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1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月16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保護繁育與利用委員會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的原創文章。文章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此言一出,輿論譁然。疫情發生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三部門於1月26日聯合發布公告,嚴厲打擊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違規交易行為,加大執法力度和強度,並倡導文明飲食文化。此後,北京大學呂植教授牽頭並徵集了19名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學者聯名倡議,全面杜絕對野生動物的非法食用。
2月18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就《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發布聲明稱,在當前全國展開抗擊疫情阻擊戰、公眾普遍要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的情況下,該文章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深表歉意,並已決定撤銷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
▲2月18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就《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發布聲明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官網顯示,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於2019年3月29日成立,旨在為中國蛙類繁育利用行業和廣大養蛙人提供一個規範、專業的服務支持平臺和信息交流平臺。如此算來,到2月18日宣布被撤銷,該組織成立不足一年。
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的撤銷引發社會關注,網友們隨即紛紛陷入牛蛙是否為野生動物、是否可食用的討論中。截至2月20日下午6時,有關「牛蛙」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3億。
▲資料圖:牛蛙人工養殖一名行業專家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牛蛙雖為外來物種,但在中國基本都為人工養殖,「可歸為一類養殖的水產品」,即便野外確實存在養殖牛蛙逃逸入侵後的歸化種群,但規模不大,也沒有大量捕捉到市場上出售,因此在市場管理方面,與普通淡水產品沒有太大差異。「疾病上的風險就是一般淡水水產都有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問題,徹底燒熟再食用就可以保證安全。」該專家表示。
中漁協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委會主任委員周卓誠認為,由於野味概念的相對模糊,且管制野生動物與合規養殖物種有一定的重合,部分地區採取「一刀切」,甲魚、牛蛙甚至泥鰍都禁止出售。在當前,這樣的管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屬於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建議疫情結束後,各部門需要更明確標準,推廣白名單制度並不定期更新,可以將人工飼養多年且成熟的甲魚、蛙類、娃娃魚、鱷魚等產品進一步合規化。
▲廣東信宜市禁止銷售包括牛蛙、龜、泥鰍在內的水產品「一般認為魚類及低等無脊椎動物與感染人類冠狀病毒牽連較遠,絕大多數跟人相關的冠狀病毒都由野生哺乳動物傳播。」周卓誠表示,牛蛙為合法養殖的非保護動物,但落實到基層職能部門,目前對水陸共存的兩棲爬行類非保護動物的管轄權並不是特別清晰。
對於合法養殖的非保護動物的相關問題,2月20日下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針對蛙類等人工繁殖的動物的交易等問題,相關法律法規還在修訂中。「不僅是蛙類,還有梅花鹿等野生物種,在人工繁殖方面的技術同樣較為成熟,現在關鍵問題是人工繁殖的野生動物與純野生動物之間如何界定和管控,有關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在修訂中。」
紅星新聞記者 李文滔 羅丹妮
原標題《以後還能不能吃牛蛙了?》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