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開直播,又是別人家的網課!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畢若旭文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每周三晚6:30,一位88歲的「大咖主播」都會出現在北京理工大學信息對抗技術專業博士生的螢屏前。這是一堂網絡直播課,授課教師是兩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原校長、我國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工程教育家、雷達與通迅系統專家王越。

王越院士1993年到北京理工大學任校長,他到校後申請增設的「信息對抗技術」專業1998年獲批後,王越院士20多年如一日,堅持給本、碩、博士生開課。

本學期,王越院士有一門博士課程《系統理論與人工系統設計學》。

早在寒假前,王越院士就開始備課,更新了教案,早已勝券在握定稿了。

受到疫情影響,學生返校延期,但王越院士的課堂不延期

他重新調整教案,幾次和輔助教師、教學助理開電話會,評估各種線上教學方式。

用學生的話說,王越院士的課「從文化與人類進步的關係,到中華文化與世界發展的關係,再到如何實現顛覆性、創造性的科技進步」,雖是專業課程,但涉獵廣博,是不可多得的「網紅課」。

這學期第一堂網課、研究生《系統理論與人工系統設計學》一上完,學生就紛紛點讚,「高屋建瓴」「例子太鮮活」。

別開生面的網絡課堂背後,是王越院士的良苦用心。為了適應直播授課,他專門調整了教案,稍微減少了理論的講解,增加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直播畫面上,學生也能看到熟悉的板書。這塊小黑板,也是專為直播準備的。

面對每一屆學生,王越院士都會重新備課,撰寫教學方案,添加最新案例。

王越院士上課時攜帶的公文包裡,裝著上百頁的講義、論文初稿和會議講稿,這些都是他手寫的文稿,上面用各種顏色的筆做了不同的筆記和批註。

王越院士的課程一般安排在晚上,3節課無間隙,一口氣上完,他的激情和旺盛精力,很多年輕老師都比不了。

最讓年輕的輔助教師胡進仰慕的地方,是老先生廣博的知識儲備,古今中外、文史科哲,「真不知道老先生是怎麼積累的,而且王先生對各個領域的講述不是泛泛而談,往往有深刻見解」。

胡進每次在辦公室看到王越院士,老先生如果不是在與人談話,那麼一定是在寫東西或看書。

「『只有學習能讓我快樂。』這句話從一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口中說出,我不知道是什麼感覺。」胡進說。

王越院士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3年之前,他在兵器工業部研究所(後改制為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擔任所長,長期從事火控雷達系統、信息系統及其安全對抗領域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動了中國相關國防科技領域的發展,提出並建立了中國電子工程對抗系統的理論體系。

他曾主持研製多部大型火控雷達系統,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大步邁進作出突出貢獻。

他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8年獲得機電部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2年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耄耋之年,榮譽傍身,王越院士卻從未讓這些成為鬆懈的理由。他對教學一絲不苟,「要設計好的國防系統,人才是最根本的。我希望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課比天大,一課不能耽誤

不僅不能因疫情延遲授課,還要為網課量身打造一套教案。對授課認真負責的態度,是王越院士對待教育的一貫態度。

2017年,王越院士曾受邀到海南參加一個研究生教學研討會。為了不耽誤晚上6點半的課程,他特意預定了下午4點半抵京的飛機。

然而天氣不佳,飛機晚點。擔心回到學校時已過上課時間,王越院士先請共同開課的教授準備幫忙代課。

一回到北京,看到時間或許趕得上,王越院士就讓司機直接把車從機場開到教學樓下。那天他走進教室時,時間正好是6點29分。

1分鐘後,課程按時開始,王越院士一口氣連講3節課,等到他下課回家、吃上晚飯,已經是晚上9點半。

生逢國難,立「無線電報國」之志

1950年,王越在大學志願書上填寫的唯一志願,是新中國初生的大連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前身)電訊系。

對無線電領域的興趣源於少年時代。1937年,5歲的王越到天津耀華學校讀書。

時逢國難,日本軍隊攻入天津。次年,時任耀華學校校長的愛國教育家趙天麟拒絕奴化教育,被日本人暗殺,後來學校被迫改換親日教材,但王越和同學都不學日語,上了5年日語課,日語假名都記不全。

那時候,家裡有收音機的人家,收音機都被貼上了封條,只能收聽日本廣播波段。抗戰後期,王越的父親還是在偷偷保留了其他波段的朋友家裡,聽到日本節節敗退的消息。

無線電波帶來的希望讓王越立下了科技報國的志向。進入大學後,他把幾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整個大學期間,只在1951年暑假回過一次家。

大學期間另一次與家人見面,是1952年,電訊系併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王越在隨校從大連遷往張家口途中,在天津車站與母親見過一面。

從大連前往張家口時,全班有52位同學,畢業時只剩25人。學校對學生要求極高,一門課不及格就要退學。「考試回答的不到位,老師一下子就能聽得出來。」

「當時考試是5分制口試,基本規律或者概念錯誤,成績就會被定為2分(不及格),而不及格就要被淘汰。」 當時的考試採取口試形式,一般有兩名學生一起進考場,一起抽題,第一位開始作答時,第二位開始準備。

