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氣勢恢宏,讀了兩遍還不過癮

2021-01-20 品詩賞詞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杜甫就曾讚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許是因為春雨能給詩人帶來太多的想像,以至於那麼多詩人都描寫春雨,陸遊有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有孟浩然的經典,「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代的李商隱有一次因雨滯留,卻流傳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令人迴腸盪氣,也讓一位當代作家感慨不已。下面介紹餘秋雨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氣勢恢宏,讀了兩遍還不過癮。

《夜雨詩意》(節選)

作者:餘秋雨

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閒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夜雨曾澆熄過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撫 過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過一觸即發的爭鬥,夜雨曾破滅過兇險的陰謀。當然,夜雨也所過壯闊的宏圖、勇敢的 進發、火燙的情懷。

餘秋雨是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史學家。他博學多才,其作品不僅讓人得到文學的薰陶,而且也能從中感悟很多哲理。他的散文看似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實際上作者一直將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融入其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也都是一篇篇氣勢恢宏、散發著家國情懷的優秀作品。

作者先由李商隱的詩歌拓開思路,因為各種色相在夜間都隱退,一切色彩斑斕的詞彙也失去了效能;同時又在下雨,空間逼仄,任何壯舉豪情都鋪展不開,詩歌就走向樸實。

道路泥濘、殘花零落,世俗喧囂瞬時都被澆滅,人們悄然歸位,在雨簾中默然端坐,而夜雨中的想像卻顯得總是特別專注和遙遠。心中的才情也可直抒胸臆,心底的壯志方能豪爽地迸發。

餘秋雨在夜雨中沉思,他回憶起這一路走來的艱難,也理解了多少年之前的法顯、玄奘、鄭和、鑑真、徐霞客等人的各種壯舉,更找到了衝出夜雨包圍的妙計,這就是最強的意志。榜樣的力量,讓作者的心情變得開朗,不再只是愁苦,而是發現了全新的意義,也引發了其更宏大與豪邁的敘事。

作者想到那些烏雲密布的雨夜,曾悄悄地改變了歷史的步伐。當戰鼓停息、駿馬回槽,刀刃入鞘、敕令收回,人們呼吸勻稱、心律平緩。餘秋雨在作品中表達出的歷史的伸縮性、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俯看世事滄桑的思索,讓這篇散文獲得了深刻蘊含,同時作者對夜雨的詩意也有了新的思考。

餘秋雨認為,人類生活越是精雅,就越缺少詩意。因此現代人願意品味苦澀的夜雨,然後踩著泥濘走向未來。感悟過往,是為了更好地洞悉紛繁複雜的當下。沒有遠古的野氣,就沒有現代的高雅。

其實回憶這些天來我們共同經歷的風風雨雨,雖然代價巨大,但每個人都開始重新端正態度,認真思考生命和人生。沒有人願意無端地離開親朋和這個美好的世界,如果幸運地躲避了,也希望其他人都能堅定信心,擺脫病魔。

相信漫漫長夜之後,必然會有燦爛的陽光,而夜雨的詩意在這個特殊時刻也開始升華,那些不畏風雨的逆行者,那些不顧安危的最可愛的人,那些舍小家為大家的平凡勞動者,都是自帶光環,散發詩意,也是這場春雨中最靚麗的風景線。

