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愛尚霞浦 作者:蕭然
香魚來自楊家溪,此溪位於太姥山西南側,霞浦牙城鎮的西北部,原名南洋坪,自北宋名將楊文廣「平南蠻十八洞」之後,得名楊家溪。楊家溪香魚,地方亦稱鰣魚,在日本與臺灣譽之淡水魚之王,人喜焙烤成乾食用。
香魚別名年龜,閩南稱溪鰮,閩東稱時魚、鯰魚,臺灣謂之鱗魚、國姓魚等。 香魚屬鯡形目,香魚科,為溫水性河口及內陸水域名貴中小型魚類。其肉質細嫩,清香味美,風味特殊,為上等食用魚。可滋補健身,尤其對產後婦女和病人更具滋補強壯之功效。 香魚體細長而側扁,一般體長15一2O釐米,最大達32釐米。口大,斜裂,頭小,吻端下彎,形成吻鉤。下頜前端各有一突起,兩突起之間呈明顯的凹陷。上下頜各有一行寬扁細牙,能活動,附生於皮上。犁骨無牙,顎骨和舌上具牙。全身除頭部外均披有細小圓鱗。體背綠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鰓蓋後方各具一明顯的橙色大斑。各鰭皆是淡黃色,胸鰭上方有一紅色斑點。
(山清水秀的楊家溪,愛尚霞浦壇友神遊蒼海拍攝)
神奇之至,香魚乃一年生魚類,楊家溪河段便是香魚的天然產卵場,每年立冬,雌魚至此產卵,爾後返海至死。次年初,年幼的香魚溯流而上,夏秋時節成熟。香魚大不過四兩,喜清激流,入死水或遇洪水,數日即死。香魚也是集體主義的魚,群集遊翔,不食俗餌,其在亞洲的日本、菲律賓、朝鮮和中國臺灣的淡水與海水交匯的溪流中生存。食史之中,中國大陸亦只浙江、江蘇和福建見其蹤,如今清溪之中野生香魚,則唯有霞浦楊家溪。
香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捨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更使香魚名滿天下。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讚賞有加,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做詩讚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曆年間起,香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餚,當時首批捕撈的香魚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民間有香魚最為嬌嫩之說,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其特性描述道:「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
(山清水秀的楊家溪,愛尚壇友遊泳火柴拍攝)
大凡名品,多有附麗於其上的軼事傳說。中國皇帝中,最好出遊的是明朝的正德和清朝的乾隆,因此許多事都和這兩位皇帝掛上鉤。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正逢有人在烤炙香魚,乾隆遂「聞香而循,後入民家」,嘗而美之,遂定為貢品。可惜沒說乾隆是翻牆跳進去的,要不就成了新版「佛跳牆」,愈加傳奇了。香魚,史志記載也是乾隆時定為貢品,只是還沒編出乾隆曾來楊家溪吃香魚的故事。
這樣的一種名品,當然會有人寫詩歌詠之,著文讚頌之。最為人稱引的是清道光年間蔡琪的兩首七律《饋香魚梁中丞》:「潑潑香魚耀錦鱗,本來水族作山珍。 一潭明月初開網,半嶺秋風正理綸。脆羨直疑生穴丙,甘芳雅合配盤辛。薄將土物申芹獻,好佐重陽漉酒巾。山草山花集眾芳,潭中魚小亦名香。纖纖正待迎潮長,寸寸偏教計月量。斜日一竿來竹嶼,秋風千裡憶蓴薌。筠籠烘出郵筒送,晝錦堂前好共嘗。」 梁中丞指當過兩江總督的著名學者梁章鉅,蔡琪這兩首詩寫了雁蕩香魚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生長周期、捕捉時令、加工方法等等。清代詩人端木國瑚也有詩道:「筋竹澗寒生箬米,芙蓉溪暖種香魚。」當代一篇叫《阿香》的小說裡描寫人們在溪灘裡烤香魚時的情景:「男子漢們馬上分頭烹起香魚來。香魚烹得吱吱叫,香油遍灘流,引得四遭的麻雀子、水點點、烏都飛攏來,叫得很熱鬧,聲音裡也帶著一種透明的香。」寫那個叫阿香的姑娘吃香魚乾:「美美對著香魚乾咬一口,香油從嘴角裡吱出來,滴在衣裳上,衣裳上香噴噴,滴在石頭上,石頭上香噴噴。她咂咂嘴,香裡香氣吐出話:『太香了,太香了,香死人啦!』」
(貨真價實的楊家溪香魚,愛尚壇友五行拍攝)
那時的香魚都是野生的。如今,即便是楊家溪野生的香魚也不多了……
(如今香魚可以人工養殖了,愛尚壇友妖精魚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