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震撼》理解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內涵

2021-01-09 觀察者網

從《中國震撼》理解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內涵——訪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

 
《中國震撼》是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在走訪百國見聞的基礎上,以其獨特的觀察和理性分析,對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作出精闢理論總結的創新之作。張維為上世紀80年代曾經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該書甫一面世便引起社會與學界高度關注。本刊記者近日對張維為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者:《中國震撼》一書是從全球視野中比較「中國經驗」,將「中國模式」解構為「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等八個基本特點及八大理念,為什麼要通過全球視野審視中國的發展道路?

張維為:有比較,才有鑑別。如果我們有一種全球的視野,就比較容易看清楚中國自己發展的道路。雖然我們今天還存在許多問題,但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把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比下去了,因為過去20年裡,世界上70%的貧困是在中國消除的。換言之,在消除貧困方面,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績加在一起還要大。我們也把整個東歐的轉型經濟國家比下去了,因為過去30年中,我們的經濟規模增加了16到18倍,而東歐國家的經濟總量加起來才增加了1倍。當然也不否認他們的起點比我們高。發達國家也感到了中國震撼,特別是強烈感受到來自中國發達板塊的挑戰。中國今天的發達版塊人口約3億,與美國人口相當,其總體繁榮程度已不亞於南歐發達國家,而像上海這樣的中國一線城市在許多方面都超越了紐約,無論是機場、地鐵、高鐵、商業設施和城市建築這樣的「硬體」,還是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城市治安這樣的「軟體」,上海均好於紐約。這個成績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坦率地說,不是我們的模式好到天上去了,我們的模式有自己的問題,有自己的代價,但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國家的表現實在太差。中國模式的成績單除以2,除以4,都比他們的成績單亮麗,所以我們可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記者:您的這部著作及其闡發的觀點,多是在同外國人討論怎麼認識中國的過程中形成的,那麼在您看來,中國道路的特殊性表現在哪裡?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特殊性?

張維為:以我之見,中國道路有很多獨特的地方,這種差異首先體現在我們模式的哲學觀。我們是「實踐理性」,我們講的「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摸著石頭過河」都是這個意思。西方主導的變革總是從「修憲」開始,然後是修改法律、修改有關規定、最後才落實到行動。中國的做法正好相反,中國總是從「試驗」開始,改革措施先在小範圍內試點,成功了再推廣,然後再制定相關的規定、法律直至修憲。我們使用的更多是「歸納法」,而非「演繹法」,即從試驗和實踐中總結經驗產生理論。這種實踐理性的傳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名實論」。「名實論」的一個原則就是「名有待於實」,或曰「名副其實」,其中「名」指的不只是名稱,而是指一切關於事物的價值判斷都有賴於「做」。中國道路其他獨特的地方,如強勢政府,民生為大等,都有其中華文明的根,因為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文明的基因太強了,你不想要中國特色,都會有中國特色,關鍵是我們不要用中國特色來阻礙學習別人的長處,而是用中國特色來吸納別人的長處。

記者:「文明型國家」概念的提出在您這本著作中頗具創見意義,突出強調了中國首先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文化內涵。為什麼要提出文明型國家的概念?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我們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哪些方面創新?

張維為:這首先是一個事實描述。中國是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唯一國家。中國文明型國家具有「四超」特徵,即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澱。不從文明的角度來解釋中國,很多問題就說不清楚。

另外我也想提供一個比較中性的,比較全面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中國發生的一切,讓更多公眾,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公眾更好地理解中國今天發生的一切。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似乎可以把西方文明的絕大多數內容全部吸收過來豐富自己,但絕不放棄自己,就像印度佛教變成了中國佛教,馬克思主義也中國化了一樣。如何在繼承中創新?在哪些領域內創新?我們不一定要做什麼硬性規定,而是注意讓整個國家始終保持一種對外開放的態勢。中華文明今天全面復興,從歷史發展大勢來看,是在中國與世界開放競爭的基礎上出現的。中華文明只要對外開放,就會推陳出新,真正的大國崛起一定是一種自己文化的復興,這個時代正在到來。

記者:不可否認的是,在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一片叫好的同時,國外、國內不少學者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存在與否還心存疑慮。討論中國的發展道路,如何才能消除質疑、歧見,達成共識?