如此一來,如果前面答題的學生學得好,幾句話切中要害,留給後面一位的思考時間就會減少。

因此當時考試,很多同學不願意排在王越後面考試,原因是他作答太快,幾分鐘就考完了。

學生時代,王越曾師從」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和中國雷達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始人畢德顯。

王大珩當時作為大連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前身)應用物理系的主任,親自上課,對學生要求極高。

「當時用精密天平實驗,不準用手捏天平砝碼,碰一點都不行,因手上的汗漬附在砝碼上會改變毫克砝碼的精確度。學生急的時候用手拿了,王大珩老師堅決不客氣地把他們請出了教室。」

對於考試不認真的學生,王大珩也毫不客氣,會直接在試卷上寫「湊答數,騙老師,不給分」。

電訊系主任畢德顯上課深入淺出,聽起來沒什麼困難,基本規律講得透透徹徹,「回來一番講義,二三十頁都講過了」。

在講靜電磁學的時候,畢德顯教授講課結束後留下了3個題目,下午三節自習都過了兩節,學生還是沒能做出來。作為課代表,王越心裡很是著急,去找畢德顯教授。

但畢德顯教授並沒有直接告訴王越答案,而是讓王越給他提供物理定理,第一次提供,畢先生說:「不好用,另提!」。這實際上是一種「別開生面」的輔導。

花甲從教,「擔負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愛與責任」

求學時代和從事研究工作的經歷,讓王越認識到基礎學習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性。

1979年後,在研究所工作的王越就先後和中國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帶研究生。

「那時體會到了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性的認識。」到北理工從事教育工作後,這一理念得到了延續。

2000年,信息對抗技術專業開始正式招收本科生。最初沒有教學團隊,王越就自己組建團隊,沒有專業教材,他就自己編教材,帶團隊論證教學方案、研究教學方法,培養師資隊伍。

他帶隊編撰的教材被評為國防特色優秀教材,教學成果多次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

課比天大,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更為重要。臨近課程結束,王越專門留出答疑時間。學生的問題天馬行空。

「如何將哲學思維融入到科學研究中?」「怎樣從系統角度認識生命科學?」每一個問題,王越院士都耐心解釋。課後,他多次叮囑課程助理收集學生的意見,用以改變直播的效果。

在王越院士看來,教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身體撐得住,就一直教下去。我也得益於師生共進。

20多年來,他培養的學生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有北京市教學名師,還有一大批工作在國防科技工業的總設計師、研究所所長等科技英才。

從學,到研,再到教書育人,王越院士深諳教育的本質:「萬變不離其宗,教育的外在技巧可千變萬化,但是其最核心的要素,即擔負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愛心與責任心,任何時候都不可或缺。」

