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穎翀 編輯/謝維平
一個月前的一個下午,娛樂資本論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被一位律師拉進一個叫「刀劍神域 黑髮行聚禾」的微信群裡。充斥著下圖這種憤怒情緒的,原來是影片版權方的催款群。
原以為就是一個引進片發行方利用自身主導宣發,並且提前回款的行業慣例,「霸道」拖著版權方不願意結款的普通案例。但隨著河豚君了解的逐漸深入,卻發現事情遠比想像中的複雜:
背後既有發行行業各種宣發費不透明的舊疾、指標費亂報的怪現象,同時版權方也在引進過程中利用中間方身份,漫天溢價。
甚至,「《刀劍神域》催款案」還捲入了某頭部二次元公司和某頭部閱讀平臺公司等。
據河豚君了解,目前聚禾影畫電影發行(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禾」)和北京次元矩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次元矩陣」)已經對薄公堂,結果究竟如何留待法院判定。但採訪了雙方當事人後,娛樂資本論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還是在紛繁糾紛中看出了很多可以留待行業思考和借鑑的背後細節。
版權方近兩年沒拿到一分錢,反而被合作方告成老賴
2016年,國內批片數量從往年的30部左右激增至55部,貢獻了44.47億元票房,有人將其稱為「批片豐年」。
這年年底,以二次元推廣業務為主的次元矩陣,花30萬美金從日本Aniplex公司購買了電影《刀劍神域:序列之爭》在中國大陸的全部著作權,開始運作公司首個批片項目。
通過朋友介紹,他們找到聚禾作為協助發行方,向中影申請放映指標,並負責影片的宣發工作。
因為批片的票房表現並不穩定,比如去年上映的印度影片《神秘巨星》收穫高達近7.5億元的票房成績,而從日本引進的《哥斯拉:怪獸行星》只有寥寥161.5萬票房。所以在爭取放映指標的過程中,正式引進方中影和華夏通常會以總票房2000萬元為線,要求片方提前交200萬元的保證金,沒有超過這個票房,保證金不歸還,超過的話,保證金歸還,中影或華夏從中提取10%的票房收益作為報酬。
從這裡開始,故事就開始變得複雜和特別起來。
雙方前後籤訂兩份合同,約定由次元矩陣支付給聚禾300萬元「指標費」、200萬元保底費,由聚禾負責後續的電影宣發工作,規定其墊付的宣發費用不能超過800萬元,還明確聚禾享有在電影院的獨家發行權和在電視新媒體的非獨家發行權等等。
9月15日,電影如期上映。在同檔期《銀魂真人版》、《聲之形》兩部同類型電影,及《蜘蛛俠:英雄歸來》、《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等好萊塢影片的擠壓下,獲得5394.6萬元的票房成績。
然而電影下線後,次元矩陣卻遲遲未等到聚禾返給的票房回款。按雙方之前的合同約定,他們本該在電影下線三個月後,就能收到第一筆回款。
等到2017年12月5日,次元矩陣向聚禾詢問票房回款情況時,聚禾方卻聲稱他們也未收到中影的票房結算。
12月14日,次元矩陣向聚禾提出要查看宣髮結算表的需求,以便最後的票房結算。直到次年4月,聚禾才將結算表發給次元矩陣,而且,表中顯示的宣發費金額超過之前約定的800萬元上限,實則為900萬元。
不僅如此,次元矩陣方給河豚君播放的一段時長為33秒的電話錄音中,聚禾公司的工作人員提出條件,要求次元矩陣方先確認結算表,他們才願意把中影退回的200萬元保底費還給次元矩陣。
為了拿回這200萬元,次元矩陣方持著對結算表不認同的態度,在上面蓋章通過。5個月後,他們終於收到這筆錢。
而後,他們數次向聚禾索要票房回款,聚禾則以次元矩陣獲得的影片版權鏈不全,使聚禾在電影新媒體發行的業務中存在巨大違約風險為由,將回款時間推遲。
事情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往下快速地延續。
因次元矩陣此前將電影版權的30%賣給了某閱讀平臺公司,所以其作為聯合出品方也無法拿回應得的投資收益。2018年底,該公司將次元矩陣告上法院,次元矩陣被迫配合某閱讀平臺公司「把投資改為借款」。
直到離電影上映的3年後的2019年6月初,次元矩陣也沒有收到票房回款,無力償還該公司的借款,導致次元矩陣目前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公司董事長曹目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次元公司和曹目是遵守合約的人,反倒是成為被執行人。黑錢的聚禾現在逍遙法外。」次元矩陣的律師孫海天在「刀劍神域 黑髮行聚禾」的群裡向娛樂資本論矩陣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說道。據了解,次元矩陣目前已經瀕臨破產。
聚禾:高溢價、假合同!我們才是受害者
為何經營了5年電影相關業務的聚禾,會做出「不返還票房回款」這樣違反行業基本規則的事情呢?