張維為:我個人認為達成共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國際比較,橫向的比較,我前面把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與東歐比較,與發達國家比較。還可以進行縱向的比較,比較一下歷史上發達國家的崛起過程。中國這樣的國家崛起的規模、速度,人類歷史上沒有過,走到這一步很不容易。在歐洲,這樣的崛起時代已經打了至少大大小小100場戰爭了,很多是在海外打的。中國沒有任何一場戰爭。英國崛起的時候,囚犯可以送到澳洲去,失業者可以送到非洲去,持不同政見者可以送到美國去,貧富差距比中國今天大幾十倍也沒有關係,因為奴隸制都是合法的,而當時英國本土才1000多萬人,少於中國任何一個一線城市,英國就是這樣崛起的。

對於中國今天面臨的所有問題,我們也可以從國家比較中獲得啟示。中國面對的所有問題,貧富差距、腐敗、環境等等,歷史上所有崛起的國家都遇到過。我們今天處理得不比他們當時差,今天在這方面出現的情況也並不比他們當時更嚴重。對很多事情,我的基本態度是:先肯定、再改進,自信地看到自己的成績,在此基礎上逐步解決問題,而不是像一些人一樣,一下子就全部否定,那樣做是不公道的,也是不明智的。

記者:您曾經說,中國模式的背後是中國自己文化的底蘊,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覺醒,一種新的自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地方。當前中國應該有怎樣的文化自覺?如何確立一個大國的文化自信?

張維為:西方主流話語連續20年一直唱衰中國,但結果是中國繼續蓬勃發展,而西方自己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經濟乃至政治危機,中國崩潰論就這樣崩潰了。

但在國內仍然有一些缺乏文化自信的人,他們還是以西方話語唯馬首是瞻,繼續唱衰中國的發展道路,渲染如不採用西方模式中國也將走向崩潰。以我之見,這種國內的中國崩潰論也將崩潰,而且時間不要20年。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國內外的中國崩潰論者都不懂得這一點,所以他們對中國事情的判斷總是不靠譜。

中國崛起至今日,我們應該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自信,因為「文明型國家」具有超強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會跟著別人亦步亦趨,不會照搬其他任何模式,它只會沿著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這種「文明型國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並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它的政治和經濟模式,過去在很多方面與別人都不一樣,現在也與眾不同,今後也還是自成體系的。

今天中國的文化自覺,是在整個國家高度開放基礎上形成的,是在與全世界全面互動的環境下形成的,是在高度國際競爭基礎上形成的,所以這種文化自覺尤其內在的邏輯,是一種清醒的文化自覺,它不是復古,而是復興。也就是說,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我們感到了自己「文明型國家」給我們帶來的優勢,無論是歷史形成的人口規模,還是整體思維的能力以及當今我們雖然比較中性但也不失強勢的政府。

