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捲入「盜寶」含恨而終,主席親自過問恩師冤案

2021-01-09 人民資訊

▲易培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

新中國成立後,吳瀛就向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反映了故宮盜寶案的冤情,請新政權出面予以平冤。吳瀛在給毛澤東、董必武的上書中究竟說了些什麼?其上書的過程是怎樣的?毛、董在接到上書後又做了怎樣的回應?透過吳瀛的《風勁樓日記》1950年部分,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解答。

1949年10月吳瀛致書毛澤東,要求為故宮盜寶案平冤,是通過董必武轉呈的,這在吳瀛1950年5月21日致毛澤東信中有所交代:「去年十月,因易寅村(培基)先生在故宮博物院的冤獄,請求申雪上書,附同證件由董老轉達。當時以政府新建,您正忙於開國,董老允諾稍後代陳,後來諒必入察了。」

吳瀛直接給毛澤東寫信,又通過董必武轉呈,這期間有幾重關係需要捋一下。

首先,故宮盜寶案涉案主角易培基是毛澤東老師。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讀書時,作為校長兼老師的易培基對他的才華非常欣賞。後來,他親聘毛澤東為一師附小的主事。易的這一安排對毛澤東產生了重大影響,既為他提供了基本生存條件,也使他找到了一塊進行早期革命活動的沃土。同時毛澤東依託一師從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幾乎全都得到了易培基的鼎力相助,並不同程度地爭取到易的參與。毛澤東後來對他同窗好友周世釗說:「我那時能在一師範搞教育,還能在軍閥惡勢力下宣傳馬列、組建黨團,多虧易培基先生這個後台老板硬喲!」而1919年毛澤東與老師易培基為驅張運動到北平活動,吳瀛為之幫忙接待住宿並積極聯絡北洋政府高層關係,因此他與毛澤東早年有過接觸。

其次,吳瀛與易培基早年在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方言學堂是同班同學,吳入學時14歲,易培基比他大11歲。雖年齡懸殊,但易培基待吳如親兄弟。吳瀛父親吳稚英在湖北新軍任職,奔波於竹溪和利川之間,把孩子們留在武昌撫院街家中,易培基常來吳瀛家玩。後來任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曾是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湖北新軍創建人之一、吳稚英父親吳殿英部下,與吳稚英同為1864年出生,且同去日本考察軍事,兩家關係甚好。黎元洪也時常來吳家,易培基緣此認識黎元洪。湖北軍政府成立後,易培基由吳稚英推薦做了黎元洪秘書,董必武亦曾在此任秘書,跟易培基曾是同事,源此,董、易、吳三人早年就交非泛泛。

既與毛澤東早有接觸,又與董必武為舊識,且故宮盜寶冤案要平反的主角又曾是毛澤東的老師、董必武的同事,吳瀛致信毛澤東而通過董必武轉呈的行為,可謂其來有自。

毛澤東看到吳瀛1949年10月的上書,並向董必武陳述了他個人對吳瀛關於請求新生的人民政府對故宮盜寶冤案給予平冤之事的看法和意見,對此馬衡日記及吳瀛二致毛澤東信中皆有反映。

1949年10月前後,是新中國肇始之際,事務千頭萬緒,所有黨和國家領袖都處於宵衣旰食前所未有的忙碌之中。而作為中共中央和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董必武,卻對故宮盜寶冤案平冤要求加以關注,給了吳瀛及時的回應,足見他們對此事的重視。

就在吳瀛上書後不久,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政務院接收工作委員會。鑑於南京是國民黨中央所在地,上海為中國最大商埠,專門組成由董必武領導的接收工作委員會華東區工作團。董必武於1949年12月8日率工作團奔赴南京,又於12日前往上海。

▲吳瀛(右)與首任故宮院長易培基

工作團在南京、上海的工作異常緊張,但董必武仍於百忙中與時為上海市文管會委員的吳瀛見了面。交談中董必武稱讚吳瀛「古道熱腸,為易先生雪冤」,並談了毛澤東及他本人對故宮盜寶案如何平冤的意見。對此,吳瀛曾在給毛澤東信中做過複述:「因為事隔十餘年,雙方的當事人,死的死,逃的逃,無法對證,法辦為難。又以您(即毛澤東)同易先生有師生之誼,若一旦偏差或有不便。指示不若私人出面,以所陳經過、證件,令繼任的院長現尚在位的馬衡先生寫一篇自白文字一同發表,政府默認登報並印一小冊送圖書館保存,則此案大白於世。重在表白是非,私人恩怨自可從寬云云。」

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故宮盜寶案平冤之事考慮得十分周詳。正因為與易培基有師生之誼,毛澤東明確表示自己不便就此直接表態或給予有關政府部門具體指示。