相關焦點

  • 鬱銘芳院士昨日去世 今年已痛失14位兩院院士
    據「東華大學」微信公眾號4月12日消息:鬱銘芳,浙江省鄞縣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是一個數位化的技術,它的想像沒有邊界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是一個數位化的技術,它的想像沒有邊界 2020-12-17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院士當主播—《中科大講堂》科普直播學芽開講
    4月4日,中科華數信研院與普華行知旗下在線教育平臺「學芽」就《中科大講堂》項目達成戰略合作,國內首個以國內外院士為核心主播團隊,以科普為主要內容的直播課程項目即將上線。《中科大講堂》立足科普,以高精尖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使科學不再高冷,讓科普更加易懂。
  • 老師上完網課忘關攝像頭,擼貓被全程直播,學生建議給貓開直播
    然而就算在家宅著依舊不能落下功課,所以廣大師生就開始在家裡上開了網課。不過上網課過程中也發生了不少趣事,因為許多老師都是第一次開直播,也就鬧出了不少笑話。這位老師在上完網課之後忘了關攝像頭了,恰好自己的貓跳上桌子搗亂,於是就順手開始擼貓,結果擼貓過程就被全程直播了,而還在看著直播的學生們就來了一場「雲吸貓」。
  • 張又俠在會見軍隊新當選兩院院士時強調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努力...
    張又俠在會見軍隊新當選兩院院士時強調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努力爭當科技強軍先鋒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梅世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 邵陽籍兩院院士增至19名總人數全省第三!這些閃光的名字背後…
    11月27日 邵陽市科協介紹 2019年增選的139位中國籍兩院院士中 邵陽籍佔四席 邵陽籍兩院院士共達19名 總數在全省市州
  • 院士四川行|十條重磅措施來了!支持院士在川創新創業
    在9月18日舉行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式上,四川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於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十條措施》。這十條重磅措施涉及經費支持、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專項編制、榮譽激勵、安居醫療服務保障等多個方面,以十足的誠意為兩院院士及團隊在川創新創業助攻。
  • 8部門要對直播「下手」,虎牙鬥魚被批評,請給學生網課一片淨土
    它們是借著「停課不停學」的名義,利用平臺做課程直播,但是你會發現,要進入到所謂的【網課頻道】,你必須要「路過」整版的遊戲直播頻道、戶外直播、美女直播等等。最終來到了目的地,進入了網課要開始聽講了,結果發現,直播頁面的周圍,充斥著各類遊戲的廣告、推介。平臺的用意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利用這個現在大量上網課的風口,抓緊引一波流,撈一波金。
  • 中國已累計招收25萬多名博士後 已有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後25萬多人,期滿出站博士後近15萬人,已有125人成為兩院院士。近5年全國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共承擔國家級項目9萬個、省部級項目8萬個、其他各類項目12萬個,平均每位博士後人員承擔2個以上研究項目。經過35年發展,中國博士後制度從無到有,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
  • 虎牙直播平臺借「免費網課」向學生推廣網遊
    疫情期間,網課成為孩子的學習主要途徑。如果上網課的同時,旁邊放著大大的網路遊戲廣告,你家孩子能抵擋住誘惑嗎?借「免費」網課之名推廣網遊昨日(6月8日),央視新聞頻道報導了部分直播類網絡平臺向未成年人推出「網課版塊」中存在著大量遊戲廣告。
  • 新,別人家的網課作業「世界名畫模仿秀」,請查收!
    如今疫情緩解,許多省市地區的初高三陸續開學,但是,更過人數的中小學其他班級還是沒能回歸學校,他們還是每天打卡上著網課,每天在網課的課堂上跟老師鬥智鬥勇,每天的接受老師布置的各種作業。這不,甘肅一小學網課上,美術老師給他們布置的世界名畫模仿秀,又一次的刷屏了大家的微博。
  • 我國已累計培養25萬多名博士後 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姜琳)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周年座談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共設立331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85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全國累計招收博士後25萬多人,期滿出站博士後近15萬人,已有125人成為兩院院士。
  • 兩院院士四川行|幹勇:四川應該抓住優勢,把石墨材料做精、把碳材料...
    9月18日,在 「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發表了主旨演講。幹勇表示,新材料,是整個中國製造業強國建設的「底盤」技術、是基礎。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名醫:戰鬥在301的院士們
    他們既是軍人,又是臨床醫生,他們既是老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親切地稱他們為「軍醫院士群」,這個院士群由6位醫學泰鬥組成,佔到了全軍醫院兩院院士總數的近半壁江山。近日,本報特約記者有幸採訪了這個「院士群」。
  • 網課大型「翻車」現場?請珍惜那個為你誤開滿級美顏的老師
    可要說最最最難的, 還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們, 他們紛紛變身「主播」, 使出渾身解數 只為順利上好一節直播課,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 網課直播偶爾也會狀況百出
  • 央視新聞頻道連線作業幫直播課老師,原來網課應該這麼上
    但對於老師、學生和家長來說,在家上網絡直播課都是新鮮事物,圍繞網課而起的各種討論、爭議甚至搞笑翻車段子成為這幾天的網絡焦點。2月13日,央視新聞頻道《晚八點面對面》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探究。節目特別連線身處湖北荊州,仍全身心撲在直播課教學工作的作業幫直播課高中部數學老師張華。張華從一線老師的體會和認識談起,對如何上好直播課做出獨到解讀與分析。網課沒意思?
  • 江蘇省培養院士最多的三大高中,2020年用成績說話!
    南師大附中建校至今已有118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一共培養出了57位兩院院士,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現代物理學家,嚴濟慈。 揚州中學同樣有著118年的辦學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的儀董學堂,在這百年的歷史中共培養了49位兩院院士,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建築大師、兩院院士,吳良鏞。 江蘇省高考成績:2020年,692人報考,400分以上129人,一本上線率達到91%。
  • 幼兒園開網課,真的有必要嗎?
    同事是老師,要上網課,兩個小的要看網課,一家人都好忙的。同事說我簡直快崩潰了,幼兒園為啥也得上網課呢?沒學習任務,孩子又 那麼小,有必要抓得這麼緊嗎?作為教育上的人,我也同樣非常的疑惑,幼兒園的小朋友,為什麼也要湊這個網課的熱鬧呢?
  • 張院士批評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方方要抗疫英雄謝罪?
    5月12日,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伯禮教授,通過網絡直播為天津市大中小學主講了一堂以「眾志成城、科學防治,在抗疫鬥爭中彰顯民族自信心」為題的抗疫思政課。
  • 釘釘TV版上線 智能電視也能看釘釘網課直播
    現在,釘釘課堂(釘釘TV版)上線,藉助智能電視傳統媒介,讓直播畫面變得更大更清晰,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孩子的眼部壓力。據IT之家了解,釘釘課堂(釘釘TV版)針對大屏用戶進行特別設計,除保留了核心的直播功能外,幾乎沒有任何多餘操作,界面布局清晰明朗,操作邏輯符合大屏習慣,學習成本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