我們聯繫到聚禾,對方無奈的向娛樂資本論解釋道,「其實我們才是受害的一方。」接下來,他們講述了一個堪稱「峰迴路轉」的故事。
據其陳述,次元矩陣在與他們合作過程中屢次出現欺騙行為,才使得他們為了自保,扣著這筆票房回款不給。
事情回到他們剛認識時,原來,雙方除了《刀劍神域》之外,還有一個合作項目,日本已故動畫導演今敏的知名作品《千年女優》。據聚禾打聽得知,次元矩陣從日本公司Jango手中以300萬元的價格買下其改編權。
但是,在《千年女優》項目的交易過程中,聚禾認為次元矩陣謊稱他們向日本方支付的版權購買費為400萬元,所以提出聚禾購買20%的改編權需要付出80萬元。「次元矩陣還偽造了一份與第三方日本公司的假合同,稱該公司代Jango公司收取了100萬元購買費。而聚禾向次元矩陣提出,需要提供Jango與這個第三方公司籤訂的代收合同時,次元矩陣卻無法拿出。」聚禾方給河豚君播放的一段電話錄音中,顯露出這些信息。
在《刀劍神域》項目上,根據次元矩陣提出的要求,在雙方訂立合同前,聚禾便已經開始向中影提出指標申請。
當時電影市場大盤火熱,競爭激烈。聚禾稱自己「急於拿下項目」,所以即使交易過程中有存疑的地方,還是選擇與次元矩陣達成合作。
而後,他們才經由第三方告知,知道了次元矩陣在《千年女優》項目的合同造假情況。「他們同樣以抬高價格的方式,把《刀劍神域》項目以1300萬元的總價,向某二次元公司和某閱讀平臺公司各賣出30%的投資份額,還在約定分帳比例時,定下了根本不可能實現的43%。」聚禾副董事長暴捷告訴河豚君。批片不是分帳片,按行業慣例,片方分帳按照慣例只有票房的23%左右。
不僅如此,據聚禾方透露,次元矩陣還將包含《刀劍神域》在內的5個項目進行打包,向廣州一家公司借款800萬元。
當時,聚禾已經聯繫陳凱歌作為《千年女優》改編電影的導演,並找好編劇付了一筆定金。但是次元矩陣的種種操作破壞了他們之間的信任感,所以聚禾將旗下《千年女優》20%的版權溢價50%,以120萬的價格賣回給次元矩陣。但那時《刀劍神域》已經拿到放映指標,他們只能按原定計劃推進。
電影下映後,次元矩陣又催促聚禾儘快把電影的新媒體版權賣出去。然而,聚禾在2017年末與上海巨視的交易過程中,被對方告知電影版權鏈不全,即次元矩陣與日方籤訂的版權購買協議中,並未清晰的註明是否擁有轉售權。所以巨視將推遲給聚禾支付300萬元的新媒體發行權購買費。
雖然後來,次元矩陣通過發出寫有「一個月內取得日方完整授權」的聲明函,解決了巨視提出的問題,收到款項。但這一切都讓聚禾方產生更大的不安。
同時,2018年底,與《刀劍神域》案無關的廣州一家公司因次元矩陣的800萬元借款逾期未還,以民間借貸糾紛的名義向法院提起了對他們的訴訟。
聚禾方說,次元矩陣購買的電影版權鏈不全、給聯合發行方承諾的票房分帳比例遠超實際、借電影項目過度融資的情況都會給他們造成潛在的風險,或者造成業內口碑受損。所以他們希望扣押住這筆錢來對抗可能出現的風險。
「現在走法律程序特別好,我們幾方坐在一塊探討怎麼分帳,法院判多少,我們立馬給多少。我們不是不給,而是擔心後續出問題,影響我們的商譽和信譽,我們還要繼續在這個圈子生存下去呢,所以現在需要法律的支撐。」現在次元矩陣將他們告上法院,可以由法律來釐清各方的權益,聚禾覺得對於自己其實起到了保護作用。
經過這次合作,他們對待國外作品的版權購買格外謹慎。「我們就像驚弓之鳥。」時隔近兩年,聚禾方面工作人員見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時仍不停地搖頭,「現在我們要買國外作品的版權時,再也不會選擇通過中間方來交易了,而是直接找到版權方,親自和他們籤訂合同。比如我們買的漫畫《浪漫滿屋》的改編權,連KBS的介紹都不信,一定要親自和作者本人見面談好後,再籤訂合同。」
案件背後:宣發不透明、「指標費」亂定價、版權高溢價
事情僅限於此嗎?恐怕遠遠不是。
河豚君聯繫到某閱讀平臺公司,想證實聚禾方的言論是否屬實。其以「此事件我們已經與次元矩陣庭外和解」為由,拒絕回應。次元矩陣方律師孫海天也對河豚君說:「此事涉及他人利益,不能告知」。因而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
關於以電影項目打包向廣州一家公司借款的事情,我們在中國裁判文書中,找到了該公司對次元矩陣起訴案件的《民事裁定書》,其中顯示,該公司因未按期繳納案件受理費,案件已按原告自動撤訴處理。
目前,次元矩陣對聚禾提起的訴訟,正在一審過程中。只於上個月開過第一次庭,雙方首次列出舉證。
縱觀這起事件,聚禾提出的次元矩陣在其他交易中出現的版權鏈不全、批片版權溢價高、分帳比例過高、借電影項目獲取高額貸款等問題,從一案一議的角度,其實並不足以構成聚禾不返還票房回款的原因。