從吳瀛的有關文字記載分析,毛、董並不認為應該讓馬衡站在被告席上承接冤案主要製造者的罪責。雖然張繼等散布謠言,誣易培基把故宮大批成扇私送張學良了,作為故宮古物館實際負責人的馬衡在接受詢問時以一句「不知道」,讓易培基陷入難以辯白的窘境;雖然吳瀛等人都認為易培基一提出辭職,張繼隨即力保馬衡升任院長很難說事屬巧合;雖然南京法院請畫家黃賓虹幫助鑑定文物真偽,坐實易培基盜寶罪名,也完成於馬衡就故宮博物院院長任上……

但作為國內知名金石研究專家、文物鑑賞大家,馬衡在百般遊說勸駕下,在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北平研究院院長李書華等人相繼離平南飛的情況下,沒有追隨蔣家王朝去臺灣;作為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冒著極大的風險抗拒國民黨政府文物遷臺之命,以「機場不安全,暫不能運出」為託詞,將故宮本院的文物截留北平,一箱也沒有運出。這都是殊為難得,也深得後來新政權歡迎的。

因此,毛澤東、董必武都傾向故宮盜寶冤案平冤不走法律程序,而是讓有權威身份的知情者馬衡寫一篇有關故宮盜寶案真相的文字,說明系張繼等構陷;作為當事人之一的吳瀛也寫一篇案情原委的文章,人民政府默認文章見諸報端,收之於各大圖書館存檔,以使易培基、吳瀛等洗清沉冤,讓社會公眾知道該案為國民黨當局迫害作為最終了結。

董必武走後,隨其一同赴南京、上海的文化部副部長兼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勾留上海多時,與吳瀛數度會面商議故宮盜寶案平冤的技術處理問題。吳瀛將自己詳記故宮盜寶案原委的20餘萬文字交與鄭振鐸閱看,並就平冤的具體做法、形式等進行溝通。

鄭振鐸攜吳瀛備忘錄離滬赴京後,許久沒有回音。直到3月13日,吳瀛朋友趙蜚雲從北京來上海。他告訴吳瀛,在京「聞故宮案已令馬衡自白,渠不奉命,意圖延宕雲」。

吳瀛感覺不能坐等,而應設法推促議定方案的落實。

吳瀛正醞釀給董必武寫信,上海市委統戰部秘書長周而復突然到吳瀛家拜訪。他帶來董必武寫給吳瀛的信,同時還帶來有關故宮盜寶案的一些相關文本資料證據。

在周而復交給吳瀛的文本中,有一篇馬衡署名的文章《關於書畫鑑定問題》,該文是14年前為祝商務印書館創始元老張元濟70壽辰而寫。不久前該文新做抽印本,馬衡新加「附識」,並通過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將之送呈董必武。

《關於書畫鑑定問題》抽印本中新加的「附識」,是不是馬衡在有關方面要其就故宮盜寶案真相寫一書面東西之後寫的呢?「附識」是不是他對有關方面的要求的一種回應方式呢?筆者認為可以做這樣的推測,否則馬衡有什麼必須的原因非要在14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新加一個沒有也無關宏旨的「附識」呢?為什麼突然做抽印本並將之專門送呈董必武呢?

還是先看看這篇「附識」的內容:

……時在民國廿五年,南京地方法院傳易寅村不到,因以重金僱用落魄畫家黃賓虹,審查故宮書畫及其他古物。凡涉疑似者,皆封存之。法院發言人且作武斷之語曰:帝王之家收藏不得有贗品,有則必為易培基盜換無疑。蓋欲以「莫須有」三字,為缺席裁判之章本也。餘於廿二年秋,被命繼任院事。時「盜寶案」轟動全國,黑白混淆,一若故宮中人,無一非穿窬之流者。餘生平愛惜羽毛,豈肯投入漩渦,但屢辭不獲,乃提出條件,只理院事,不問易案。因請重點文物,別立清冊,以劃清前後責任。後聞黃賓虹鑑別顢頇,有絕無問題之精品,亦被封存者。乃草此小文,以應商務印書館之徵。翌年(廿六年),教育部召開全國美術展覽會,邀故宮參加,故宮不便與法院作正面之衝突,乃將被封存者酌列數件,請教育部要求法院啟封,公開陳列,至是法院大窘,始悟為黃所誤……

在周而復轉交的董必武給吳瀛信中,董必武認為說馬衡參與反動政府捏造冤案並無實據,「誅心則可,按律難稽。為能求申雪,寬其既往,用雙方文字聯合發表真相經過,使是非大白於世而止,不為深刻之求……」說明他將馬衡的「附識」同信一併轉給吳瀛,讓吳瀛參考,等於認可了馬衡這篇關於故宮盜寶案是冤案的文字陳述,待吳瀛再寫一篇揭示故宮盜寶案真相的文字發表後,此事就可以了結了。

但吳瀛看了馬衡的「附識」非常不滿。5月25日、28日,吳瀛通過郵局發出了給毛澤東、董必武的信。

在給毛、董寫信期間,吳瀛恰在撰寫題為《處理文物事業之檢討》的文章,在追溯陳述從清末到民國期間中國文物歷程,檢討有關文物管理處置得失利弊和問題時,對「易培基盜寶」真相做了揭示。文章草成後,吳瀛攜文到王芸生家。王芸生閱其文「極端贊成,謂《大公報》即可發表」。

