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是一個特別有規律的歷史,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曾經對項羽說:「吾寧鬥智不鬥力。」這是在項羽提出他們兩個單挑決定漢軍和楚軍的勝負的前提下劉邦提出的,他這句話也成了後來很多人的口頭禪。換個角度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鬥智不鬥力「的歷史,力大無窮的人,似乎很難在中國歷史的「劇集」上活到最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歷史上的大力士,最終結局大多都如同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一樣,在殘酷的歷史競爭中失敗。即便是出身高貴的人,一旦力大無窮,最終結局似乎都難善終,比如秦武王——最終被鼎給砸死了。但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中國歷史上有三位天生神力的名人,其中一位被車裂,硬是將五匹馬拉回。
首先,第一個大力士當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楚霸王項羽了。他生於公元前232年,親身經歷了秦國滅亡楚國的亡國之恨,因此常常懷著推翻秦朝、報仇雪恥的志氣。23歲的時候,他就開始了自己起兵反秦的大業。他從小就是楚國貴族,力大無窮,他的叔叔項梁又教他兵法,司馬遷記載道: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項羽的力氣之大,幾乎成了當時那個時代的bug,他憑藉著自己的力氣和勇氣,在與天下諸侯的戰爭當中幾乎沒有敗績,更是曾經打出了以3萬兵馬打垮劉邦560000兵馬的逆天戰績,這戰績即使是放在整個歷史上,也是極其少見的。而他個人戰績也是歷史之最,曾經以一人之力殺死數百人: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不過,中國歷史是鬥智不鬥力的歷史,最終項羽兵敗自殺,留下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千古遺憾。第二位大力士大家可能也聽說過,他是《說唐》當中虛構的人物,即李元霸。由於他是小說虛構人物,他的力氣大的更是沒邊沒跡了,曾經一個人殺入十八路反王的亂軍之中,把十八路反王都給打敗了——即便是原子彈,恐怕也不一定能打出這效果來。
不過,天生神力的他也不是《說唐》的主角,他更像是一個工具人:直接用他一個人省掉了李淵和李世民辛苦逐鹿天下的過程,最後這個過程結束了,他就被雷劈死了。絕大多數看過《說唐》的人都會對李元霸很感興趣,但是卻絕沒有幾個人敬佩他的——因為他只是個bug。我們敬佩的反而是小說中戰力一般,卻機智過人,又有情有義的秦叔寶。
即便是只會三板斧的程咬金,也比李元霸要受歡迎的多——最起碼我們看程咬金的時候可以學會他的智慧,靠著三板斧橫行亂世,這才是我們所崇拜的。像李元霸這樣的天生神力,既不可模仿,也沒有必要模仿——力氣再大最後也被雷劈死了。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歷史是一個鬥智不鬥勇的歷史。
第三個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俗話說: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所謂項當然就是項羽了,而李就是我們要說的中國歷史的第三個天生神力的大力士——李存孝。李存孝是沙陀人,曾經在亂軍中被李克用找到,從此成了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力氣大到什麼程度呢?小時候的他就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當了將軍之後,他有了自己獨門武器——禹王槊。這種兵器具體什麼樣子現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這是一種重兵器。李存孝拿著自己的武器在戰場上幾乎沒有打過敗仗——除了最後一仗。他是李克用的義子,但是卻因為李存信在李克用面前的讒言而感到害怕,於是他選擇了背叛晉王李克用。
但是,這位單打獨鬥無人能敵,衝鋒陷陣少遇到對手的猛將,遇到真正的戰略性人才,最終還是栽了,李克用挖掘壕溝圍困了李存孝,一開始李存孝還帶兵衝擊挖壕溝的人,後來疲憊就不管他了。最終他被李克用死死地圍在城中,糧食用盡,不得不率部投降。當時李克用尚且還想留他一命,不料諸將都想要他死,最終車裂處死了他。
但他是能夠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人,馬匹又豈能把他給拉開呢?於是在五匹馬拉著繩子綁住他的頭、雙手、雙足的時候,他將五匹馬用力一拉,居然全部拉了回來,可見力氣之大。不過雙拳難敵四手,他最終被別人把手腳筋脈挑斷,然後被五匹馬拉成了五塊,慘死。他的故事再一次證明:中國歷史就是這個鬥智不鬥力的歷史,天生神力未必是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