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走出八院士,錢學森曾多次通信!今年,蘭州大學111歲了!

2020-12-22 中國教育那些事

今年九月,在陽光明媚、迎接收穫的氛圍中,在歡迎來自五湖四海新同學的喜悅中,蘭州大學迎來了111歲的生日。111年,從甘肅法政學堂到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111年,從治學大家到院士名儒,群賢畢至、英才輩出。111年,蘭州大學見證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承載著無數學子的青春。走過百餘年的風雨歷程,111歲的三個"1",也記錄著蘭大的過去與未來——

"1"所世界一流大學

1909年,甘肅法政學堂的創建,開啟了蘭州大學的百年崢嶸,這是在當時極具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8年後更名為國立蘭州大學。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大學被確定為國家14所綜合性大學之一。之後又先後入選"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和蘭州醫學院先後併入回歸,蘭大愈發壯大。2017年,蘭州大學入選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開啟新的歷史篇章。

111年,蘭州大學走出了一條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之路。"興文、厚理、拓工、精農、強醫",12個學科門類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和生態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物學、農業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總論等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蘭大16個學科上榜,其中大氣科學與化學2個學科都排至世界前100

未雨綢繆,佔據優勢,蘭大在學科建設與發展上具有著獨到的眼光與良好的態勢。為打破"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1979年蘭大成立了敦煌學研究小組,是中國最早開展敦煌學研究的高校之一,又在1998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敦煌學博士授予權的高校。

曾經,錢學森多次與蘭大任繼周院士通信探討草業發展。如今,蘭州大學草學與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4個學科業已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同時草業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連續在第三、四輪學科評估中都獲評A+;坐擁草業科學僅有的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南志標;擁有我國草業科學目前唯一的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錢學森寫給任繼周的信

百年蘭大,篳路藍縷。從1909到2020,從學堂到大學,從自強不息到初心不改……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與拼搏正在迸發。

"1"本百年群英譜冊

百年風雨或許已是滄海桑田,但無法改變"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它已成為蘭大人融於血脈、長於心神的精神。111年求實進取,蘭州大學創造了化學"一門八院士"、地學"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中科院"蘭大軍團"、隆基蘭大合伙人等享譽國內外的佳話,被譽為"蘭大現象"。

朱子清教授

曾經,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趙儷生在蘭大一待就是半個世紀;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顧頡剛在此任教;朱子清、劉有成、陳耀祖、黃文魁奠定了有機化學的國際先進水平"中國胃鏡之父"楊英福在蘭大開啟了我國胃鏡診療技術的新紀元……一代代的蘭大人被蘭大勤奮、求實、進取的學風激勵著,前赴後繼地投身祖國的建設。

"大先生"李吉均院士曾在蘭大地理系深造,"騎一匹白馬漫遊在祁連山深山幽谷之中"是他那時候浪漫而又宏遠的志向。他將梳理中國地理地貌的"前世今生"作為畢生事業,培養的學生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相繼當選為院士,書寫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

2019年4月,原敦煌研究院院長、蘭州大學1986級地質系校友王旭東榮任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而現任國家博物館館長的王春法亦是蘭大校友,他是蘭大歷史系1981年級本科、經濟系1985級碩士。如今,兩位蘭大校友隔著長安街,一南一北地守護著祖國的寶貴文物。

曾經,江隆基老校長塑像前的一次入學教育,在幾位少年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三十多年後,蘭大物理系86級校友、"隆基"企業董事長鍾寶申、李振國、李春安、張承臣、趙能平、趙四海等"蘭大合伙人",在2019年蘭州大學110周年校慶時,共同向母校捐贈1.25億元,支持學校事業發展。

……

翻看蘭大百年群英譜冊,無數蘭大人將自己的青春寫進蘭大的歷史榮光,用行動與成績彰顯著蘭大精神,譜寫著"蘭大現象",用不懈的努力為祖國發展奉獻蘭大力量。

"1"片科研學術海洋

回首歲月,蘭大人的自強不息、獨樹一幟是激勵蘭大砥礪奮進的根骨,而勤奮求實、潛心科研的奮鬥精神,讓一個又一個學術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著名消化系專家,蘭州大學臨床醫學學科和第一、第二醫院的主要創建者楊英福,開展了我國首次胃鏡檢查,開啟了我國胃鏡診療技術的新紀元。作的題為"胃鏡檢查及其診斷價值"的學術報告,1953年在《中華內科雜誌》上發表,是我國最早關於胃鏡應用研究的重要文獻