6月13日,吳瀛的文章在《大公報》刊出,題目被改為《談文物處理工作》。在文章中,吳瀛用簡潔的文字說明「易培基盜寶案」是有人「憑空捏造」「裡應外合」製造的,又「由當時的反動政府與法院聯合來做宣傳」形成黑白顛倒的社會影響,而實際上易培基是中國文物事業的有功之人。

吳瀛之孫吳歡至今珍藏著易培基當年蒙冤病重時,送吳瀛赴他們少年同學之地武昌時的一紙親筆詩箋:「聯鑣鄂浦各爭雄,北伐居然第一功。我已不辰傷走狗,君從何處借良弓。十年幕府頭摧白,萬裡家山淚染紅。若過少年遊泳地,更無人唱大江東。」道儘自己涼風天末的絕望心情。而吳瀛對朋友至死不渝的一片赤誠,也確實令人感動不已!

《談文物處理工作》在《大公報》發表後,引起文物界內人士的關注,徐森玉看後稱文中相關敘述「驚天動地」。吳瀛雖然沒有公開發表有關「故宮盜寶案」的專門文章,但這篇夾帶辯誣段落的文章發表後,故宮盜寶冤案平反之事遂暫時告一段落。

(摘自《人物》2010年第四期,作者平凡)

作者:平凡

編輯:金久超

責任編輯:朱自奮

相關焦點

  •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為何後來卻成了「故宮盜寶案」主謀
    1934年11月,張繼一紙狀書將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上訴法庭,指控其在1929年到1934年的5年時間裡,一共盜取故宮博物館中珍珠1319顆,寶石526顆,並且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用假的珍珠和寶石共計12000多顆將真的調換,並最終佔為己有。
  •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後來為何會成為「故宮盜寶案」主謀
    很快,北洋政府就下令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身為委員之一的易培基負責的就是籌備、整頓紫禁城,在這期間,易培基著手清點了故宮內的所有文物,並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將紫禁城正式更名為「故宮博物院」,而他本人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首任院長。任職期間,易培基的遠見卓識使故宮博物院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他將故宮分為古物、圖書、文獻三館和秘書、總務兩處,完善了工作機制。
  • 歷史揭秘:「民國第一奇案」故宮盜寶案背後的秘密!
    本期以史為鑑就跟大家講一講,1933年讓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含冤而死的故宮盜寶案,這件盜寶案因為影響極大,在當年甚至被稱為「民國第一驚天奇案」,或者是「民國八大奇案」云云。以史為鑑雖然查閱了大量資料,但恐怕依然有疏漏之處,如果各位讀者發現問題,還請不吝指正。一、驚天盜寶案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兵鋒直指華北。
  •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受聘新職
    澎湃新聞2020年12月12日訊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近期均受聘新職。據《深圳特區報》消息:12月7日上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正式揭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楚宏、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出席揭牌儀式。消息提到:2019年5月開始,深圳大學啟動博物館籌建工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帶你了解故宮盜寶案的歷史真相
    所以故宮博物院的決策層就開始討論,要把故宮的文物遷到南方安全的地帶。圍繞故宮文物的搬遷問題,故宮博物院的決策層陷入了激烈的討論,觀點不一,誰也說服不了誰。觀點主要分為三派,當時擔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的張繼主張文物搬遷到西安,人們稱之為「西遷派」。北京故宮博物院當時的院長叫易培基,他主張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到上海,被稱為「南遷派」。一個名叫周肇祥的人堅決反對故宮文物搬遷,被稱為「反遷派」。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如果找一個人帶著您逛故宮,單霽翔恐怕是不二人選了。」
  • 民國時期轟動一時的大案——故宮盜寶案
    截至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之時,已完成大部分清點、登記、造冊工作。10月10日,全國各界三千多知名人士或代表及眾多北京市民在乾清門觀摩了故宮博物院的成立典禮。李石曾手書的「故宮博物院」的匾額被掛在了神武門的門洞上。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民進黨當局給改名了嗎?
    ,民進黨當局更是採取了一系列極端措施,迫使臺灣民眾接受「臺獨」思想,其中就包括了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 民進黨方面的這一動作令臺灣輿論感到十分擔心,因為一旦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文化部門,可能會導致臺北故宮博物院從所謂的二級機關變成三級機關,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是有可能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來源:海外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導語: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行政機關,欲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改名稱並降級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之「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所藏明代御窯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精,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傳世與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展,可謂珠聯璧合。
  •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金幣總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明年發行「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  12月25日,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金幣總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中國金幣總公司董事長牟善剛等領導嘉賓出席籤約儀式。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金幣總公司通過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在業務上優勢互補,共同致力於市場開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我國豐富的文物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2)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5月1日 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 5月1日,遊客在故宮西六宮部分開放區域內遊覽。 當日,故宮博物院有序恢復開放,實行預約、錯峰、限流等措施,每日限5000人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預約購票。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