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我是大橘,今天又來找大家聊天啦,說到國慶期間最受期待的動漫電影,那還得是《姜子牙》。
其實《姜子牙》早在今年年初就拍好了,準備在大年初一上映,可後來遇到了特殊情況,被迫推遲了上映時間,直到2020年10月1日才在電影院出現,第一天的票房就在2億以上,比《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一天的票房還要高。
不少網友覺得《姜子牙》票房高是蹭了《哪吒》的熱度,畢竟《哪吒》片尾中的彩蛋就出現了《姜子牙》的序幕,不少觀眾覺得這兩部動漫電影是一個世界觀,也就是所謂的「封神宇宙」。
目前《姜子牙》的導演也對此事進行了回復,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沒有蹭熱度,自己的團隊總共製作了4年的時間。
雖然在製作期間經常和《哪吒》團隊進行交流,畢竟兩部動漫都是彩條屋投資的,神話背景也相同,但是從項目開始這兩部動漫電影就是各自獨立的。
之前有些人覺得電影中的「宇宙系列」就應該是貫穿劇情的東西,各個宇宙中的角色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人生和故事,但是他們彼此是有關聯的,可以通過時間、空間、過去、未來等因果關係聯繫到一起,這一點做得比較好的是漫威。
可是《哪吒》和《姜子牙》並不一樣,要是大家拿以往的觀念來看待這兩部國漫影片,那大家或許就會失望了。
其實導演把《哪吒》和《姜子牙》各自獨立的原因就是為了規避風險,就把漫威來舉例,他拍的每部影片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聯繫,如果他拍的很多影片都沒人看,那他突然拍一個《復仇者聯盟》自然不會有觀眾買單。
可如果漫威的作品一旦取得成功,那他再拍聯動影片時則會輕鬆很多,票房肯定不會地道那裡去,即使影片質量差一點觀眾也不會特別在意,而《姜子牙》導演將影片獨立就是為了規避上一部影片萬一失敗的風險,畢竟失敗後有可能影響到這部電影的票房。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火之後,不少人都覺得《姜子牙》的口碑肯定會出奇的好,畢竟上一部動漫電影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這部影片的口碑現在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局面。
有些觀眾對《姜子牙》並不看好,他們覺得這部動漫影片劇本設置不合理,沒有什麼吸引力,讓人很難有看下去的欲望,可另一些觀眾卻覺得《姜子牙》立意很深,特效也製作的不錯,是一部很棒的國漫影片,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大橘個人覺得《姜子牙》出現口碑兩極分化的原因就是沒有找準定位,也就是說沒有明確自己的主要受眾是成年人還是孩子。
《哪吒》口碑好的原因就是影片中有太乙真人這種搞笑角色,內容還是一個勵志故事,整體的氛圍比較輕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很適合觀看。
而《姜子牙》這部影片相對來說就比較沉重了,影片整體是暗黑系列風格,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
雖然裡面有四不像和蘇妲己出來活潑氣氛,但是她倆的存在感並沒有《哪吒》中的太乙真人高,因此不少孩子都不喜歡這種悲涼、嚴肅的感覺,讓很多希望看到搞笑片段的觀眾感到失望。
其實沒找準定位也不能怪《姜子牙》,畢竟我國動漫電影市場發展了這麼多年也沒能明確自己的定位,有些人覺得動畫不應該過於低齡化,裡面應該有一些引人思考的東西,《小豬佩奇》這種低齡動畫只適合特別小的孩子觀看,孩子們很難從裡面學到東西,這一點應該向日漫學習。
現在大部分日漫都有較好的口碑,比如《火影忍者》《海賊王》等等,裡面有理想、友情、熱血等等,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適合觀看,明顯不是《小豬佩奇》這種低齡動漫可以相比的。
可是我們從這幾年來口碑和票房都很好的動漫電影來看,受歡迎的還是那些偏向於孩子的動漫,比如《熊出沒》,《大魚海棠》等動漫反而沒有達到預期,這也讓動漫成人化變得難以發展。
而且《姜子牙》講述的是堅守理想的故事,姜子牙在取得成功後依舊不忘初心,說出了「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以及「願天下再無不公,這一次拼盡全力,勇敢而戰,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英雄」這樣的臺詞。
雖然姜子牙並沒有明確的告訴大家蒼生和個人孰輕孰重,以及應不應該堅守當初的力量,但是他卻做出了實際行動,並引發了大家的思考,若一人都救不了,如何拯救天下蒼生?這樣的主題容易引發成年人的共鳴,可是孩子卻有點不太理解。
而哪吒的核心價值觀主要還是要突破世俗的偏見,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其中穿插了不少親情和友情,這樣的故事更容易引起成年人和孩子的共鳴,因此這也就造成了《哪吒》口碑很好,而《姜子牙》口碑兩極分化的場面,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