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午,在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實錄鎮赤水河流域放生的大型娃娃魚,打破了當地的平靜,周圍的村民紛紛圍過來看熱鬧。這條娃娃魚是實錄鎮覺悟村村民羅遠華昨天下午在赤水河流域磨刀灘大橋下最先發現,並立即通知了當地派出所。「我當時以為是鯰魚,走近後發現是個有腳的怪物,就快點通知了派出所」。鎮派出所和農技站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後,隨即通知了縣水產漁政局。經水產漁政局局長袁大春確認,這怪物是娃娃魚,初步判定是野生的。
「聽老一輩人講過,這條河曾生活過野生娃娃魚。在七八十年代,好多人都看到過。」不少當地百姓也認同這種看法。經測量,這條娃娃魚長達1.05米,胸徑40公分,重18.1斤,在同類中也可算是一條巨型「怪物」。
娃娃魚,又稱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及黃河、珠江中下遊的支流中。娃娃魚的生存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生存,由於經濟價值和環境質量下降等原因,野外種群數量很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當地政府表示,會繼續保護環境,堅守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讓更多的動物安棲於此。
經過仔細檢查,這條娃娃魚並沒有受傷跡象而且體徵正常,符合放生條件,漁政局工作人員將其遷移至遠離橋和船隻聚集的赤水河三江村流域放生。
相關新聞80歲巨型娃娃魚 網友:說好的建國以後不能成精呢?6月28日,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兩棲野生動物大鯢現身甘肅永靖縣太極島溼地,經工作人員測量,這條大鯢身長1.2米,體重8公斤,顏色為深棕色,表麵皮膚光滑,細膩,據估算已有80多歲。因大鯢的叫聲像嬰兒哭聲,人們又叫它「娃娃魚」。目前,這隻珍貴的娃娃魚已被放歸太極島溼地。
被發現時,「娃娃魚」趴在太極島一處有水草的水灣裡,村民孔海玉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條「魚」受傷了,然後打撈了上來帶回家。
相關新聞大鯢(拉丁學名: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像嬰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兩棲野生動物,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及野生動物基因保護品種。中國大鯢除西藏、內蒙古、臺灣未見報導外,其餘省區都有分布,主要產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遊支流的山澗溪流中。大鯢俗稱「大山椒魚」,源於其身有山椒味道。
大鯢,即娃娃魚,是兩棲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全長可達1米及以上,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後五,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娃娃魚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布滿粘液。身體腹面顏色淺淡。現存最大的三種大鯢,中國大鯢身長可達1.8米,日本大鯢身長可達1.5米,隱鰓鯢身長可達0.75米。共通點是體形扁長,四肢很短,前肢4指,後肢5趾,趾間有蹼,有一短而側扁的尾巴。不知者或誤以為魚類,其實屬兩棲動物,水中用鰓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膚呼吸,皮膚只有黏膜,沒有鱗片覆蓋。
體大,全長一般100cm左右;頭軀扁平,尾側扁。眼小,無眼瞼,體側有明顯的與體軸平行的縱行厚膚褶;每2個小疣粒緊密排列成對。
成體:體大而扁平,一般全長582~834mm,頭體長310~585mm,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00cm以上。頭大扁平而寬闊,頭長略大於頭寬,頭寬為頭體長的1/5~1/4;吻端圓,外鼻孔小,近吻端,鼻間距為眼間距的1/3或1/2;眼很小,無眼瞼,位背側,眼間距寬;口大,口後緣上唇唇褶清晰;犁骨齒列甚長位於犁顎骨前緣,左右相連,相連處微凹,與上頜齒平行排列呈一弧形;舌大而圓,與口腔底部粘連,四周略游離。
軀幹粗壯扁平,頸褶明顯,體側有寬厚的縱行膚褶和若干圓形疣粒,腋胯部間距約為全長的1/3,有肋溝12~15條。四肢粗短,後肢略長,指、趾扁平;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間距相隔6個肋溝左右;肢體後緣有膚褶,與外側指、趾緣膜相連;指4個,指長順序為2、1、3、4;趾5個,趾長順序為3、4、2、5、1;第四指及第三、四、五趾外側有緣膜;顯得極為寬扁;蹼不發達,僅趾間有微蹼。尾長約為頭體長的一半,尾高為尾長的1/3~1/4,尾基部略呈柱狀,向後逐漸側扁,尾背鰭褶高而厚,尾腹鰭褶在近尾稍處方始明顯,尾末端鈍圓。肛孔短小成短裂縫狀;雌性的肛周皮膚光滑,雄性沿肛裂兩側形成疣粒狀;繁殖季節期間雄性肛部肛腫。雄性全長510mm時,睪丸長、寬、高為66.5×14.0×8.5mm,色乳黃。5月份採於陝西洋縣的雌鯢全長465mm的個體,卵巢內卵的直徑為4.5mm,呈乳黃色。
體表光滑溼潤;頭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對排列;眼眶周圍的疣粒排列較為整齊,更為集中,頭頂和咽喉中部及上、下唇緣光滑無疣,眼眶下方、口角後及頸側疣粒排列成行;體側粗厚的縱行膚褶明顯,上、下方之疣粒較大;其他部位的皮膚較光滑。全長160mm幼鯢,體側的膚褶及疣粒均不明顯。
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以棕褐色為主,其變異顏色有暗黑、紅棕、褐色、淺褐、黃土、灰褐和淺棕等色。背腹面有不規則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種斑紋,也有斑紋不明顯的。幼體與未達性成熟的次成體的體色均較淡,以淺褐色為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點;腹面色較淺;四肢外側多有淺色斑。在湖北宜昌地區發現的白化個體,體尾均為銀白或金黃色。
第二性徵:雄鯢肛部隆起,橢圓形,肛孔較大,內壁有乳白色小顆粒;雌鯢肛部無隆起,洩殖肛孔較小,周圍向內凹入,孔內壁平滑,無乳白色小顆粒。
骨骼:頭骨寬扁;前頜骨2,鼻突短與額骨不相觸;額骨不入鼻孔;鼻骨左右相觸;無淚骨和隔頜骨;有前額骨;翼骨寬大與頜骨間距小;頂骨前端與前額骨相連;有耳柱骨,無耳蓋骨。下頜的隅骨與前關節骨不癒合;犁骨前緣有1橫列犁骨齒,排列呈長弧。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