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謀發展
銳意進取爭一流
——我「入戶」 你「入心」 甘泉公安讓「楓橋經驗」落地生根
今年以來,甘泉縣公安局以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統領,立足全縣社會治安實際,結合部省市公安機關「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的安排部署,轉變工作理念,堅持預防為主,變過去被動應對為主動出擊防範化解風險的警務新機制,創新「1234+N」工作舉措,充分發揮公安機關的職能作用,全面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多元化解暨「百警連萬家」活動,健全完善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努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矛盾糾紛排查多元化解暨「百警連萬家」活動開展以來,全局民警共走訪33872戶人,分別佔全縣總戶數、總人數的116%;嚴格落實「十必進五必訪」要求,做到了必進對象全覆蓋,必訪對象無遺漏。共徵求到意見建議229條,排查化解矛盾糾紛759起,其中縣局調解中心調解8起,全部得到了妥善化解處置,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實現了「發案少、秩序好、治安穩定、群眾滿意」的工作目標。
一、「矛盾不上交」 堅持多元調處 矛盾糾紛早化解
「矛盾不上交」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顯著標誌。甘泉縣公安局建立一村(社區)一警矛盾糾紛排查多元化解專職隊伍,通過下沉警力到一線,派出所警力佔比達到了全局總警力的48.1%。統籌部署警力,全局股級以上領導幹部一人包一個村或者社區,確保有專人管村上和社區的矛盾糾紛,將社會面管控的觸角延伸至最基層。
推行「三級包抓」,由縣局領導包抓鄉鎮、科所隊長包抓社區(村組)、派出所民警包抓到戶。通過「三級包抓」,進一步夯實工作責任。對矛盾糾紛實行「三色管控」,紅、黃、藍色代表矛盾雙方穩定情況,社會危害程度大小,通過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分類分色精準管控,靶向化解,有效提高了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水平,從而更好地化解矛盾糾紛。落實「三級調解」,在村上、派出所建立「樊九平式」調解室,在縣局建立「甘泉縣調解中心」,對摸排出來的矛盾糾紛,首先由包戶民警負責,在社區或村上進行調解。在村上、社區調解不了的,上提一級,組織調解組成員和當事人在派出所進行調解。對派出所仍然調解不了的或重大疑難複雜矛盾糾紛,在縣調解中心組織進行調解,充分發揮「三級調解」多元化解的作用。化解工作中,要求一般性矛盾糾紛在一周內化解,複雜性矛盾糾紛在半月內化解,疑難性矛盾糾紛在兩個月內化解,必須全部化解到位。
案例:甘泉縣公安局橋鎮派出所民警在入戶走訪時,轄區村民楊某某趕忙跑上前來拉著民警說起了心頭的煩心事,「事情要從2003年說起,當年正值山地退耕還林,我一直外出打工,所以我家山上耕地就一直荒廢著,2006年我回村務農,發現自己荒廢的耕地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被劉某栽樹了,總共4畝地。我知道現在有個「百警連萬家」活動,能不能幫我也調解一下這個牽絆我多年的事。」楊某某說到。甘泉縣公安局橋鎮派出所民警得知情況後,立即行動,為了進一步深入全面了解情況,追溯事發源頭,多次走訪鄰裡、村裡的老隊幹調查事情的原委。民警為了徹底解決兩家糾紛,多次冒著酷暑深入現場調解,從法律法規、鄰裡關係、人情世故等方面入手,對雙方當事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細緻的勸解,最終找到兩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並籤屬了調解協議,使雙方握手言合。至此,一場長達18年之久的土地糾紛得到了成功化解。
看著雙方當事人拿上調解協議書,高興地離開橋鎮派出所,民警們也高興的笑著又開始奔赴下一站走訪。
二、「平安不出事」 堅持立體防控 築牢安全屏障
「平安不出事」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根本內涵。甘泉縣公安局嚴格治安管理,將社會面管控工作納入「楓橋式派出所」創建工作之中,積極應對警力少、轄區人口集中等問題,克服了種種困難,確保了今年轄區內無重大惡性事故、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形成「打、防、控」一體化治安巡邏防控體系。全縣按村組和街道劃分區域和網格,全縣主要道口等部位已建有597個天網監控,50個人臉識別系統、16處治安卡口監控,接入社會資源監控探1500餘路;甘泉縣公安局以工作實效推動巡邏防控,採取多樣化巡邏模式,每天安排巡邏隊員在重點時段、重點部位開展巡邏,採取武裝與輕裝、車巡與步巡相結合方式,開展夜間巡邏;村組組建志願巡邏隊,與派出所日常巡邏相結合,群防群治,實現巡邏防控的持續有效開展。