確立大國文化自信的關鍵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認可,因為「文明型國家」的最大特點是它不需要別人認可也可以獨立存在和發展。它是不斷產生新標準的地方,並會影響人類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我喜愛的好書 |《中國震撼》
    讓我們品著一路書香感悟新中國70年的滄桑巨變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好書是中國震撼 作者:張維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震撼》是「中國模式」論的最堅實有力的理論著作,其歸納的「中國模式」的八大特點和八大理念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符號之:武術
    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總稱,是所有亞洲武術的始祖,他獨特的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豐富的哲學內涵使其獨具魅力。今天,武術已經成為國際化的一項體育運動。中國武術的中心思想: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
  • 中國茶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這讓茶在平時生活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等到唐代的時候,隨著飲茶文化的逐漸興起,茶葉終於成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飲茶變得流行的同時,茶也被中國文人們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便是茶道的雛形。而後來茶和中國傳統思想流派產生了有機融合,讓茶葉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直到如今還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 花藝奇思妙想|花藝背後的文化內涵
    最近那夏在讀一本書《花道的藝術》,感觸頗深,也突然對花和植物背後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賦予了花和植物不同的文化內涵。它們與宗教(百合)、軍銜等級(橡樹葉)、政治成就(月桂)、迷信(四葉草)、詩歌(玫瑰)等或有關聯。
  • 我所理解的中國:本自具足的大國崛起
    序文:四月份的時候,我寫了《我所理解的中國》一文,該文中談到:第一,中國的長期主義,超長時間有定力的去做一些事情,如超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現在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第五,中國現在建設了一個更有秩序更加安全的系統,提供了更好的民眾幸福度。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我補充了一些新的思考,結合上篇文章,寫就這篇《我所理解的中國:本自具足的大國崛起》。
  • 浪酷LongCool品牌的文化內涵賞析 打造屬於中國,面向世界的文化品牌
    浪酷簡單概括公司文化為 「創新、生活、信仰、迷戀」,是對「文化」內涵的一種理解。創新簡單理解為站在已有思想或事物的基礎上認識、改進或創造新的觀念或事物,滿足和改善人們的生活。」的內涵理解。浪酷簡單概括公司文化為 「創新、生活、信仰、迷戀」,是一種對「文化」內涵的理解。浪酷以「文化」為理念的目的是實現浪酷境界World,這是浪酷為此奮鬥的理想。
  • 《功夫熊貓》:好萊塢喜劇動畫的背後,是對中國文化的完美詮釋
    然而,多年後再次觀影,我才真正的劇情中跳脫出來,看到了這部影片真正的價值與內涵。將從這部影片的背景依託、視覺呈現和主題表達三個方面,剖析這部影片向世界所展示的悠久且神秘的中國魅力。背景依託:簡潔明快的情節背後,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得不說,好萊塢每次拍出中國體裁的電影,定會飽受詬病。
  • 《功夫熊貓》:好萊塢喜劇動畫的背後,是對中國文化的完美詮釋
    背景依託:簡潔明快的情節背後,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得不說,好萊塢每次拍出中國體裁的電影,定會飽受詬病。很多人在看過《功夫熊貓》後,評論電影所表現的主題太過傳統,不過是起初弱勢的英雄歷經曲折最終戰勝了邪惡一方。這樣看來,這部影片的情節確實有些老套陳舊,沒有新意。
  • 龍文化是中國的代表,日本也有龍文化,兩者內涵有何異同?
    (一) 中國龍的內涵 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比較普遍的說法有多元歸一、包容開放,追求至善完美、大團結、向心力、凝聚力、自強不息等等。我們在文中只討論幾個最典型的內涵。 1.兼容是基礎,綜合是方法,創新是途徑,正是中國人這種綜合創新、兼容並包的精神,才有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龍的形象。綜合創新,兼容並包不僅是中國龍的內涵,也是中華民族民族文化的內涵。 3.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龍可走,可潛,可飛,興雲降雨,溝通天地,天生偉力。它具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徵瑞、兆禍、示烕的神性。
  • 文化評析:太極申遺、盲盒出海背後是立體的中國
    太極申遺、盲盒出海背後是立體的中國【文化評析】太極拳申遺成功;盲盒出口超過120個國家,出口額同比增長400%——兩則「風馬牛不相及」的新聞,其實有著共同指向,那就是傳統與現代並存的中國文化,以及一個豐富多元的「立體中國」。
