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貧困村農業調產斬「窮根」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太行山中貧困村農業調產斬「窮根」

2020-12-17 11:40: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圖為前營村集中連片種植的高粱。 周俊芳 攝

  中新網晉中12月17日電 題:太行山中貧困村農業調產斬「窮根」

  作者 李庭耀 周俊芳

  「2014年建檔立卡時,我們村436名村民中有380多人是貧困人口,大約每10人裡有9人貧困。」17日,山西晉中和順縣松煙鎮前營村村主任宋健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村就以種植玉米為主,2017年前後,前營村人每種一畝玉米的年收入僅有480元。

  前營村地處太行山深處,位於和順縣東南部,與河北省邢臺市相鄰,90%以上是山地,「純山區、純農業、較貧困」曾是前營村的真實寫照。「我們村民風淳樸,村民勤勞,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很高。」宋健介紹,通過農業調產,發展養殖,前營村斬斷了「窮根」,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長至如今的6500元以上。

  「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們村就以種植玉米為主,和順縣並非玉米主產區,產量不太高,價格也不高,銷路不暢,收入可想而知。」宋健介紹,2016年,晉中市總工會入村幫扶後,就把調整種植結構作為脫貧抓手。

  扶貧工作隊根據前營村的氣候、水文、土壤、無霜期等自然條件,邀請山西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的專家到村裡調研,最終決定以高粱種植為突破口。面對村民們的顧慮,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一戶一戶做工作,免費提供優良高粱種子,請專家現場培訓,指導種植。

  2017年,前營村種植了500餘畝高粱,扶貧工作隊解決銷售問題,以每斤1.1元保底收購,加上高粱補貼,每畝收入700元,僅此一項前營村就增收35萬餘元,當年就實現了整村脫貧。村民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2018年,該村高粱種植面積達到775.8畝,帶動貧困人口173人。

  隨著高粱種植面積的增加,原始的耕作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生產需要,加之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扶貧工作隊想到了利用農機改變前營村生產狀況的辦法。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前營村先後添置了2臺大型旋耕機、1臺大型脫粒機、3臺小型脫粒機、1臺大型播種機、6臺小型播種機、1臺大電機、2臺小電機、1輛小型鏟車。

  「我們村一些年輕人回到村裡,學會使用農機,在家門口就了業。」宋健說,這些農機除了讓本村村們免費使用,空閒時還能出租,為村集體增加收入。

  「農業調產、種植高粱是我們村脫貧的關鍵。我們的高粱不但賣到本地醋廠,還銷往呂梁汾陽的酒廠。」宋健介紹,為了發展集體經濟,前營村還建立了現代化肉雞養殖場和散養蛋雞場,帶動20人就業,「這兩個場每年給每戶帶來610元資產性收益,為村集體增收2.1萬元」。

