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美男,大家一定會想到-貌若潘安這一成語,這一成語被用在眾多文學作品中,那這個潘安到底是何許人也?究竟有多美,接下來,我就為大家來講解一下。
據史料考證,潘安,本名為潘嶽,字安仁,相傳是西晉時期滎陽中牟人,西晉文學家,因古代人喜歡稱被人的字以示尊重,有些詩詞中將潘安仁縮略為潘安,潘安的叫法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在《晉書 潘嶽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嶽少以才穎見稱,鄉邑號為奇童」
可見潘安年少時就已經初露鋒芒。還有記載稱其曾多次隨父親遊歷各地,年紀輕輕就見多識廣,才高八鬥。後被成為西晉的三大文學家之一,潘安雖才高,但世人所聞還是其美貌出眾。
關於潘安的美貌《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潘嶽妙有姿容。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由此可以看出潘安的容貌之美,深受當時婦人的追捧。
「左太衝絕醜,亦復效嶽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這講的是一件流傳甚廣的趣事,男版的「東施效顰」,相傳潘安長得十分精緻,年少時在洛陽遊玩,街上的女子看到他,手拉手將他圍住,樣貌奇醜的左思聽聞這件事也想效仿,結果卻被老夫人唾棄而歸。由此可見潘安之美。這則故事還有後續,劉孝標註引《語林》:
「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其可見潘安出行對婦人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在《晉書 潘嶽傳》也有這件事的記載,足見這件事的真實性。
《世說新語 容止第十四篇 九則》有記載:
「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壁」」
意思是兩位風度翩翩的男子在大街並肩行走,女子為之痴迷男子為之妒忌。後還生出了諸多典故,如「果擲潘郎」來形容美男子為女子所愛慕,後人引用此典故作詩,在元代周文質的詩中就有一句:
「蘭芳強揣鄭生玉,青樓空擲潘安果」。
李商隱也曾寫道:
「必投潘嶽果之容,似封騭心則剛」。
由此可烘託出潘安的美貌舉世無雙。
那如此美貌有有才情的男子為何會被滅三族呢?這不免引發人們的好奇,世人常說,他性情急躁,急於功利。由此可猜測是否事潘安的性情害了他呢?潘安身在官場, 在政治上有極大的野心抱負,再加上其急於功利的性情,兩者相加就成了一把利刃匕首。
潘安早期的仕途坎坷,不受重用,後期投靠了賈后賈南風和她的侄子賈謐為首的賈氏集團,當時的賈氏集團呼風喚雨,但其野心越來越大,為了長期把持朝政,賈南風預謀廢掉太子。一次趁著太子醉酒,便安排潘安寫一篇祭酒文,騙太子謄寫再由潘安加工就變成了一篇謀逆的文章,最終導致太子被廢除,太子的生母被處死。
西晉的政治形勢,暗波洶湧,很快趙王司馬倫起兵廢黜賈后,同時殺死賈謐。作為賈謐一黨的潘安本來就深受趙王猜忌在被清除之列,再加上,他與司馬倫的心腹孫秀不和,(當年,潘安跟隨父親在;琅琊上任時,孫秀只是潘父手下的一個小官吏,平時喜歡耍點小聰明,受到潘安了潘安的鞭笞和責罵,心中暗自記恨潘安。)孫秀在司馬倫面前誣告潘安,由於孫秀是其心腹,誣告成功,被綁縛刑場,被「夷三族」。
最終,潘安的急躁性情,急於功利,攻與權勢,落得滅族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