對重點場所開展經常性的清查、檢查工作。甘泉縣公安局對轄區的重點部位、重點場所場所,人員聚集等場所進行不定期的管理檢查,相繼組織開展「散裝汽油管理」、「校園安全檢查」、「消防檢查」、「寄遞業、特行檢查」等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各項檢查總次數達500餘次,下發了30份安全隱患整改書,建立了一千份相關檔案,確保了重點單位安全無事故。
加強重點人口的管理。甘泉縣公安局對轄區內重點人員、涉毒人員、肇事肇禍重症精神障礙患者採用「月見面」、「月走訪」等方式,時刻關注轄區內不穩定因素人員動態。同時製作電子檔案,做到「一人一檔」,系統及時維護更新,便於隨時掌握重點人口的信息動向。截止目前,甘泉縣公安局共入戶走訪重性精神病患者1967次(疫情期間電話走訪),重點人員信息維護1485條。今年以來,甘泉縣公安局轄區內未發生一起因不穩定因素引起的相關重大惡性案事件。
案例:2020年10月15日,甘泉縣公安局治安大隊組織民警深入轄區開展了涉危涉爆單位安全大檢查。檢查中發現一批過期爆炸物品,及時抽調治安、巡特警民警,邀請陝西政通爆破有限公司對過期爆炸物品進行集中銷毀。為確保銷毀工作的安全、有序進行,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薛振龍親自安排部署,及時與市局危爆大隊領導匯報請示並制定了銷毀方案。
在銷毀過程中,大家按照既定的方案和各自的分工,在清點數字、縷清條碼、登記臺帳、安全運輸、銷毀後檢查等環節都非常認真仔細,經過兩個多小時辛苦而緊張的工作,安全順利完成了銷毀任務,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為全縣治安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服務不缺位」 堅持民本觀念 推行警務前移
「服務不缺位」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特徵。甘泉縣公安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以「人民滿意」為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從需求出發,精準發力,組織民警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校園、進網絡,通過上門入戶聯繫群眾、發動治安信息員、日常治安管理、案件辦理、巡邏防控、信息採集、與有關部門聯繫溝通等渠道,搭建密切聯繫群眾的「連心橋」,使群眾訴求可以多渠道反映,全方位掌握社情民意;建設「指尖警務室」,全面組建轄區村組、社區、行業、單位「百警連萬家」警民微信群,推行姓名+電話號碼實名認證制度,把警務室建到群眾指尖上,實現「民警宣傳在群裡,百姓說事在群裡,警民溝通在群裡」,搭建警民良性互動的平臺、密切聯繫群眾的紐帶,暢通民意訴求的窗口,織密維護社會穩定的防線,構建起警民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進一步提升了社會治理能力。
線上交流,指尖走訪不掉線。民警通過群主引薦、個人自薦的方式對接進群,針對諮詢、建議、報警、求助等,迅捷回復、解釋答疑、及時反饋,保證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同時,緊密結合時下警務熱點和安全防範,推送發布原創防詐小視頻、防盜搶騙、防火災、防碰瓷、防毒拒毒、掃黑除惡等視頻短片,宣傳群眾身邊的警事,提醒安全防範,帶動警民微信群成員積極參與線上互動、反饋社情民意。
線下走訪,奔忙腳步不停歇。民警走進居民家庭,踏入田間地頭,從疫情防控、社會維穩、服務保障等方面入手,將線上鍵對鍵的互動交流,轉化為線下實打實的貼心溝通,面對面的解困紓難,點對點的雪中送炭,讓群眾感受到甘泉公安溫度。走訪中,民警同步開展基礎信息採集,入戶逐人走訪,為精準對標服務、精準打擊違法犯罪奠定了堅實基礎。
案例:甘泉縣公安局著力將基層警務室建設成為便民利民「服務部」、警民溝通「服務部」,全面開展服務群眾工作,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甘泉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太皇山社區警務室入駐第一天,小小警務室就發生了暖心的事情。
8月27日上午,一女子抱著一名哭泣的小男孩,急急忙忙走進太皇山社區警務室,她告訴民警,「自己路過太皇山廣場時,看到正在哭泣的小男孩,發現他找不到家人,我在附近找了很久,也沒等到孩子的家人,只能將小男孩送到了警務室,請你們幫忙尋找家人」。
社區警務室民警耐心的詢問小男孩家人的信息,但孩子始終哭泣不說話。民警安撫著孩子的情緒,挑了些孩子喜歡的零食吃轉移注意力,一邊馬上通過「百警連萬家」警民聯繫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方式幫助小男孩尋找家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民警的多方努力,「百警連萬家」微信群傳來好消息,找到小男孩的奶奶。原來,小男孩的奶奶帶著他到婦幼保健院做入學體檢,在奶奶排隊期間,小男孩自己出去玩耍,一轉眼的功夫,孩子不見了。找不到孩子的奶奶,正心急如焚,在太皇山社區警務室見到「失而復得」的孫子後喜極而泣,握住民警的手熱淚盈眶連聲道謝,再三對熱心負責的警務室民警表示感激。民警核實了身份後,將孩子交到了奶奶手中,並叮囑她以後一定要注意,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陝西法制網編輯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