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用8個字,定調了杭州「十四五」以及2035年的發展導向,那就是「數智杭州·宜居天堂」。
杭州很早就提出要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了,發展數字經濟,追根究底還是為了老百姓生活得更方便、更安全、更幸福。
12月18日,上城區召開了區委十屆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在談及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時,區委書記陳瑾提到一點:把更多新場景融合到街區應用中來,努力打造全國醫院周邊治理最經典案例。
上城區醫療資源全省最豐富,唯獨停車難,困擾了就醫者很多年。
浙一、浙二醫院離得近,一個在解放路、一個在慶春路,都是市中心。平時,兩家醫院的合圍區總出現「車隊長龍」。
不過今年,合圍區的工作日延誤指數峰值由4.63,下降到了3.21,均值由2.80下降到2.14。什麼意思?差不多節省了75分鐘的車輛平均排隊時間。
這主要是靠城市大腦的數字力量。
小營街道相關負責人說:「要治堵,得先預測每個時段有多少輛車,才能有針對性地分配停車位。」因此,上城區「城市大腦」先是通過平臺掛號量,研判門診當天交通出行量;再結合醫院周邊幾個主要排隊區的監控,實時感知道路擁堵、車輛違停、交通事故等情況。
大致知道了每天有多少車流量後,上城區再以小營街道為中樞協調中心,聯合多個部門構建「數字駕駛艙」,用來挖掘醫院周邊的泊位資源,看看車多的時候可以往哪疏導。
經過一番挑選,最終選定了十餘個醫院周邊的停車場庫,作為尖峰時段的「備用停車場」,共有3000個車位接入「城市大腦」。
在區城管的支持下,這幾個停車場庫的實時泊位數據,以及一小時後剩餘泊位預測,都會實時推送到街區平臺。
當掛過號的就診者開車前往醫院時,高德地圖就會按照路況、距離、費用三項指標,推送最優的Top5停車方案。如此一來,就診車輛從抵達醫院門口、到找到停車場、再到停好車,用時從原來的平均90分鐘下降至15分鐘。
所以,如果你收到了停車指引推送,記得參考哦。
除了浙一、浙二醫院,位於湖濱街道的市一醫院,也處在人流量密集的鬧市區。
湖濱街道也藉助了「城市大腦」的力量,梳理出周邊4個停車場共1293個車位。一些商業綜合體的停車場,因為營業時間略晚,剛好與醫院停車早高峰錯峰。
通過多個部門協同,就診者在杭州健康通APP掛號後,就可以提前預測就診當天空餘泊位。當開車前來時,還可以查看路口的電子誘導牌,選擇合適的停車場。
如今,該場景已經拓展到湖濱地區的所有三甲醫院。
上城區就診量較大的市三醫院,也在今年9月藉助「城市大腦」,走上了治堵之路。
未來,就像區委全會報告中提到的那樣,上城區將持續做優城市大腦·上城平臺,把更多新場景融合到街區應用中來,努力打造全國醫院周邊治理最經典案例。
通訊員│ 王芹 荀筱筱 孫明姝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