017年底,北京路文化核心區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建資格名單。2020年9月,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完成改造提升。此次改造提升致力突出嶺南特色,打造集商業購物、文化體驗、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傳統與現代交融,國潮品牌與國際時尚交相輝映的高品質全國示範步行街。2020年「雙節」期間,北京路步行街總人流量超400萬人次,客流同比增長約15%;營業額超6億元,同比增長160%,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園區通過搭建廣府廟會、廣府文化旅遊嘉年華等重大文化展示和交流平臺,發揮越秀「廣府文化源地」引領作用,2019廣府廟會吸引海內外遊客逾500萬人次,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亮點6
遊戲電競產業發展迅速
2019年,廣州遊戲產業營業收入為801.41億元,增長31.0%。廣州市遊戲企業2768家,遊戲上市公司達到14家,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遊戲企業,如網易、多益網絡、三七互娛、星輝遊戲、愛九遊、百田、華立科技等國內龍頭企業。與此同時,廣州市電競產業實現快速發展。2019年,廣州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體育局聯合印發《廣州市促進電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力爭在2021年建成「全國電競產業中心」。2020年廣州趣丸網絡公司組建「廣州TTG」戰隊,成功晉級王者榮耀2020春季賽四強、王者榮耀世界冠軍杯八強。廣州大灣區數字娛樂產業園、雲湖競城等重點園區推進建設,加快了電競產業集聚發展。
亮點7
數字內容產業蓬勃發展
2018年,廣州正式出臺《廣州市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隨著政策推動和5G技術的普及,廣州市數字內容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廣州動漫業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總產值超百億,約佔全國產值1/5。原創漫畫發行佔據全國漫畫市場30%以上的份額,擁有《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知名動漫品牌,湧現奧飛動漫、漫友文化等一批國家重點動漫企業。中國(廣州)國際漫畫節已成功舉辦十三屆。網絡直播行業發展迅猛,湧現了虎牙、網易CC直播等骨幹企業,2019年虎牙直播營業收入達到83.75億元,同比增長79.6%,成為國內遊戲直播的龍頭企業。數位音樂總產值約佔全國1/4,湧現出酷狗音樂、荔枝FM等一批數位音樂龍頭企業,酷狗音樂近年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50%。
亮點8
文化旅遊消費市場不斷擴大
近年來,廣州加快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通過開展「廣州歡迎你」「百家媒體進廣州」「百趟列車進廣州」「廣州文化旅遊品牌國際傳播季」等系列活動,推出了一批文化旅遊體驗點、一批廣州旅遊網紅打卡點、一批精品旅遊線路。通過舉辦雕塑藝術鄉村巡展,組織藝術院團進社區、進景區,加大文化惠民力度,開展「文化有約·精品巡演」和「文化進萬家」活動,激發了市民文化旅遊消費意願。2018年廣州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達到5040元,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一位。
抓住全新機遇 講好廣州故事
在「廣州文化企業30強」系列榜單出爐後,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尹濤解讀榜單新變化。他指出,廣州的文化消費水平在全國位居前列、各種跨界新業態不斷湧現,都離不開廣州近年來積極推進的文化改革創新與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在新格局背景下,廣州文化產業要抓住新的機遇,不斷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講好廣州故事。
問:今年系列評選與往年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不僅由50強精簡至30強,還增加了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最具價值文化園區兩個新的榜單,這樣的變化有哪些深層次的涵義?
尹濤:今年系列評選體現「優中選優」的原則,新增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最具價值文化園區兩個榜單,申報企業行業範圍更廣、業態更新。這樣的變化有著深層次的涵義:一是發揮文化龍頭企業帶動效應。此次評選「優中選優」,入選的文化產業領軍企業、代表性園區,進一步凸顯了其對於行業發展的引領和集聚作用,這將進一步激發廣州市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從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二是重點關注文化產業的數位化轉型。近年來,廣州市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位化、網絡化進程不斷加快。從這次參評和入選的企業來看,通過數位化推動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比重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體現出廣州市文化產業數位化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我們也相信,廣州市文化產業將開啟數位化轉型新的篇章,鑄就新的輝煌。
問:新冠疫情危中有機,廣州文化產業應當如何在疫情背景下抓住新的發展機遇,不斷變革創新,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尹濤:一是加快培育文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應用,促進新技術與內容生產相互滲透融合。培育壯大數字文娛、數字動漫、在線旅遊、智慧傳媒、數字文博等新業態,支持一批高成長創新型中小文旅企業加快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支持智能技術和創新服務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等行業中的應用,實現服務模式和業態創新。二是支持新興文化消費帶動行業復甦。大力推進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工作,鼓勵文旅企業推動文旅消費線上線下融合創新,探索文旅消費產品多渠道發布、多網絡分發、多終端呈現,鼓勵開發新型文旅消費金融服務模式,支持文旅消費新業態發展。大力推行線上線下文化和旅遊消費活動。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契機,培育文化和旅遊領域網絡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等消費新模式。支持舉辦各類文化和旅遊節慶活動,支持推出文旅消費券、惠民卡等措施,釋放消費潛力。
問:廣州將文化產業發展列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構建嶺南文化中心的重要發展戰略目標,廣州文化企業應當如何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講好廣州故事?
尹濤:一是加強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城市綜合實力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廣州要繼續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展示嶺南文化獨特魅力,增強廣州文化軟實力。二是打響四大品牌。廣州要深入推進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越秀片區)等重點片區的建設,辦好迎春花市、廣府廟會等大型特色活動,繼續培育和引進一批文化品牌活動,打造有影響力的文藝精品,不斷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品牌,以更大力度建設文化強市,彰顯廣州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問: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格局背景下,廣州文化產業如何重新定位?
尹濤:根據工銀國際的保守情景預測,2019—2035年,中國經濟的內驅潛力有望實現倍增。此時雙循環的「發動機」便是以消費為主的內需升級這一啟動器。隨著文化與科技、旅遊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未來文化產業將不斷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以此為契機,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緩解消費意願的不足。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激發數字文化消費,有助於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進而助力構建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體系。同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效幫助廣州品牌加速新型消費需求的成長,將年輕時代的個性化需求轉化為豐富的細分市場。
撰文:蔡華鋒 鄭潔琳
編輯統籌:甘韻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