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如
2020年8月7日
農曆六月十七
宜曬秋、啃秋、貼秋膘
丨涼風至 白露生 寒蟬鳴丨
「立秋,七月節。
秋,揫也。
物於此而揫斂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秋,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它標誌著夏天結束,孟秋時節正式開始,也預示著禾穀成熟,一年的辛勞將迎來收穫。
早在周代,每逢立秋,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
到西郊祭祀秋神,
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宋時,立秋當天,
皇宮內將盆栽梧桐置於大殿,
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呼「秋來了」,
應聲摘下一片葉子,以寓報秋。
四季的更替總在不經意間,驕陽正當頭,秋已悄然至。
酷熱與新凉,蕭瑟與張揚,簡單與豐盈,收穫與凋零,矛盾的萬象將在這裡交匯共存。
再沒有什麼時節,比秋更深邃,秋如人生,人生當如秋。
曠達如秋,天高心致遠
余光中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很多時候,我們對日子還未曾食髓知味,便已人到中年,就像從盛夏,突然進入秋天,千帆閱盡,開始漸漸放下,帶著幾分淡然,幾分從容……
世間五味,酸甜苦辣鹹,人到中年,已逐一品嘗,也漸漸懂得,所謂生活,總是要經歷些什麼……
秋詞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文人墨客都嘆秋天悽涼, 劉禹錫卻說秋遠勝過春。
他眼中的秋天,天高氣爽,仙鶴直衝雲霄,詩情也隨之飛向蒼穹。
秋天是什麼模樣,取決你的眼界和心境。
在歷經生活種種之後,終究會明白,人生下半場,要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做最真實的自己。
靜美如秋,簡淡便是真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生而為人,很難放下,我們身處紅塵,又如何能跳脫出紅塵俯視芸芸眾生?
歲月倏忽而逝,人生到立秋之年,突然累了,倦了,不想去追逐些什麼,只想靜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
有些東西,我們以為會執著一生,就在那麼一個瞬間,就放下了,似乎過去的執念是一場錯覺,後來明白,坦然放下,才看到生命的真諦。
學會放下,其實才是一個人真正擁有的開始。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天,是刪繁就簡的季節,亦是充滿禪意與哲思的。
秋光清明,秋水如鏡,秋之大美,在於簡淡。
它褪去了春天的浮華,隱去了夏天的躁動,沉澱了一份獨屬秋的低斂和清雅。
一片葉落下,蘊藏著季節輪迴,凋零亦是一場宿命的輪迴,一場生命新的起點。
布袋和尚曾說,「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人生在世,我們何嘗不是在背負著布袋行走,每行一步,便想著如何填滿這個袋子,走得越久,肩上越沉重,到最後我們恍然發現,前行之路早已舉步維艱。
不如放下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沒有了夏的燥熱,秋天的絲絲涼風,突然讓人清醒,突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豐厚如秋,歲月又一程
人生,到了一定階段,就越來越喜歡淡然、從容,甚至帶著些許淡漠。
淡然的感覺,像秋天的風,暖熱裡帶著幾絲涼意,不那麼熱烈,也不那麼冰冷。
人生如秋,在歷經繁華之後,萬千凝思於心底緩緩舒展,宛若一支沉香,在歲月沉澱裡,有著無言的雅致和素淨。
人生立秋時間,褪去了青春的躁動,少了幾分張揚恣肆,多了幾分內斂從容,似是有著「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然閒逸,「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瀟灑從容。
行香子·述懷宋·蘇軾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
人生到了立秋之年,對生活,逐漸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不再那麼追逐名利,只想做個快樂的人,閒暇時,能採一縷清風,憑欄遠眺;擷一溪閒雲,低眉靜婉……
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人生下半場,生活的最美好的樣子!
今天是立秋,一個新季節的開始。
總覺四季輪迴與人生很相似,熱烈燃燒綻放之後,終歸平靜,然後放下一切,看淡生活,波瀾不驚……
思來想去,也許生活的真味,就是平淡吧。歷經春天的稚嫩,夏天的熱烈、張揚,到了秋,開始回首來時路,看看這一路的自己,然後開始在歲月的沉澱中,讀懂了自己,讀懂了生活。
【作者簡介】清如,希望人生可以慢點走,品品茶、喝喝酒、聽聽曲、寫寫字,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