  為發展後續經濟,前營村還種了核桃林和板慄林,再過兩三年,這將成為村民們新的收入增長點。

  已是農閒時節,冬日的陽光下,74歲的前營村村民郭春妮在自家院子裡用高粱稈編織篦子,她說,今年收成好,什麼也不缺,這樣的好日子她從沒有想到過。(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地理小區域——太行山
    「曲峽」是指形成於山地中的曲流峽谷,多是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發育而成。在太行山區,從南向北分布數條河流。這些河流流經的太行山主脈地區,是「曲峽」分布密集區。圖1示意太行山區典型「曲峽」分布地段,圖2示意太行山某「曲峽」景觀。(1)從氣候角度分析太行山區河流的典型水文特徵。
  • 太行山上有人家:特色民宿成鄉村振興「新名片」(圖)
    中新網晉中7月16日電 題:太行山上有人家:特色民宿成鄉村振興「新名片」  作者 楊傑英  太行山上有人家。雨後的澤城,多了幾分江南水鄉的清潤。  一大早,郭長富就開始忙了起來。「民宿的房間要布置得更舒適溫馨一些,生意就會越好。」  澤城村是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麻田鎮的一個行政村,是太行山中典型的邊遠貧困村。
  • 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他俯下身子為群眾脫貧覓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禿嶺拋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他生前吃著饃就白開水當餐飯,用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漸成現實。他就是「人民楷模」、開創山區扶貧新路的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
  • 決戰脫貧攻堅 | 百畝荒山育百果,這個「軟弱渙散」村正把「窮根」除
    決戰脫貧攻堅 | 百畝荒山育百果,這個「軟弱渙散」村正把「窮根」除 2020-12-01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東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 由「後隊」變「前隊」
    12月20日,「廣東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後隊』變『前隊』調研成果研討會」在廣東佛山舉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扶貧辦原黨組書記、主任範小建,中國農村雜誌社社長雷劉功,半月談雜誌社副總編輯王永前,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韓一軍,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江西財經大學教授周應恆
  • 科技助力陝西脫貧攻堅:科技特派員貧困村全覆蓋走在全國前列
    科技助力陝西脫貧攻堅:科技特派員貧困村全覆蓋走在全國前列 2020-12-15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信陽市平橋區:果蔬產業種植致富路 貧困村蛻變明星村
    發展有機、生態、自然為特色的三大產業:世洋有機蔬菜、綠藤生態瓜果、金康源食用菌,積極發展立體種植、反季種植,提升利用,拓展收益,三個帶貧企業發展,基本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特色農業種植高效農業。2018年以來,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5萬元,帶動貧困人口及周邊群眾就業增收66.5萬元,三個帶貧企業盈利達92.5萬元。
  • 白雲鄉山水畫,以寫實手法讚美太行山
    漫漫一條山水之路,高手如林,佳作如雲,聳立在華北大地上的天下脊梁太行山,當代國人卻鮮有人去讚美他,它是如此的平凡與樸實。它雖不及泰山之名、黃山之秀,卻用其質樸的胸襟,千百年來哺育著太行兒女。令人慶幸的是,當代畫壇有白雲鄉,成功塑造了太行這座大山。他以寫實手法去讚美太行,醉心於具體的山脊、大坡的描繪,追求平凡中的厚重與偉大。
  • 湖北孝感東橋村:貧困村變美麗鄉村
    三汊鎮東橋村休息長廊2015年東橋村受自然條件影響,基礎設施薄弱,人均耕地面積少,無產業、無資金,京廣鐵路將其一分為二,交通極其不便,被納入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同時還發展了天圓生態園、瑞庭農業、埠東水生花卉專業合作社等8個產業基地。這個當時的「空殼」村也逐漸壯大,近兩年每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0萬元。吃水難、出行難、生產難、環境差、資金少……這些老大難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東橋村2017年出列,是三汊鎮兩個貧困村中率先脫貧的貧困村。
  • 績溪縣:五力齊發扶持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
    截至2020年11月,該縣各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134.83萬元,預計到年底達2243.07萬元,村均收入29.9萬元,其中,26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5年的24.3萬元增至2020年的857萬元,增長35.3倍。強化定力抓謀劃。績溪縣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力推進「三農」工作。
  • 西安航天基地對口幫扶周至縣貧困村全面脫貧​​​​​...
    肩負使命  交出幫扶優秀答卷  按照省市駐村聯戶幫扶工作安排,航天基地承擔著周至縣富仁鎮富仁村等3個市級貧困村和駱峪鎮神靈山村等5個省級貧困村(包括4個行政村和一個合併社區)的駐村聯戶幫扶工作。  幾年來,航天基地8個駐村工作隊先後63名駐村幹部和224名聯戶幹部,肩負榮譽感和使命感,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眾的關愛,堅持行善向善的信念,變任務為責任,在扶貧路上砥礪前行,在對口幫扶貧困村「退出貧困」這一事業當中,交出優秀的時代答卷。
  • 西安航天基地對口幫扶周至縣貧困村全面脫貧
    肩負使命交出幫扶優秀答卷按照省市駐村聯戶幫扶工作安排,航天基地承擔著周至縣富仁鎮富仁村等3個市級貧困村和駱峪鎮神靈山村等5個省級貧困村(包括4個行政村和一個合併社區)的駐村聯戶幫扶工作。幾年來,航天基地8個駐村工作隊先後63名駐村幹部和224名聯戶幹部,肩負榮譽感和使命感,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眾的關愛,堅持行善向善的信念,變任務為責任,在扶貧路上砥礪前行,在對口幫扶貧困村「退出貧困」這一事業當中,交出優秀的時代答卷。
  • 28歲河北青年躲進太行山,種植種2種「稀罕物」,年收入過千萬
    他們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在太行山深山峽谷中開始種植北方天驕「鮮銀耳」,經過一年的努力喜獲成功。前期他們投資了300多萬元,在這裡建起了32個日光溫室大棚,裡邊種植了鮮銀耳和松茸。小陳說銀耳含有17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需胺基酸中的3/4銀耳都能提供,並且具有肝臟解毒、清熱健胃、美容祛斑的作用,是一種高級營養滋補品,特別受到女士個老人小孩的喜歡,市場前景廣闊,他非常看好銀耳的銷售市場。
  • 舞陽縣文峰鄉李斌莊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村滿菇
    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371人,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早在1994年,李斌莊村便開始引進香菇種植,但由於農民不懂種植和管理技術,香菇的產量一直上不去,而一家一戶小打小鬧又根本抓不住市場,種植香菇並沒有給群眾帶來多少實惠。
  • 閩清縣坂東鎮文定村:一個市級貧困村的「逆襲」
    項目扶貧村財「破零」  文定村是福州地區首位狀元許將的故裡,也是許氏入閩的宗源地,可因產業單一缺乏規模,經濟發展滯後,成為市級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13戶33人。  為了擺脫村財零收入、貧困人員比例過高的窘境,村兩委想了很多辦法。文定中心小學光伏扶貧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走進文定中心小學,總面積1200平方米的光伏面板就安裝在教學樓屋頂。
  • 保定:讓農村更美 讓農業更強
    河北日報資料片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75家,實現銷售收入近900億元;建成50家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穩步提升;9個脫貧縣的脫貧戶均實現2個以上高質量產業收益全覆蓋……今年,保定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重實施7項舉措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基礎。
  • 重慶奉節:8000餘人「下沉」一線拔「窮根」
    受訪單位供圖中新網重慶6月2日電 題:重慶奉節:8000餘人「下沉」一線拔「窮根」作者 彭國威康坪鄉大架村生活了20多年的「山頂洞人」不見了!淅淅瀝瀝的細雨中,一位頭戴鬥笠的「公路養護員」手握掃帚,正在一條蜿蜒的馬路上清掃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