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安慶留守女孩對攝像頭呼喚爸爸的視屏在網上引發熱議。女孩的父親常先生說自己的老闆看到該視頻給他們放了幾天假給自己,他便和妻子連夜驅車就小時回家。
常先生還說女兒剛開始見到他們還有點陌生,但馬上就把珍藏幾個月的零食分享給自己,這也是太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個。
留守兒童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特別對於我們農村頭長大的孩子來說,大多數都是吧。我小時候從四年級起也是名留守兒童,我這樣應該還算好的了,畢竟也差不多10歲才成留守兒童的嘛。可還有些一兩歲父母就不得不出門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帶。
農村太多的年輕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很少在家看到年輕人的身影。大部分都是一年才回來一次,有些還幾年才回來一次,還記得以前有篇報導。留守兒童因為多年沒見到過父母,等回去時孩子見到父母那一刻因為緊張、陌生、無助。竟然用阿姨叔叔來替代了父母。農村父母只能躲在一旁抹淚後悔,而這時後悔顯然起不了多大作用了。
其實孩子是需要我們作為父母的陪伴的,奈何生活所迫不得不做出選擇,而我們選擇的對嗎?在孩子幼年其實要求很簡單,可以想其他孩子一樣回到家喊聲媽我回來了,或者喊爸爸,我的媽呢?也許一個簡單的抱抱,一句安慰的話,一種習慣了的撫摸,都能給予我們"溫度",就好像沐浴在陽光中一樣,柔軟和溫暖。但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這樣的包容和溫暖是奢侈的,父母角色的離開,使得孩子沒有對象可以投出自己的情感,也沒有容納的地方。
其實孩子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哪裡也能得關愛,但孩子心裡是很清楚所謂的寄人籬下的。所以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和父母帶大的孩子區別很大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而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那就比較內向,不愛說話這些。
不是生活需要,誰不願意在孩子身邊呢?請父母些多抽點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們,孩子放假或者自己放假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吧。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在這裡希望大家平平安安,祝福你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