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南風窗 ,作者向由
南風窗
冷靜地思考,熱情地生活。
本文轉載自「南風窗」(ID:SouthReviews),內容已獲授權。作者:向由;圖片:南風窗記者 郭嘉亮
水是水,洪水是洪水。洪水來的時候,村裡的狗在亂吠,雞鴨鵝都往二樓跑。桂湖村的圩堤是在下午6點多「潰」的,水漲越來越快,淹沒田地,淹沒魚塘,淹沒一級一級的臺階,直達家門口,水還在漲。
7月16日,江西上饒市鄱陽縣蓮湖鄉龍口村被洪水圍困,村內三分之二的面積被淹。圖中被淹村莊區域的水質較為渾濁,外圍鄱陽湖的水質較清澈。第二張圖是鄱陽徐家村,洪水中倒塌的房子
天空很快就黑了,電一停,天更黑。只有四五個小時,黃華鋒家的一樓就淹沒了人頂。他什麼也看不見,只聽見洪水的聲音,那是受驚的狗們狂吠的聲音,房屋被摧毀後崩塌的聲音,像有無數條魚躍出水面又砸回去的聲音,「像是千軍萬馬在衝過來的聲音」,黃華鋒形容說。
洪水的顏色也是不同的,黃且汙濁。一條沒被擊穿的圩堤,常常分開兩個色調。這一側是渾濁的黃色洪水,另一側是清澈的深藍,或者是剛剛長成的綠,又或者是居民區。總之,要守住這條分界線。
所以,拿著長竿子的一列人常在堤上走,發現了有風險的地方,就有穿救生衣與迷彩服的官兵來到,他們填充沙袋,堆疊起來,砂石填補,鞏固圩堤。他們大多很年輕,不會超過30歲。
7月17日,江西油墩街,火箭軍前往受災村落,轉移受災群眾
7月13日,江西九江,去往江洲鎮的船上,除了居住本地的村民,從外地回鄉的抗洪青年,還有公益力量的參與。碼頭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在平時的話,一趟船隻運一兩輛汽車,現在塞得滿滿當當,可見外界對江洲鎮的關心
湖口縣位處鄱陽湖與長江交界,是鄱陽湖匯入長江的入江口,也是此次長江「倒灌」的起點,抗洪壓力非常的大。7月14日,部隊官兵鞏固圩堤。他們先排查出可能滲水的地區,將此地挖開,填以砂石,再用沙袋圍起,起到鞏固的作用
洪水滔滔,烈日炎炎。本就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此刻更像一片海。如果仔細些看,水裡還有不少東西,它們被推到岸邊,堤下。最多的是木頭,圓的和方的,都是殘缺的。其次是廚房用具,洗潔精的瓶子,玻璃瓶子,調味料的袋子,酒瓶等等。還有很多鞋底、拖鞋、襪子、農藥和桶蓋,不知誰家塌了的門,只有一半的窗子。它們輕,能浮起來,是能夠看見的災難。
7月17日,江西鄱陽徐家村,村民們買了自己的船。坐3人的「大船」1200元,坐2人的小船800元,船成為了必需品。儘管船是塑料底的,在水下的「暗礁」很多,但他們堅持划船回到自己的家
更多的難以估摸的損失,至今還在洪水裡。港湖村的早稻,現在應該收割了,村民面前卻是汪洋一片。蓮湖鄉接近鄱陽湖,就有不少養殖大戶,他們散養的魚群,也被洪水衝散了。往常通行的道路,現在被水隔斷,不論哪個村裡,總是有幾個人站在路的盡頭,他們看見的不是洪水,是淹沒了的本該有的一切。現在沒有了。
7月13日,江西九江被淹的三聖廟,當地人叫「孃孃廟」。「孃孃廟」旁邊的碼頭,是進入江洲鎮的必經水路。洪水淹沒了碼頭邊的商鋪,在7月初,江洲鎮發出消息,呼籲在外打工的適齡男青年回鄉抗洪,此後三天,回鄉人數約有3000人,碼頭交通一時繁忙
張正進打了個很巧的比喻,他是蓮湖鄉的村民。村子原本道路暢通,各個魚塘互相走動。現在,洪水淹上來,只剩了主幹道。他說:「我們就像天上的鳥似的,以前是哪兒都能飛,現在只能站在高壓線的電線上」。
7月17日,江西油墩街,救援物資中有一部分是由當地外出務工的村民們捐助的
遺憾的是,黃華鋒就連「這根電線」也沒有,桂湖村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幾乎是整村淹沒。在7月9日,村子被淹的第二天,他們到了縣城裡的安置點。桂湖村和鄧家鄉的人住在一起,共約900人。大夏天裡,沒空調,住在大通鋪,沒人有怨言。
7月16日,晚上11點,村民在安置點睡覺。操場上有蚊子,但多位村民說到,他們在村裡也這麼露天睡,蚊子更多,他們早就「免疫」了
安置點的午後,哄孫子們入睡的阿爺。曾經的教室被改造成受災村民的臨時住所,搭上木板,鋪開涼蓆,便是他們的床
住了一周後,安置點裡看不到明顯的悲傷。幾百名村民聊天、吃飯、打牌、洗澡,從沒有過的閒暇裡,個個都在找事做。16日的晚上7點鐘,操場上開了大喇叭,老的少的跳起廣場舞。面對鏡頭,他們滿臉的笑。
安置點內,大人們的臉上,很少看到明顯的悲傷,心裡仍是盤算著回家的日子。看上去,孩子更喜歡這裡
安置點的午飯時間,是在中午11點30分。村民們自備飯具,到食堂排隊打飯。許多人擔心排太長隊,不到11點就去佔位。這天(16日)的午餐菜單是回鍋肉、農家豆腐絲、肉末茄子、米飯
問了幾十個村民後,他們說,這只是村裡的生活,現在恢復了。剛來的時候可不這樣,沒有人跳舞,大家都沉默。慢慢的,大家想通了。他們說的最多的是,「我們有啥辦法呢?生活還要繼續。」
7月16日下午1時,趁著氣溫舒適,小孩子洗了把露天浴
最近的四五天,鄱陽各地的水位連續下降,再沒有出現潰堤等重要險情,這多少成為一個安慰。在安置點的他們,也有了回家的盼頭。有人是回過家的,能搶救一些是一些。黃華鋒就救回了他滯留在家的狗,這狗不到一歲大,生性膽小,在安置點裡安靜地走著躺著,倒也沒人怕它。
安置點內,黃華鋒與被他救回的狗
未來如何呢?安置點的村民似乎很少想,在這裡有吃有睡,他們很滿足。他們關心的是眼前如何,所以一趟趟地回村子裡,去看看洪水中的家,水退了沒?退了多少?他們說的最多的是,等到家裡洪水退了,就把房子清掃清掃,今年在村裡下地難了,整理好家就外出打工去。
7月17日,江西油墩街,黃大哥的家在村後頭,房子泡在水中一周多了。他的妻子在家中清理,準備重新過起日子。但是在原則上,離主幹道太遠的房屋交通不便,更容易發生危險。想要恢復日常的村民不在少數,他們堅持在家居住,不願意去安置點。黃大哥領了一桶油,提回家準備度日,他在陽臺上看著的洪水,依然危機四伏
來源:南風窗;南風窗,中國政經第一刊。我們始終期待與你一起,冷靜地思考,熱情地生活。
原標題:《大水漫過我的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