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在陽光明媚、迎接收穫的氛圍中,在歡迎來自五湖四海新同學的喜悅中,蘭州大學迎來了111歲的生日。111年,從甘肅法政學堂到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111年,從治學大家到院士名儒,群賢畢至、英才輩出。111年,蘭州大學見證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承載著無數學子的青春。走過百餘年的風雨歷程,111歲的三個"1",也記錄著蘭大的過去與未來——
"1"所世界一流大學
1909年,甘肅法政學堂的創建,開啟了蘭州大學的百年崢嶸,這是在當時極具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8年後更名為國立蘭州大學。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大學被確定為國家14所綜合性大學之一。之後又先後入選"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和蘭州醫學院先後併入回歸,蘭大愈發壯大。2017年,蘭州大學入選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開啟新的歷史篇章。
111年,蘭州大學走出了一條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之路。"興文、厚理、拓工、精農、強醫",12個學科門類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和生態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物學、農業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總論等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蘭大16個學科上榜,其中大氣科學與化學2個學科都排至世界前100。
未雨綢繆,佔據優勢,蘭大在學科建設與發展上具有著獨到的眼光與良好的態勢。為打破"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1979年蘭大成立了敦煌學研究小組,是中國最早開展敦煌學研究的高校之一,又在1998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敦煌學博士授予權的高校。
曾經,錢學森多次與蘭大任繼周院士通信探討草業發展。如今,蘭州大學草學與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4個學科業已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同時草業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連續在第三、四輪學科評估中都獲評A+;坐擁草業科學僅有的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南志標;擁有我國草業科學目前唯一的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錢學森寫給任繼周的信
百年蘭大,篳路藍縷。從1909到2020,從學堂到大學,從自強不息到初心不改……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與拼搏正在迸發。
"1"本百年群英譜冊
百年風雨或許已是滄海桑田,但無法改變"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它已成為蘭大人融於血脈、長於心神的精神。111年求實進取,蘭州大學創造了化學"一門八院士"、地學"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中科院"蘭大軍團"、隆基蘭大合伙人等享譽國內外的佳話,被譽為"蘭大現象"。
朱子清教授
曾經,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趙儷生在蘭大一待就是半個世紀;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顧頡剛在此任教;朱子清、劉有成、陳耀祖、黃文魁奠定了有機化學的國際先進水平;"中國胃鏡之父"楊英福在蘭大開啟了我國胃鏡診療技術的新紀元……一代代的蘭大人被蘭大勤奮、求實、進取的學風激勵著,前赴後繼地投身祖國的建設。
"大先生"李吉均院士曾在蘭大地理系深造,"騎一匹白馬漫遊在祁連山深山幽谷之中"是他那時候浪漫而又宏遠的志向。他將梳理中國地理地貌的"前世今生"作為畢生事業,培養的學生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相繼當選為院士,書寫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
2019年4月,原敦煌研究院院長、蘭州大學1986級地質系校友王旭東榮任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而現任國家博物館館長的王春法亦是蘭大校友,他是蘭大歷史系1981年級本科、經濟系1985級碩士。如今,兩位蘭大校友隔著長安街,一南一北地守護著祖國的寶貴文物。
曾經,江隆基老校長塑像前的一次入學教育,在幾位少年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三十多年後,蘭大物理系86級校友、"隆基"企業董事長鍾寶申、李振國、李春安、張承臣、趙能平、趙四海等"蘭大合伙人",在2019年蘭州大學110周年校慶時,共同向母校捐贈1.25億元,支持學校事業發展。
……
翻看蘭大百年群英譜冊,無數蘭大人將自己的青春寫進蘭大的歷史榮光,用行動與成績彰顯著蘭大精神,譜寫著"蘭大現象",用不懈的努力為祖國發展奉獻蘭大力量。
"1"片科研學術海洋
回首歲月,蘭大人的自強不息、獨樹一幟是激勵蘭大砥礪奮進的根骨,而勤奮求實、潛心科研的奮鬥精神,讓一個又一個學術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著名消化系專家,蘭州大學臨床醫學學科和第一、第二醫院的主要創建者楊英福,開展了我國首次胃鏡檢查,開啟了我國胃鏡診療技術的新紀元。作的題為"胃鏡檢查及其診斷價值"的學術報告,1953年在《中華內科雜誌》上發表,是我國最早關於胃鏡應用研究的重要文獻。
1957年,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和物理教育家段一士回國後,一直在蘭州大學物理系任教。20世紀70年代初,他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規範場理論中的規範勢可分解和具有內部結構的理論,並廣泛應用於宇宙學、凝聚態物理、額外維理論、微分幾何與拓撲等領域,在國際上被譽為"段學派"。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謝小冬教授,一直置身於基因世界,致力於手術民族群體的基因保存。1998年,謝小冬及其科研團隊與甘肅省公安廳、蘭州市公安局密切合作,建立甘肅省人群DNA資料庫,這在當時全國範圍內屬於領先水平。這一資料庫後來也為破獲震驚全國的甘肅白銀連環殺人案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9年3月,由蘭州大學信息無障礙研究中心主任蘇偉研發的中國盲文數字平臺正式啟動,這是我國首例面向中國1700萬視障人群、集生活學習工作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
聚焦全球疫情,蘭州大學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發布了《全球COVID-19疫情預測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疫情預測系統,為戰略研判疫情態勢、採取有效防控手段提供科學依據。
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張旭教授,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深入研究,為研究提供了關鍵的數值模擬分析證據和動力解釋,作為主要作者之一,該成果發表於Science,引起學界極大反響。
近年來,蘭州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得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6項,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
2019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1項,獲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1項成果入選《科學》2019年十大突破、《考古學》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積極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助力地球第三極研究。"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在專項智庫綜合影響力排名中名列前茅……一代代蘭大科研者的薪火相傳,勤耕不輟,匯成了一片學術的海洋。
"1"所世界一流大學,"1"本百年群英譜冊,"1"片科研學術海洋,匯成了蘭州大學111年的崢嶸歲月。百年拼搏,不斷進取;百年初心,始終未變。相信未來的蘭大能夠在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擁有更加輝煌的成就。
數據來源: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