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艱苦創業謀發展 新時代銳意進取鑄輝煌
——東鄉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 葛學忠
白雲深處建大廈
洋芋花開賽牡丹
韓則嶺風光
綠林灣佳景
高原山城展新姿,東鄉兒女盡歡顏。美麗的東鄉族自治縣迎來70周年華誕。
放眼美麗的東鄉縣,猶如一顆鑲嵌在黃河岸邊的明珠,縣境方圓,四面環水,到處美不勝收。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50年9月,時稱東鄉自治區的原東鄉族自治縣正式宣告成立,開啟了東鄉歷史發展的新紀元。1955年5月,原東鄉自治區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
70年來,東鄉縣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砥礪前行,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如今,全縣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
今日東鄉,萬象更新。全縣將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緊抓脫貧攻堅、「一帶一路」和東西協作大好機遇,緊盯國家及省市州各項政策機遇,一批批大項目入駐東鄉,一個個產業紮根城鄉。如今,縣域經濟實現了有史以來的大發展,城鄉之間的變化日新月異,全縣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歷史悠久的東鄉,述說著燦爛的人類文明。境內的東鄉族是我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其中東鄉族佔全縣總人口的87.93%。不僅如此,東鄉縣境內還有豐富的馬家窯、齊家、辛店、下王家等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遺存,尤其是下王家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東鄉縣乃至臨夏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使自治縣古文化史提前了1萬年。林家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出土的銅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銅鑄器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刀」。出土的猴頭骨化石,為國內唯一現存的「甘肅副長吻猴」頭骨化石,是研究我國第四紀初期地理、氣候和古動物的重要資料。那勒寺一帶埋藏或出土的古動物化石群種類多、存量大,世所罕見,十分珍貴。
「東鄉手抓」享譽大江南北,民族美食花樣繁多。黃河、洮河、大夏河環縣奔流,高峽平湖、民俗故居、杏園風光、丹霞地貌、化石遺址等各類旅遊資源遍布全縣,形成了以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尋蹤探秘等為主的旅遊產業。
今日鎖南壩
池灘萬畝雙壟溝播玉米
二
美麗的東鄉縣是絲綢古道南路「回藏風情線」上的重要通道,如今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70年來的東鄉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攜手與貧困鬥爭的壯麗史詩。隨著脫貧攻堅全面開展,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圍繞「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脫貧要求,面對困難精準施策,脫貧攻堅取得了重要成效,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10.91萬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1.2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8.69%下降到4.25%,全縣114個貧困村實現了脫貧摘帽,2020年預計1.28萬人將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
70年來,東鄉縣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堅持不懈地狠抓經濟建設,搶抓機遇,紮實苦幹,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繁榮進步的歷史性變化。與1990年相比,201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2.7億元,增長65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65萬元,增長140倍;農業總產值13.34億元,增長45倍;工業增加值1.15億元,增長2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億元,增長23倍。
70年來,東鄉縣立足資源稟賦,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以畜牧養殖、東鄉美食餐飲和勞務增收為主的三大傳統產業,培育挖掘以扶貧車間、光伏、設施農業、五小產業、旅遊、電商等為主的新興產業,通過完善產業扶貧獎補政策、引進龍頭企業帶動、建立合作社帶貧機制、金融貸款撬動等一系列扶持措施,群眾增收渠道更加寬廣,產業扶貧帶貧效益更加凸顯。與2000年相比,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65元,增長5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6元,增長7倍。
達板經濟園區
東鄉丹霞奇觀 本文圖片均為馬忠華 攝
三
70年來,一大批交通、水利、生態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在東鄉建成,折達、折紅、鎖折、安臨等二級公路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全縣公路通暢率達到100%,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標。
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全縣動力電、廣播電視、通訊網絡實現了全覆蓋,實施了中西部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南陽渠提質增效連接等農村飲水工程,全方位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莊整潔行動,城鄉環境面貌顯著改善。同時,立足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東鄉縣高起點謀劃實施了沿河沿川沿路沿庫「四大經濟帶」建設,特別是沿洮河經濟帶建設已初具規模,創造了「達板模式、達板標準、達板速度」。
70年來,東鄉縣採取超常規舉措,狠抓教育、醫療為重點的公共事業建設力度,如今全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群眾看病更有保障,文化、體育、養老等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化生活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指數大步提升。
70年來,東鄉縣始終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示範創建活動,使黨的民族政策和新時代黨的治國理政思想根植於人民心中。
如今的東鄉大地,到處湧現出創新創業的熱潮,全縣各族人民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攜起手來並肩同行,譜寫「奮進七十年,感恩奔小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