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風景名勝而聞名的古鎮或許不少,但卻鮮少有一個古鎮因各色美食小吃而奪得古鎮之名。滑縣道口鎮就是這樣的特殊古鎮,去道口鎮可少不了各種美食。
滑縣是河南的直管縣,距離鄭州市有著130公裡的距離,是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的核心區,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就2013年的數據,滑縣的糧食總常量為139.92萬噸,連續22年蟬聯河南省第一,有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的稱號。所以滑縣自古以來都是聞名的聚集地,至今也保留著不少的文物古蹟,就比如這一座有燒雞味道的古鎮就是如此。
古鎮位於古黃河西岸的鯀堤之上,依衛河而興,始於宋朝。道口之名,因有李姓人家在黃河渡口擺渡而得名,史稱李家道口,距今已千餘年歷史。道口,顧名思義就是路口可以說是為了證明這裡的交通條件很好。事實上,也是如此。據說,4000多年前,它是黃河堤上的一個古老渡口。
但這裡繁榮的真正原因是在隋朝,隋煬帝建造了京杭大運河,其中永濟渠和衛河段流經這裡,使之成為著名的碼頭。道口最繁榮的時期是近代。1907年,道青鐵路建成,成為連接鐵路、公路、航運的水旱碼頭。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道口古鎮在豫北也有「小天津」的美譽。
道口古鎮依運河而建,因碼頭而興,西寨牆緊鄰大運河,兼具防禦和堤防的雙重功能,在我國城鎮寨牆中極為少見。1963 年秋滑縣連降暴雨,大運河水位上漲,寨牆兼堤壩垮塌。1964年春,全面修復堤防,和平年代寨牆失去了抵禦外敵的功能,故在修復中,沒有再築垛口。
名揚四方的道口燒雞、馳名海外的道口錫器、盛極一時的同和裕銀號、 鏢局鏢師流傳下來的武術功夫……無不記錄著古鎮的昔日輝煌。民居、商號、碼頭、寨牆見證了古鎮千年的繁華。
大運河水悠悠,天南海北的人們會聚一堂。當年的道口古鎮不僅工商業極為發達,酒家飯館也是星羅棋布,古鎮上的廚師大多身懷絕技,無論南北菜系,都是信手拈來。
道口古鎮有十二街一巷七十二胡同之說。古鎮街道縱橫交錯,沿運 河走向形成的順河街最為繁華,街道兩側是硬山式明清建築,商鋪林立;順河街北段與運河之間有兩條小街,分別取名二道街、三道街;順河街向南延伸,只剩下一面有街,一面是河堤,故取名一面街。
順河街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民居建築群落,也是一處地道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築博物館。現存的臨街古商鋪和古民居共1000多間,主體建築多是硬山式單簷兩層樓房,上有小青瓦覆頂。這裡現存老胡同16條、古廟宇2處、老票號1處、綢緞莊1處、南大王廟重修碑1塊、北大王廟1座、火神廟遺址1處以及其他遺存。該街沿衛運河而建,南北綿長約3000餘米,故有順河街之稱。
順河南街中段向東的獅子巷,東西走向,長約300米,因小巷兩端立有石獅而得名,獅子巷是道口鎮有名的「富人區」,居住人家以在古鎮經商的掌柜、東家居多,著名的胡家醫院就設在獅子巷。街巷兩端有閣樓,閣樓下設柵欄,晚上更夫關閉柵欄,在巷內巡邏報更,避免匪盜,巡邏間隙在閣樓上歇腳,是古鎮最早有「門崗」的安全小區,也是道口鎮繁華富有的見證。
行走古鎮,明清建築風格的房舍隨處可見,這些藍磚黛瓦的跨世紀老屋, 山牆兩側鑲嵌著古樸精美的磚雕墀頭。磚雕藝術在明朝中期以後,逐漸用於民間建築,大運河通達的航運,將磚雕技藝隨著行船帶到古鎮。墀頭,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建築構件之一,起承重和邊牆擋水的作用。處於顯耀部位的墀頭,經過精心雕琢,就像房屋的眼睛,忽閃著靈動的光芒,向外人展示主人的祝福與祈盼。
每年的道口大會期間,這裡更是鬧翻了天,方圓幾十裡甚至幾百裡的人們都聚攏而來,為的是一睹古會的高蹺:背閣:抬閣:旱船:擔花籃:耍獅子。做生意的商販們早幾天就來「安營紮寨」,生意做的紅紅火火。道口古廟會源於宋末元初,有著「中原狂歡節」的美譽。最早的時候,廟會通常會在正月十五舉行。到了後來,由於商貿的發達,古鎮上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為了迎接這些過完年陸續回到古鎮的人們,也讓他們把這裡當成第二個故鄉,道口人特意把傳統的正月十五廟會,改在了正月二十六。
大運河滑縣段現存的道口古鎮風貌,這些都是運河發展與繁榮的歷史見證。除了燒雞不要忘了關注運河文化。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印記,點讚,評論,收藏,轉發都可以。關注叮噹,跟我一起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