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喜劇演員口中的段子嗎——除了每天喝啤酒、吃青口和薯條,他們就只能調侃一下自己國家的時裝潮流?
或者是對巴黎時裝的模仿——專為上流社會的比利時皇親國戚和布魯塞爾人而設計?
還是個性活力的親弗拉芒年青一代的叛逆吶喊——也想對八十年代的時裝發表自己的看法?
布魯塞爾Bozar藝術中心,比利時設計師的人形模特大軍
我這樣定義比利時時裝設計師:喜歡改造服飾,衣服接縫不經拷邊、剪裁過大,擁有理性的態度,以樸素卻衝擊視覺的設計對抗著八十年代的奢華風潮。不過我很難相信,這些設計師們竟在約30年前就已嶄露頭角。
1986年,創意十足的「安特衛普六君子」獲得了巨大成功,時至今日,比利時人似乎仍覺得他們很神秘。所以,在布魯塞爾的Bozar藝術中心舉行的最新時裝展才會有這樣一個名字——「比利時風尚:意想不到的時裝故事」(展期至9月13日)。
一個在法語與弗拉芒語所代表的文化群體之間尋求政治平衡的國家,竟湧現出一股追求改變的新銳勢力,這真的算是意外嗎?安特衛普的叛逆與同時期東京設計師們對日本傳統的挑戰,難道不是如出一轍?
這場布魯塞爾時裝秀——神秘動人,有時甚至驚豔四座;同時卻也令人費解、一反常規——這或許能讓業內人士們更多地了解到弗拉芒人面對瓦隆人時的尷尬境遇。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錯失的機遇——比利時風尚本可在此被定義為一個獨立風格或流派;從這些時裝作品的顏色和材質中,甚至可以看到以Pieter Bruegel為代表的早期弗拉芒藝術家們對其產生的影響。
Olivier Theyskens設計的服裝在布魯塞爾Bozar藝術中心展出
街邊巨大的玻璃櫥窗裡,展示著布魯塞爾的標誌性元素,從各式各樣的旗幟到為1958年世博會所建的原子球塔,不一而足。而我,從這些櫥窗前徑直走過,直奔Bozar藝術中心,去欣賞策展人Didier Vervaeren的絕妙想法:一群身著時裝的人形模特大軍蒙著似乎只在醫院裡才看得到的白色頭巾(這或許是想向Martin Margiela和他的員工們穿的實驗室服致以敬意吧)。
站在最前面的時裝「武士」穿的,是較為傳統的設計師們設計的端莊幹練系列的服飾,他們鮮為國際時裝界所知。而站在隊列正中間的,就是名望極高的「安特衛普六君子」——Dries Van Noten、AnnDemeulemeester和Walter Van Beirendonck設計的服飾, 這些名字讓世界第一次對比利時時裝設計產生了興趣。
隊列的後排還陳列了很多其他設計師的作品,比如Kris Van Assche、Gerald Watelet和他優雅的定製服裝,還有HaiderAckermann,從一定意義上說他也算是位比利時設計師,因為他曾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就讀了三年。
「隱形」設計師Margiela堪稱時裝界的重建與解構主義之父。他是這次展覽的主角。在一面銀色緞帶幕牆後,有一塊區域專門陳列他的改造服飾,三隻袖管的夾克外套、分趾鞋均位於其中。Margiela大概是歷史上第一位反對時裝浪費、踐行環保的激進設計師,與當今快銷時尚的主流形成鮮明對比。展覽中卻缺少能突出體現Margiela這項身份作用的錄像或電子圖片。
Martin Margiela的解構與再生服飾
然而,展覽上還有一塊更大的區域,獻給了時下潮流設計師——一群致力於「更綠色,更環保」理念的時裝設計師。
如此看來,這次展覽並沒有體現出比利時設計師們的新突破,倒更像一場對於過去事物的沉痛追思。
流言傳說,Margiela於2009年將自己的同名品牌賣給了義大利品牌Diesel創始人Renzo Rosso的控股公司Only theBrave,隨後悄悄離開。但我並沒有在任何地方看到這樣的確切消息。所謂John Galliano已經接替Margiela成為Maison Margiel的設計師也不屬實。展覽更沒有提到Margiela在Hermès的工作歲月(1997-2003)。