次元矩陣的律師孫海天認為:「這完全是聚禾公司為了侵佔次元矩陣合法財產的說法,中國的合同法是相對性的,那些第三方公司(指某二次元公司等)和聚禾沒有合同,想要告他們也告不上。」
針對版權高溢價出售的情況,次元矩陣的老闆曹目回應道:「任何一個電影項目,在流通過程中經歷了項目開發、找編劇導演和各種風險等環節,最後拿到市場有一個很好的預期,為什麼要用所謂的原始價交易,而不是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
確實,按業內慣有的情況而言,項目過一道手漲一次價,越到後期溢價越多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位曾投過《美人魚》的影視投資人就這麼解釋道:「你可以理解為一家公司的ABC輪次的報價不同,這就是為前置股東風險承擔付出的代價。」
同時,次元矩陣方還對聚禾公司收取的300萬元「指標費」以及花出的900萬元宣發費等發出質疑。
孰是孰非,交由法律判斷。但是整個案件自始至終體現出的種種問題,足以折射出目前國內近三年來批片市場中的亂象。
早些年,批片還未受到國內電影公司追捧。有媒體曾報導過可以「花50萬美金打包10部影片」。從2010年《敢死隊》以50萬美元的版權購買成本,博得2.15億元票房以來,國內電影公司越來越多的將視線投向批片,批片的版權價格也隨之急劇上漲。2012年,樂視花了800萬美元才買到《敢死隊2》的版權,最終也不過收穫了3.31億元的票房。大家轉而開始購買印度片、日本片,甚至還有像《看不見的客人》這樣的西班牙片。
但是批片業務在國內的發展還處於相對稚嫩的階段,加上其中涉及到版權這種在國內尚未建立完善的體系,以及影片原屬國家與國內在法律上的不同導致歧義、宣傳和發行等各環節存在潛規則等問題,使得批片市場中容易出現亂象。此次次元矩陣與聚禾的案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首先,像次元矩陣向聚禾支付300萬元「指標費」這樣的現象,在行業內屬於常見的事情。但是,據次元透露,其與中影北分公司籤訂的合同中只涉及到14萬元的項目策劃費,那剩下的286萬花在什麼地方呢?
此前有媒體報導過批片行業非常靠人脈,無論是版權購買,特別是購買日本公司的版權,還是協商分帳比例時,都需要熟人才能獲得便利。這些原本就加劇了行業的不公平,現在又出現這些不透明的情況,不利於批片市場成熟健康的運轉。
其次次元矩陣將項目高溢價賣給某二次元公司和某閱讀平臺公司,並約定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高分帳比例的做法,對行業也有傷害。
按國內電影票房分帳規定,出品方通常能從總票房中分得37%。
但批片完全是另一種算法,像本片的情況,約定了若票房在2000萬-1億元之間,發行方中影分得的份額提高至10%,算上要給院線方分的57%,最後出品方和發行方最多只能從總可分配票房中(扣除了3.3%的稅費和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分取33%的收益。
發行過《小偷家族》和《何以為家》的路畫影視的工作人員告訴河豚君,在實際的操作中,批片出品方獲得的分帳比例比國產影片普遍要低,一般為23%-25%。
按次元矩陣對聚禾的起訴書的請求中寫的,要求聚禾支付票房結算款429萬餘元來看,某二次元公司和某閱讀平臺公司能分到的票房收益甚微,根本不能覆蓋他們的投資成本。
如果次元矩陣真如聚禾所說,與這兩家公司籤訂的投資合同裡約定了那麼高的分帳比例,那明顯難以保證跟投方的利益了。
再者,次元矩陣明明在合同中限定了聚禾墊付的宣發費不得超過800萬元,為何聚禾能夠在不與其提前進行溝通的情況下,擅自增加100萬元的宣發費。
次元矩陣給河豚君看的宣髮結算表,只有不滿3面,內容簡潔。去年我們寫的「光線十問」一文【點擊回顧】,已經提到過影視行業中宣發費用不透明的問題,而現在,這個問題並未得到改善,依舊存在。
除去電影行業宣發費用不透明的舊疾,隱藏的「指標費」、版權高溢價也借本次事件浮出水面,有業內人士這麼評價:「這一個案件,幾乎將批片行業的3個大坑全部暴露了一遍。」
這些或許都是三年前批片熱時期留下的爛攤子,但也正是因為當時的魚龍混雜,將大量對行業感興趣的投資人和公司氣走擠走。到了現在這個行業寒冬大背景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並修煉內功,能否杜絕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