相關焦點

  • 品讀徐志摩的一篇著名散文,返璞歸真,從頭美到尾
    詩人性情溫厚,雖然活躍在文壇只有短短十幾個春秋,卻留下了無數瑰麗的詩篇和散文。下面就重溫經典,一起品讀徐志摩的一篇著名散文,返璞歸真,從頭美到尾。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王維早春出遊,「紫梅發初遍,黃鳥歌猶澀」;孟浩然出門尋春,「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徐志摩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也讚美春天,「陽春三月,風和日暖;阡陌之上楊柳依依,野花絢爛。」
  •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可意為:擁有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之人則喜歡山。南懷瑾所理解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但是,自上世紀九0年代開端,有那麼一個人,由於傑出的才氣而著名文壇,風行全國,成為文壇最耀眼的新星,成為華語世界最受歡送的作家,卻因這樣那樣的所謂「話題」,一次次跌入言論的旋渦,近30年來,不時遭到譏諷,受盡誤解,喜之者聞如芝蘭,厭之者視如鮑肆,爭議紛繁,毀譽參半。這個人,就是著名作家餘秋雨。
  • 餘秋雨: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尤其是對於在網上鋪天蓋地的評論,有的人瞬間崩潰了;有的人則顯得好像很堅強,不服氣地有力反擊,可最終還是心力交瘁,難以為繼!面對質疑,最有力的回擊是什麼?20年前,面對王朔陳丹青等眾人質疑,餘秋雨只說了8個字: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 王朔罵餘秋雨「假冒文化人,不入流」,餘秋雨僅用八個字反擊絕了
    提起當代文壇大作家,餘秋雨是絕對繞不開的, 他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 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餘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 文化大師餘秋雨,連書法都值50萬堪稱泰鬥級?王朔:假文人不入流
    但是,這個碑文到底由誰來寫呢,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後來經過民意調查,竟然絕大多數人都投票給餘秋雨,看來,只有餘秋雨的文化聲譽及底蘊才能夠更好的闡釋這一篇篇歷史「章頁」。餘秋雨寫成碑文後,本當另找一位書法家來抄寫,可是令大家驚喜的是,餘秋雨的書法也堪稱一流,就這樣,順理成章,碑文的撰寫到謄抄都出自餘秋雨,這在當時,還成為一樁美談。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著名的作家王朔就認為餘秋雨的作品不入流,對餘秋雨也多有揶揄,甚至說他冒充文人,並且說只寫散文,不寫小說,算不上作家。說句半調侃半真實的話,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知識界,四分五裂,大概只有在兩件事上還存有共識:一,好好掙錢;二,抵制餘秋雨。這當然都是不正常到有點扭曲的文化生態。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反駁的聲音在解釋原因說,文化界人士們對餘秋雨老師的群起而攻之,是由於「文人相輕」,是因為「由妒生恨」。
  • 餘秋雨生命中的兩個女人,誰才是他的最愛?陳丹青:「無恥文人」
    李紅的動容給了餘秋雨動力,於是他開始給李紅寫情書,不管李紅會不會回信,後來因為李紅生病,他不眠不休的親身照顧,而且還累得生病了。餘秋雨也仰慕馬蘭許久,於是二人相愛了,雖然那時的愛情是摻雜著背叛的,但愛了就是愛了,愛情本來沒有什麼對錯,只是時間對不對的問題。李紅在收拾餘秋雨的書桌時,發現了馬蘭和餘秋雨之間的情書。,這時的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丈夫最愛的女人了,後來餘秋雨的離婚書遞到了她的手上。
  • 餘秋雨愛上小16歲的黃梅戲演員,為和妻子離婚爽快放棄女兒撫養權
    隨著兩人分隔的時間越來越長,餘秋雨對李紅也越來越冷淡,甚至連基本的關心都沒有,還讓她為了節約錢過春節的時候就不要回家了。但是李紅十分想念家裡,所以便在春節過後不久就回到了家中,本以為迎接他的是丈夫的歡喜和關愛,卻不料餘秋雨的反應令她心寒。
  • 中國當代散文寫得最好的5位作家,看看你都讀過了他們的作品嗎?
    散文是一種非常的表達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篇幅裡儘可能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散文在過去也叫小品文,我們都知道古代還有「唐宋八大家」,這「唐宋八大家」那麼便是指他們在散文上的成就。到了近代散文,更是越來越成熟,很多的作家,那除了在寫小說之外,還都會寫散文。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陳丹青膚淺評價,不及王朔一針見血
    中國著名文人代表餘秋雨,在他的文學作品中,關於旅遊的詩集頗多,且引人注目。但正是如此,有些不了解餘秋雨的讀者認為他只會描寫祖國的大好河山,做出的評價也是不客觀的,世人對他不解,遭受著槍林彈雨的職責,其中有三個人非常有名,給餘秋雨的評價更是大有差別,究竟是怎麼評價餘秋雨的?