比利時設計師的影響力之大,從其設計師逐漸融入巴黎時裝潮牌這一點中可見一斑。Raf Simons一邊經營著自己的比利時男裝品牌,同時身兼Dior的新任創意總監。為了呼應《迪奧與我》這部時裝紀錄片,他的高級定製服裝在Bozar藝術中心應該也是值得一秀的。可展出的,卻是搭配藝術家Sterling Ruby紅白藍三色旗的Raf Simons男裝,真是非比尋常。
一件Raf Simons男裝與SterlingRuby的藝術作品
同樣,Kris Van Assche自2007年起就一直擔任DiorHomme的創意總監,經典法國時裝老牌的設計全部交到比利時人的手中。這絕對值得慶賀!只是Van Assche近日決定關閉自有同名品牌,看來獲得國際性的成功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這個話題其實很值得討論一番。
另一位在國際時裝界擁有一席之地的設計師無疑當屬Dries Van Noten。他的服裝設計連同裝飾藝術作品展已從巴黎的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搬到了安特衛普。此次Bozar藝術中心展覽裡,Van Noten確有幾件成衣展出,還有一個小屏幕展示他在舞蹈裝束方面的合作設計作品。但那能為他吸引來重量級博物館收藏品的國際聲譽卻沒讓他在這次展覽中變得「值得一提」。
本次展覽聚焦了不少時尚圈人士。尤其突出的有Ann Demeulemeester和她典雅的深色時裝;而OlivierTheyskens憑藉他那極具詩意的想像先後贏得了巴黎高級定製和美國快銷時尚的舞臺。然而,策展人也未對這位設計師艱辛漫長的成功之路作絲毫評論。
好的方面自然也是有的。出生於比利時並在那裡度過童年的設計師Diane von Furstenberg雖是在美國創立了自己的時裝品牌,但她多姿多彩的裹身裙與展覽開幕式上充滿活力的形象,讓她為時尚界作出的貢獻當場立現生機。
展覽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小房間——設計師們的個性、風格、特點都在那些小房間裡以視覺形式呈現。A.F. Vandevorst的空間設計得十分奪目,小房間裡擺了一張床,床上有設計師們親筆籤的紅十字;Jean-Paul Lespagnard通過圍巾和新潮獨特的玻璃瓶呈現自己的造型;Raf Simons展示了一幅個人肖像;Dries Van Noten則用自己時裝秀的圖片,嵌上底片,裝飾了一面牆。
用透明膠帶製作的細高跟女鞋,MaisonMartin Margiela 2006春/夏系列
教育是比利時時裝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布魯塞爾的La Cambre建築與視覺藝術學院和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就是培育時裝大師的溫床。此次展覽很大一部分區域展出的都是在讀學生們的設計與繪畫作品。
人形模特大軍中還有一條隊列屬於包括Anthony Vaccarello和Vetements團隊在內的新晉設計師們,他們中大多數都在Maison Margiela歷練過。
我建議對比利時時裝感興趣的人最好沿著設計狂人們鋪下的道路走走,去Dansaert區Antoine街上看看,逛逛剛畢業的設計師們開的各式各樣的小服裝店。
Dansaert區最酷的地方就是Flandre街114號的Maison MargielaBrussels時裝店,在那裡,Margiela執掌品牌時的經典作品與當代設計完美融合。Marché街4號,一位名叫Linder的藝術家與隔壁DépendanceGallery畫廊合作呈現了一場美妙絕倫的展覽。她借用Maison Margiela Brussels私家收藏的經典單品,製作出各種多媒體裝置——而這充滿藝術與智慧的作品,才是我期待在Bozar展覽上看到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