  • 甘晨力: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
    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寄語年輕一輩,在現今中西節日文化合璧的潮流下,忙著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遺忘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中華文明延綿數千載,傳統節日文化就是遺留下來的歷史寶藏,經久不衰,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迪斯尼與人民朋克:中國文化輸出的命運路口
    ACG的本質是什麼— —伴隨著日本在二十世紀末的經濟崛起,日本的文化公司用他們更現代化更通俗的理解和技術,重新演繹了舊世界的文化故事,並風靡了全球。所以,迪斯尼,好萊塢,ACG,TVB,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十八竿子打不著,但站在歷史的視角來看,他們的本質是類似的,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香港是我國地區)在經濟崛起後,當地文化公司靠著更先進的技術,更大的消費市場,更強的資本支撐,然後按照自己對舊世界故事的理解,用自己的價值觀對過去的故事進行再演繹,最終形成文化輸出。
  • 花木蘭、迪斯尼與人民朋克:中國文化輸出的命運路口
    所以,迪斯尼,好萊塢,ACG,TVB,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十八竿子打不著,但站在歷史的視角來看,他們的本質是類似的,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香港是我國地區)在經濟崛起後,當地文化公司靠著更先進的技術,更大的消費市場,更強的資本支撐,然後按照自己對舊世界故事的理解,用自己的價值觀對過去的故事進行再演繹,最終形成文化輸出。
  • 內涵玄深的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歷經千古,一直受億萬棋迷喜愛。古今棋壇風雲,棋譜萬象,象棋之所有為象,象之玄,法於天也!不同於西洋棋的開放,中國象棋是內涵的,她是濃縮《易經》之精華,中華之文風!觀今棋界,多人認為中國象棋不如圍棋和西洋棋,其實,三棋鼎立,中國象棋是最為玄奧的棋戲。說圍棋複雜多變,不在於其棋本質,乃因其盤大子多,而中國象棋三十二子,在於精也,高深兵法之極!西洋棋,全盤攻子,無蹩腳之馬,九宮之居……其承揚西方文化,與中國象棋之比,卻少了棋境裡的玄機。說西洋棋比中國象棋藝術,說西洋棋比中國象棋趣味,這都是片面之詞!
  • 中國電影特效崛起?
    一說到科幻電影,很多影迷腦中會浮現的是《星球大戰》、《變形金剛》、《阿凡達》等經典好萊塢大片,這些影片基於影視特效技術實現奇幻的畫面,場面恢宏、效果震撼。影視特效技術以高端科技為依託,顛覆了慣常視覺體驗,開闢了科幻電影的神奇世界。如今,中國電影正依託本土的特效團隊,在科幻電影領域嶄露頭角。
  • 中國已經崛起,為何西方國家仍舊排斥中國?
    如果比拼歷史,那麼擁有五千年文明,建立過無數強大帝國,創造過燦爛輝煌文化且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中國,定會讓世界各國望洋興嘆,欲追不能!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一目了然的;也同樣不是靠吃老本,拼祖宗就能讓自己的小日子活得有滋有味,贏得別人的認同的。自從中國在近代以來逐漸落後於世界,長期佔據世界一極的中華帝國就逐漸走向崩潰。
  • 中國文化輸出到世界,需潤物無聲!
    而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感覺出名的也只有功夫、熊貓和功夫熊貓。咱們的花木蘭還是別人拍的。說起三國,有名的是日本的遊戲真三國無雙和三國志。這是不是說明咱們的文化不是沒有市場,只是缺乏渠道?現在大家也都喜歡看美劇,日漫。為什麼會這樣呢?怎麼樣才能讓咱們的文化在全球發揚光大?怎樣才能讓中國文化輸出到全世界?美國輸出的是什麼?遊戲、美劇、好萊塢。日本輸出的是什麼?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作者楊文彬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生命哲學一直佔有主流地位。中國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關注生命哲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這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 更新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具體來說,追文族對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閱讀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從本土經驗出發,主動地參與、對話與闡釋,從而使接受打上自己的文化烙印、審美特性等。海外讀者在閱讀中國網絡作家「天蠶土豆」的作品《鬥破蒼穹》時,由於缺乏中華文化的常識,很難理解「鬥氣」的概念。
  • 如何理解《天道》中的「文化屬性」?
    (待後期有意詳述)有人說,這部電視劇,只看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劇中所表達的深層內涵的。尤其是文化內涵。是的,這部電視劇的故事情節、人物表現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對話,的確引申出了很多道理,還是挺深奧的道理,給讀者和觀眾帶來了心靈上的衝擊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