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西遊記》:越長大就越看不懂,黃獅精的下場正常嗎?
《西遊記》可以說陪伴了我們整個童年,特別是老版的《西遊記》更是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曾經看西遊記的時候總是掛著笑容,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慢慢長大,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認識,當我們回頭再看西遊記的時候,發現《西遊記》似乎並沒有那麼美好。
在《西遊記》第74回,那個因為一句:
我大大王與二大王久住在獅駝嶺獅駝洞。三 大王不在這裡住。他原住處離此西下有四百裡遠近。【那廂有座城,喚做獅駝國。】他 五百年前吃了這城國王及文武官僚,滿城大小男女也盡被他吃了乾淨,因此上奪了 他的江山。如今儘是些妖怪。
這是西遊記中一直宣揚「真、善、美」的佛教所掌管的領地,五百年了,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五百年了,到頭來卻是無人問津,這就是所謂的佛嗎?
就算最後唐僧在此處遭難,佛教的人派人過來處理,也只是將這群怪物收服,沒有懲罰,而獅駝國就仿佛被人遺忘,可悲。
佛教的人不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嗎?不,他們肯定知道,但是他們不想去管罷了。
有背景就是這麼為所欲為,但是那些無背景的妖怪呢?基本上都難逃一死,如果說是惡貫滿盈的妖怪,被打死了,那也沒話說,但是良善的妖怪也要被打死嗎?
在西遊記中有一個非常善良的妖怪,黃獅精,從不吃人,從不搶錢,還和當地的百姓做生意,手下的妖怪過冬沒有衣服也沒有作惡,唯一一次作惡,就是因為要開釘耙會,偷了孫悟空幾人的兵器。到頭來被孫悟空打死了,就連跟隨黃獅精的一群小嘍囉也被一鍋端,就是因為沒有背景。
再來看看那些沒有背景卻活下來的妖怪,因為表現出眾所以被各路神仙收服帶走,為何這群人要收這些本領高強的妖怪?因為要壯大自己的勢力,有更多的話語權,光有良善有什麼用?有本事才是王道,善良在當時的社會中一文不值。
西遊世界中看上去都非常的和諧,但是哪有那麼多美好,不過都是在苦苦掙扎罷了。
為何別人會有有背景,因為他們有用,雖然他們仍沒有擺脫別人的控制,但是總歸是有一些自己的資本,沒有人為良善的黃獅精出頭,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對別人來講沒有任何用處,他們有改變自己的能力,也沒有展現出對別人有用的那一面。
孫悟空的一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想要追求長生,所以外出學藝,吃了一番苦頭,終於學到了一身本領,但是菩提老祖卻告訴他還沒有學到家,還要躲「三災」,於是孫悟空學了七十二變。
而事實的結果是孫悟空就算已經學會了所有的法術,仍舊沒有躲過死亡,但是幸好他本領高強,自己在生死簿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孫悟空是如此,其他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何天上會有那麼多的神仙,因為神仙會享受更好的資源,能夠讓自己活得更久一點,但是一旦踏入到這個深淵中,還能停下來嗎?在等級森嚴的制度下,只有爬得更高,才能獲得更好的資源,所以誰都想強大自己,這樣才會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如果是良性的競爭的話還好說,但是這樣的競爭有多少會是良性的?
借用神話小說中經常會提到了一種東西:功德,其實就是貢獻度。
如果唐僧每過一關,參與的人就會獲得相應的貢獻度,那麼唐僧所闖的關卡難度越高,影響越大,是不是設計關卡的人獲得貢獻度就越多?
派我自己的人下去作亂,鬧得動靜越大,最後解決的時候,收穫的就越多,這種情況下,最受苦受累的人是誰?是師徒四人嗎?不是,因為他們是棋子,這是必要條件,他們不能有失,受苦受累的只能是那些老百姓,但是最後百姓反應都是什麼樣的?感恩戴德,跪行大禮。但是他們又能怎麼辦呢?沒有辦法只能去接受,只能強顏歡笑。
【結語】
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孫猴子的那一套,去尋找,去學習,去充實自己,去強大自己,手上要有資本,要有別人需要正視的資本,這樣他才會考慮你的要求,考慮你的利益,因為他很清楚,就算是沒有他,你也能做到,至於其他,等有了資本再說,因為到時候不管你做什麼,總會有有人替你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