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杜甫就曾讚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許是因為春雨能給詩人帶來太多的想像,以至於那麼多詩人都描寫春雨,陸遊有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有孟浩然的經典,「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代的李商隱有一次因雨滯留,卻流傳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令人迴腸盪氣,也讓一位當代作家感慨不已。下面介紹餘秋雨很著名的一篇散文,氣勢恢宏,讀了兩遍還不過癮。
《夜雨詩意》(節選)
作者:餘秋雨
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閒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夜雨曾澆熄過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撫 過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過一觸即發的爭鬥,夜雨曾破滅過兇險的陰謀。當然,夜雨也所過壯闊的宏圖、勇敢的 進發、火燙的情懷。
餘秋雨是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史學家。他博學多才,其作品不僅讓人得到文學的薰陶,而且也能從中感悟很多哲理。他的散文看似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實際上作者一直將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融入其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也都是一篇篇氣勢恢宏、散發著家國情懷的優秀作品。
作者先由李商隱的詩歌拓開思路,因為各種色相在夜間都隱退,一切色彩斑斕的詞彙也失去了效能;同時又在下雨,空間逼仄,任何壯舉豪情都鋪展不開,詩歌就走向樸實。
道路泥濘、殘花零落,世俗喧囂瞬時都被澆滅,人們悄然歸位,在雨簾中默然端坐,而夜雨中的想像卻顯得總是特別專注和遙遠。心中的才情也可直抒胸臆,心底的壯志方能豪爽地迸發。
餘秋雨在夜雨中沉思,他回憶起這一路走來的艱難,也理解了多少年之前的法顯、玄奘、鄭和、鑑真、徐霞客等人的各種壯舉,更找到了衝出夜雨包圍的妙計,這就是最強的意志。榜樣的力量,讓作者的心情變得開朗,不再只是愁苦,而是發現了全新的意義,也引發了其更宏大與豪邁的敘事。
作者想到那些烏雲密布的雨夜,曾悄悄地改變了歷史的步伐。當戰鼓停息、駿馬回槽,刀刃入鞘、敕令收回,人們呼吸勻稱、心律平緩。餘秋雨在作品中表達出的歷史的伸縮性、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俯看世事滄桑的思索,讓這篇散文獲得了深刻蘊含,同時作者對夜雨的詩意也有了新的思考。
餘秋雨認為,人類生活越是精雅,就越缺少詩意。因此現代人願意品味苦澀的夜雨,然後踩著泥濘走向未來。感悟過往,是為了更好地洞悉紛繁複雜的當下。沒有遠古的野氣,就沒有現代的高雅。
其實回憶這些天來我們共同經歷的風風雨雨,雖然代價巨大,但每個人都開始重新端正態度,認真思考生命和人生。沒有人願意無端地離開親朋和這個美好的世界,如果幸運地躲避了,也希望其他人都能堅定信心,擺脫病魔。
相信漫漫長夜之後,必然會有燦爛的陽光,而夜雨的詩意在這個特殊時刻也開始升華,那些不畏風雨的逆行者,那些不顧安危的最可愛的人,那些舍小家為大家的平凡勞動者,都是自帶光環,散發詩意,也是這場春雨中最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