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日本的一期"親子依賴症"的節目上,一位33歲的"媽寶男"火遍了網絡,他的經歷也讓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議論。
這個33歲的男子曾經是一名學霸,擁有很高的學歷,但自己在畢業後選擇從事一份家教工作,工資僅有7萬日元(合計四千多人民幣)。對於這樣的工資,實際是很難養活自己的。但是,當問到這個男子的生活時候,這名男子表示自己的媽媽能夠很好照顧自己,自己的衣食住行也都是全靠媽媽出錢,甚至連理髮錢也是。除此之外,更令讓唏噓不已,引人驚嘆的是男子表示自己在33年還和自己的媽媽一起洗澡,包括家裡的兩個弟弟也是這樣。這樣的經歷讓許多的網友甚是不解,覺得十分荒謬。=
01"親情距離"無約束,可能適得其反
母愛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或是童年生活來說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媽媽與孩子親近固然是一件十分正常而又值得高興的事情,媽媽們便可以通過有效的教育方式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等等。
但是,如果這樣的親近有失分寸的話,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父母對孩子過於"無微不至"的照顧可能會在無形中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性和品格。
02"媽寶男",是教育的失敗例子:
我們常說"慈母都敗兒",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如果媽媽們總是不顧任何後果地去滿足孩子任意的要求,可能會讓孩子都成為"媽寶"。
1、孩子獨立能力差,過於依賴父母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孩子的自主能力理應會在不斷的鍛鍊中獲得提高。孩子始終要過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不假思索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可能讓孩子變得過度依賴父母,獨立能力差。
2、總想不勞而獲,甚至成為"啃老族"
"包辦型"的父母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甚至認為自己不需要努力,希望過安逸享樂的生活。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中,孩子總希望不勞而獲,甚至在日後會成為"啃老族"。
3、孩子缺乏責任意識,容易逃避責任
一旦父母的能力在孩子心中的產生了誇大作用,孩子就會習慣性地逃避責任,甚至時常為自己的不負責任行為開脫、找藉口。缺乏責任意識的品性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03正確教育,拒做"包辦型"父母:
1、增加孩子磨鍊的機會,提高自主能力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不應該"吝嗇"給予孩磨礪和鍛鍊的機會。父母應該讓孩子更多參與鍛鍊實踐中,從而提高孩子的自主行為能力。
2、端正教育觀念,培育孩子的責任意識
既然我們為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和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或者說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怎樣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負責任,無論是對自己的行為,或是對其他人、對社會,都應該始終堅守責任意識。
3、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
自主能力是孩子成長所不能缺少的一項能力。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對待事情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更多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結語:父母適當而有度的關愛,能夠在孩子的生活中"錦上添花"。但是,塑造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培育孩子的責任意識也是父母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