  • 金文明出書「炮轟」餘秋雨,糾正其散文偏誤126處,餘:找茬來的
    因此,在餘秋雨享受掌聲和鮮花追捧的同時,也有人發出了質疑的聲音,而第一個人卻是餘秋雨曾經的一位忠實讀者。2003年6月,資深編輯金文明發行的一本名為《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的書籍出版,在學界和讀者圈內引爆了一場關於「炮轟」餘秋雨的輿論。很多人難以置信,書的作者金文明作為餘秋雨早期的忠實粉絲,何以要「炮轟」自己的偶像呢?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比不上金庸幽默風趣
    但他卻似乎瞧不上比他成名早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在很多場合,他都不點姓名地表達過嘲諷和揶揄。當年易中天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曾不點名的貶了餘秋雨一把。他說:「前兩天重讀了夏堅勇先生《湮沒的輝煌》一書。我一直認為,夏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是從氣度上還是識見上來講,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響和銷量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公平。」其實這位「某先生」就是指的餘秋雨。在2008年,易中天甚至撰寫長文質問餘秋雨到底有沒有捐款。
  • 歐陽修一篇經典的散文,寫下了偉大的母愛,裡面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一代文宗,也是那個時代的領軍人物,詩文雙絕,入選了唐宋八大家;他的文章深入淺出,開創一代文風,直到今天我們在創作散文時,歐陽修都是繞不過去的一位。他的作品也是文藝青年的上等讀物,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以及他的詞作,全部都精品。
  • 餘秋雨:真正的放下,是「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著名文學大家餘秋雨就曾有過一篇現代詩歌,不管何時讀來,總能給人觸及心靈的感覺,就是這首《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也曾療愈了很多受傷的人們。讓我們先一起回顧這首著名的現代詩歌——這首詩歌圍繞「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這一句,展開了幾個小節的論述,是訴說,更是自我寬慰。整首詩歌語言非常平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豐富的用典,更沒有多麼高深的境界,只是靜靜地講出心中最真的語言。
  • 李紅:為餘秋雨辛勞卻被拋棄,14年終抵不過新歡,現活出精彩人生
    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餘秋雨?客觀地說,餘秋雨開拓了一個新的散文時代。如果覺得這樣說有點誇大的話,他起碼開創了一個散文文體。即便是有些後來看不上他的人,也有不少當初程度不同的受到過他的影響,或者是啟發。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
  • 茅盾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立意奇妙
    茅盾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讀者都非常熟悉他的長篇小說《子夜》,以及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由於受環境影響和鬥爭形勢的限制,茅盾在創作中經常運用象徵手法,並含蓄地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下面介紹茅盾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立意奇妙。
  • 餘秋雨飽受質疑,為何常駐「神壇」?值得金庸將他和魯迅相提並論
    而餘秋雨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卓越的才華風靡文壇,成為這個時代最著名的作家。但卻一次次地被卷進輿論的漩渦,飽受世人的質疑和排斥。對於身為作家的餘秋雨,人們對他的評價可謂毀譽參半。那麼,為何他飽受質疑,卻還能做到常駐文學「神壇」呢?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更有的黑粉以餘秋雨前妻之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說餘秋雨不只是"文化流氓",而是真流氓:"他辭職上戲院長,不是因為清高不戀官職,而是因為他太風騷,表演系的漂亮女生紛紛被他潛規則,人家去上海市委告狀,他幹不下去了,只能一躲了之。"
  • 餘秋雨《文化苦旅》經典語錄:友情的敗壞,是從互相利用開始的
    在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上,《文化苦旅》開「文化大散文」先河,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啟迪人們思索中華文化的走向。攜著《文化苦旅》一路走來,餘秋雨為中國文化界繪製了一幅生動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