1957年,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和物理教育家段一士回國後,一直在蘭州大學物理系任教。20世紀70年代初,他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規範場理論中的規範勢可分解和具有內部結構的理論,並廣泛應用於宇宙學、凝聚態物理、額外維理論、微分幾何與拓撲等領域,在國際上被譽為"段學派"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謝小冬教授,一直置身於基因世界,致力於手術民族群體的基因保存。1998年,謝小冬及其科研團隊與甘肅省公安廳、蘭州市公安局密切合作,建立甘肅省人群DNA資料庫,這在當時全國範圍內屬於領先水平。這一資料庫後來也為破獲震驚全國的甘肅白銀連環殺人案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9年3月,由蘭州大學信息無障礙研究中心主任蘇偉研發的中國盲文數字平臺正式啟動,這是我國首例面向中國1700萬視障人群、集生活學習工作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

聚焦全球疫情,蘭州大學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發布了《全球COVID-19疫情預測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疫情預測系統,為戰略研判疫情態勢、採取有效防控手段提供科學依據。

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張旭教授,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深入研究,為研究提供了關鍵的數值模擬分析證據和動力解釋,作為主要作者之一,該成果發表於Science,引起學界極大反響。

近年來,蘭州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得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6項,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

2019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1項,獲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1項成果入選《科學》2019年十大突破、《考古學》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積極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助力地球第三極研究。"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在專項智庫綜合影響力排名中名列前茅……一代代蘭大科研者的薪火相傳,勤耕不輟,匯成了一片學術的海洋。

"1"所世界一流大學,"1"本百年群英譜冊,"1"片科研學術海洋,匯成了蘭州大學111年的崢嶸歲月。百年拼搏,不斷進取;百年初心,始終未變。相信未來的蘭大能夠在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擁有更加輝煌的成就。

