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微博)7月30日訊(福州晚報(微博)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廖文靜 盧郭俊淇/文 記者 張人峰/攝)記者昨日獲悉,臺江區的「養魚達人」鄧怡,7年裡花費數萬元養育並放生了上萬條福州原生魚。
家裡放了40個魚缸
記者一走進鄧怡家,就被魚缸內的各種不知名魚類吸引住了。其中,有一種小魚色彩豔麗,叉形的尾鰭在燈光下閃耀著金屬般的光澤。鄧怡說,這是叉尾鬥魚,在福州的一些淡水區域有分布,魚體顏色會隨著棲息環境以及狀態的改變而發生改變,或紅或藍,又似火焰,因外形美觀而享有「天堂魚」的美譽。
叉尾鬥魚不僅「顏值高」,還「接地氣」。在資深養魚愛好者眼裡,這種魚有「福州人的性格」:愛拼,顧家。
「兩三條放在一起必定相爭,四五條放在一起則會產生一條『魚霸』,統領這個魚缸,鬥魚其實是在爭交配權。」鄧怡說,單養的鬥魚會優於混養的,一個方缸養一條鬥魚,最多時他家裡放了40個魚缸。
從「宅男」到「魚爸」
7年養育放生上萬條魚
「它改變了我,我也改變了它。」鄧怡告訴記者,他今年36歲,目前從事保險工作,2008年開始養魚,之前是一名沉迷於遊戲的「宅男」。「有一回,朋友帶我去撈魚。撈到鬥魚後,我就被它的『顏值』吸引,慢慢開始養了起來,經常與朋友交流養魚心得,對遊戲的興趣也轉移到了養魚上。」鄧怡說,時間一長,他也養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家裡人也支持他養魚。
此後,鄧怡不斷研究鬥魚的生長與繁殖,至今已培育出幾代雜交的鬥魚,體形更大、顏色更鮮豔、抗病能力更強。
從沙粒般的魚卵,到芝麻大小的魚苗,再到七八釐米長的小魚,保育時間需要八九個月,他如同「魚爸」般細心呵護。等這些鬥魚保育成功,他就會拿去放生。7年時間裡,他花費了數萬元,放生的原生魚也多達上萬條。
將採集並繁殖的原生魚
放歸到原棲息地
鄧怡表示,福州原生魚除了常見的叉尾鬥魚外,還有比較稀少的蝦虎魚、鰟鮍、吸鰍魚、寬鰭鱲等。
「我們平時會去福州的各大公園以及永泰、閩侯等地的湖泊、稻田、池塘,採集一些種魚進行保育。近幾年,有的採集點已經被人為開發成工廠、養豬場,部分水域被汙染,甚至可見漂浮的農藥瓶,魚群的密集度降低,一些點再也採集不到原生魚。」鄧怡說,水源汙染、電魚、毒魚是原生魚的三大威脅。
「我們每年都堅持在森林公園等水域進行放生。」鄧怡說。資深養魚愛好者盧先生表示:「放生的都是原生魚,即福州土生土長的魚種。野採、放生也遵循適量的原則,如採集30條,放生300條;採集點都會保密,以防有人大肆捕撈;遵循的是放歸的理念,即將野採並繁殖的小原生魚放歸到原棲息地,從而避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鄧怡告訴記者:「放生一年後,一些原本沒有鬥魚的水域發現了鬥魚,說明放生是有一定效果的。」
(福州新聞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