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和錢學森同時代的,還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比如鄧稼先、錢偉長、于敏等。但改革開放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出現像錢學森這樣甘於奉獻的偉大科學家呢?為什麼科學家的待遇越好,反而人才越少了呢?到底是什麼原因?
我想,這麼多年之所以缺少像錢學森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無非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現在人普遍缺乏信仰。
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過去的人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普遍更有信仰。
尤其是知識分子,更是以精忠報國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所以錢老才可能在條件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毅然決然的回國。而且當時的生活環境那麼惡劣,也沒有嚇到他們。
再看看現在?看看清北的大學生?很多優秀的學子出國留學後都不回來了。現在國內的生活條件好了,科研環境也好了,為什麼這些人還不回來呢?說白了,就是沒有報國的思想。
現在的知識分子很多是沒有信仰的,他們只追求金錢和榮譽。
第二:現在人更注重利益。
改革開放以後,國人的思想也開放了,人人都開始追求金錢了。
目前評價一個人,不是看你的成就和為國家做的貢獻,更看重其經濟實力。看看網絡媒體,每天宣傳報導的不是我們的科學家,而是明星、富豪、各種企業家,為什麼?因為這些人有錢!
孩子們心目中最崇拜的不再是軍人、科學家、醫生、教師,而是各種明星富豪。看看各路明星,就算是個三流四流明星,也比大多數有錢多了。
目前,是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這種社會氛圍下,怎麼可能出現錢學森那樣精忠報國的科學家呢?
第三:目前科研人員待遇和地位普遍偏低。
雖然過去科學家的待遇也不高,但現在,科人員的待遇確實更低。
前一段,合肥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充分說明,我們的待遇太低了,不然也不可能一下子離職這麼多人。再看看清北的很多博士生研究生,畢業後很多也不選擇科研機構,甚至放棄了自己學習多年的專業,而去考公務員了。公務員比做科研吃香,這不得不說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科研人員除了待遇低,地位也不高。就像目前的老師,地位有過去高嗎
第四:職稱、學術腐敗也阻礙科技的進步。
在我國,科研人員是有職稱的,但目前的職稱評審條條框框又太多,嚴重阻礙了科研的發展。
目前的很多大學教授,都在忙著搞課題、寫論文、拉項目,根本沒有心思好好教學。但如果大學教授不好好上課,大學生又怎麼可能學到真本領呢?
另外我國的學術腐敗也是很嚴重的,很多知名學者教授都出現過抄襲等學術腐敗的行為,雖然一再打擊,但各行業這樣的現象還很多。這樣必然會埋沒一些真正做學問的。長期下去,科研人員哪還有心思實實在在搞科研呢?
當然,我國的科技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湧現的科學家也不少,比如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比如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只不過像錢學森這樣的頂級科學家不多罷了!
在國家危難之時,臨危受命,不顧自己生命危險,為國奉獻,有這樣風骨的科學家,目前除了錢學森、鄧稼先等人,恐怕找不到更多的了。
大家的看法呢?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