數據來源:蘭州大學

相關焦點

  • ...985大學:曾一系出八院士,培養19名院士18位「流失」到其他高校…
    事實上,蘭州大學的確非常的強,自恢復高考以來,蘭大培養的院士數量排名全國第八。其中,化學系更是非常牛,培養了8位院士,與吉林大學化學系一起,並列排在中國大學院系的第一,現在化學系仍舊是蘭州大學科研實力非常強的專業。而從蘭大走出去的校友院士也多達38位。
  • 俞夢孫院士談錢學森:70歲那年,錢學森的系統論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我
    當人們談到錢學森先生時,往往聚焦於他身上「兩彈一星」元勳的光芒;但是對他的集大成的思想所知並不多。錢學森先生晚年提出的複雜巨系統,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近日, 「綠會宣傳部」編輯非常榮幸的採訪了俞夢孫院士。俞夢孫先生曾在1958年成功地把我國第一臺航空醫學遙測裝置送上藍天,開創了中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事業。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記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
    原標題: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 「一位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在並非主流的傳統通信中,不問耕耘苦,甘當孺子牛,潛心鑽研數十載,為我國軍事通信築起一道鋼鐵防線!」這是業界對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的評價。這位軍事科研領域標杆性的人物,在網絡上鮮有「痕跡」,但他的科研成果,卻是守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國之重器」。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34歲才大學畢業,40歲讀完碩士,後成為多校教授
    而 身為錢學森之子的錢永剛與他關係如此緊密,又怎會逃離開時代的漩渦呢?錢學森回國使我國的原子彈發射至少推進20年。但若他沒回國,其子錢永剛也不會直到34歲才上大學,40歲才拿到碩士學位了。 錢永剛曾說:「如果我不是錢學森的兒子,可能得到的更多一點。」
  • 海軍界「錢學森」:25歲創公式攻克世界難題,助我國艦船領先歐美
    25歲創公式攻克全球難題肖飛生於1977年,今年才43歲,然而已經有了「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領域專家」的名號,也是博士生導師。他的起飛之路源於一次放棄。25歲時,他從海軍工程大學研究生畢業,本來已經考上了本校的博士,這時馬偉明院士領導的一個重點實驗室中急需一位實驗員。
  • 錢學森科技大學火了!缺大學的蘇州無錫佛山南通更著急
    文丨西部菌最近,長沙瀏陽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的消息引發關注。一個縣級市要建大學,且還是以錢學森為名,確實出乎多數人的意料。要知道,新建一所大學絕非易事。強如深圳要建一所南方科技大學都經歷了如此多的坎坷,更遑論一個縣級市。不過,「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的計劃能否成行,的確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其背後所反映出的不少地方對大學的渴望,卻無比真實。到底哪些城市最缺大學?又有哪些城市正在瘋狂「搶大學」?
  • 他是錢學森的獨子,高中未畢業去參軍,34歲考上大學,近況怎樣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34歲考上大學,雖不像其堂兄弟錢永健那般獲得諾貝爾獎,也不像他的父親錢學森那般有如此大的成就,但是錢永剛走了一條和父親同樣的道路,他終身都在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貢獻,在我國,他也是一個有著一席之地的工程師。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高中沒畢業去參軍,34歲考上大學,成就如何
    錢永剛,高中沒畢業就去參軍了,一直到34歲才重新考上大學,40歲拿到碩士學位,最後投身教育事業,擔任多所大學教授。雖然,錢永剛的人生沒有父親那樣的功勳卓越,但錢永剛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為祖國和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她官至副國級,新中國第一個女工程師,治黃元勳,院士,今年97歲
    曾任水利電力部部長、黨組書記,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政協副主席等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是新中國第一個女工程師和第一代治黃元勳,今年97歲的她正在安享晚年。公開資料顯示,錢正英,1923年7月4日出生於上海,曾在上海大同大學求學,1942年參加革命,後任淮北區黨委機關文化教員,蘇皖邊區政府水利局工程科科長,華東軍區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長、前方工程處處長,山東省黃河河務局副局長、黨委書記等職。
  • 錢學森是他師兄
    周總理走出會議室:「張秘書,什麼事情?」「一架從蘭州飛往北京的飛機失事了!」張秘書回答道。「都有誰在上面?」周總理急切地問道。「郭永懷同志在上面,已經確定犧牲了。」郭永懷去世比較早,所以大家對他老人家可能不太了解,其實他和錢學森一樣,從美國返回大陸前,就已經有多項重要科學成就,已經是馳名世界的科學家。
  • 走近錢學森的傳奇人生
    從1947年秋錢學森與新婚妻子蔣英告別父親錢均夫離開上海,如今已經整整8年,錢學森和蔣英帶著7歲的兒子錢永剛和5歲的女兒錢永真歸來,74歲的錢均夫分外欣喜。尤其高興的是,翌日——10月13日,正是錢永剛的生日,全家吃麵,表示慶賀。唯一的遺憾是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不幸病逝,未能親眼一見孫子和孫女。錢永剛生日那天,錢家在上海愚園路岐山村家中拍攝了團圓照。
  • 上海交通大學在滬發布「我和我的學校」微電影
    仰望星空,從毫釐跬步到萬裡蒼穹  會上,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學院孔海南教授,原創話劇《錢學森》中錢學森的扮演者、上海交通大學傳媒學院研究生許左,話劇《清貧的牡丹》中王振義的扮演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研究生楊潤,作為主創團隊成員作了交流分享。
  • 外籍院士逯高清,16歲考上大學,被澳大利亞、英國搶著聘請
    去年11月22日,國家公布了院士增選的結果,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位院士和20位外籍院士。眾所周知,要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必須要有過硬的科研實力和成果,作為一個外籍人士要是想要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更是難上加難。
  • 當年,蘭州大學女博士潛學7年,發表世界頂級論文,結果怎樣?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女博士,她的名字叫馬天瓊,畢業於蘭州大學,她在兩年前,被《Science》期刊中報導,報導的內容正是她多年來研究的有機材料成果,這項成果花費了她七年的光陰,可以這樣堅定的去研究一件事情,不是誰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長久的堅持與耐心才行。
  • 《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第四集)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了傳遞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科技館聯合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湖北經濟廣播共同製作推出了《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該劇已於2020年12月1日在湖北首播,並將陸續在學習強國、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平臺播出
  • 梁思禮:飲冰室走出的「馴火者」
    新華社發   今年4月14日,是梁思禮院士逝世3周年紀念日。他和大多數中國「馴火者」一樣,有著顯赫功勳,卻甘為無名英雄,站在耀眼光環的背後奉獻一生。「東風」「長徵」「神舟」……這些家喻戶曉的大國重器,都是出自中國「馴火者」之手。   盜火者,為人間帶來火的種子,火種綿綿不斷;馴火者,為人間帶來火的動力,火力源源不絕。
  • 蘭州大學編纂《國際敦煌學百年文庫》港臺、日本卷出版
    中新社蘭州6月24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透露稱,由該所歷時4年多主持編撰的《國際敦煌學百年文庫》,目前港臺卷已出版70冊,剩餘30冊今年完成出版;日本卷已出版10冊,計劃出版100冊;接下來還將對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敦煌學文獻進行原文印刷出版
  • 鬱銘芳院士昨日去世 今年已痛失14位兩院院士
    據「東華大學」微信公眾號4月12日消息:鬱銘芳,浙江省鄞縣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 被稱為「通靈」的507所,研究特異功能,錢學森為何多次反對撤銷
    20世紀末,關於特異事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部門,也就是盛名一時的「507研究所」,其中的領導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錢學森老人。507研究所終究也曾多次面臨著撤銷改組的危機,也是這位老人的堅持才讓它得以留存多年。
  • 兩院院士開直播,又是別人家的網課!
    王越院士1993年到北京理工大學任校長,他到校後申請增設的「信息對抗技術」專業1998年獲批後,王越院士20多年如一日,堅持給本、碩、博士生開課。本學期,王越院士有一門博士課程《系統理論與人工系統設計學》。早在寒假前,王越院士就開始備課,更新了教案,早已勝券在握定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