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屬於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 「臺北法案」與臺灣無關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所謂「臺灣盟邦國際保障及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其內容主要在於穩定臺灣與所謂「友邦國」的「外交」關係,協助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臺灣屬於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臺北法案」只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重複使用的「臺灣牌」而已。

「一個中國」是國際社會共識

早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就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包承柯認為,幾十年來,國際社會已經認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只有一個主權國家,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點已經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截止到2019年,世界上已有18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在各個國際組織中也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國家嚴格執行聯合國大會的第2758號決議,與臺灣「斷交」;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按照決議內容,將臺灣擋在門外。包承柯認為,這是世界進步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打「臺灣牌」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慣用伎倆

1972年,自尼克森總統訪華以來,中美先後籤訂了《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三個聯合公報。公報明確,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它與中國的關係,並重申,它無意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幹涉中國的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政策。包承柯說,這是中美兩國就我國臺灣問題的重要歷史文件。「中美兩國之間,在臺灣問題上有非常明確的定義: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沒有主權,中國享有對臺灣的主權管轄。所以,臺灣問題就是中國的內政。」

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一直在臺灣問題上打擦邊球。「川普上臺以來,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涉臺法案,無非是要實現對臺軍售。」包承柯認為,這是美國政治家們為了獲得自身利益的同時,竭盡所能為遏制中國製造對抗信息。「美國一次又一次通過所謂的『涉臺法案』,就是想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給中國製造麻煩,在國際社會上抹黑中國。這樣的把戲美國不會停止,以後肯定也會有。這些信息會對中美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截至目前,中美關係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因為美國也要遵循三個中美聯合公報,遵循基本的政治邏輯。」

近年來,美國將中國視作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增大對華防範與遏制力度。美國推出的「臺北法案」並非新鮮事。早在1971年,美國就曾在聯合國大會提議為臺灣地區保留其聯合國普通會員國的席位。但這一提議並未獲得國際社會認可,最終以失敗告終。彼時,美國尚且不能獨斷專橫,更妄論今日。當下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國際社會也早已對2758號決議達成共識。包承柯認為,美國炮製的「臺北法案」根本無從保障臺灣所謂的「國際空間和地位」。

臺灣的未來只能寄希望於兩岸的和平統一

美國炮製「臺北法案」,明眼人一看便是畫餅充飢的把戲,但民進黨當局卻對此歡欣鼓舞。在包承柯看來,這是民進黨當局在走「臺獨」這條死胡同時的又一次嘗試。「民進黨想方設法在國際社會推進『臺獨』進程。但是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邦交國』日益減少,國際空間不斷壓縮。」

正如包承柯所言,民進黨當局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國際政治規律,連丟了幾個「邦交國」。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漁業會議等國際組織也按照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將其擋在門外。蔡英文為了拉選票「吹下的牛皮」早已破碎。

但是,倘若臺灣回歸正途,便可共享中國繁榮發展的成果。包承柯說,臺灣的「國際空間」只能通過大陸為其爭取。「臺灣問題是持續了七十年的中國內政,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並非是美國,而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只有真正實現和平統一,才能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臺灣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在其所著的《大崩潰》提到:中美實力差距日漸縮小,臺灣與大陸實力差距則日漸擴大,所謂「中美臺戰略三角」必然走向崩潰,這是它的宿命。「親美反中」為民進黨吸取了許多選票,但如果民進黨當局沉溺其中,便如飲鴆止渴,只能一步步走向大崩潰的危局。

來源:海峽之聲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海外網三評「臺北法案」:臺灣「國際空間」取決於兩岸,而非美國「關照」
    「臺北法案」和美國近幾年推出的眾多涉臺法案一樣,醉翁之意不在於幫助臺灣,而在於借臺灣問題向中國施壓,服務的是美國利益。「臺北法案」內文措辭模稜兩可,對美國政府也無強制約束力,基本等於一紙空文。美國以「立法」方式不斷給臺灣開出空頭支票,只為驅使民進黨當局甘當「抗中」馬前卒,順帶從臺灣騙取更多「保護費」。是否實施「臺北法案」,鬆緊閥掌握在美國政府手中。但美國政府想必也心知肚明,這一法案既違反道義,也毫無道理可言,強行實施必將自食惡果。
  • 學者:所謂「臺北法案」擋不住國際社會認同一中原則的大趨勢
    中新社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鄭巧)針對美國近日籤署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多位大陸知名涉臺學者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法案擋不住國際社會認同一中原則的大趨勢,民進黨當局企圖通過美國支持拓展「國際空間」,完全是緣木求魚。
  • 川普籤署所謂「臺北法案」,島內民眾點明:把臺灣當玩具耍
    海外網3月27日報導,在全球防疫工作的緊張時期,繼美國參議院3月11日通過所謂「臺北法案」,27日最新消息顯示川普也已經籤署了這項法案。對此,島內網友嗤之以鼻:「騙錢老招數,又要利用我們了!」
  • 美再次給蔡英文餵投「空炮彈」,「臺北法案」真是臺灣之福?
    美國當地時間3月4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以415票同意、0票反對,表決通過「臺北法案」。根據眾議院通過的版本,美國國會宣稱,美國政府應支持臺灣強化與印太地區及全世界各國的正式對外關係及非正式夥伴關係。對於顯著強化、增進或升級與臺灣關係的國家,應研議以適當及符合美國利益的方式,提升美國與該等國家的經濟、安全及外交交往。
  •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就美國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籤署成法發表聲明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27日就美國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籤署成法發表聲明,聲明如下:當地時間3月26日,美方不顧中方的多次嚴正交涉,將所謂「2019年臺北法案」籤署成法。
  • 美國有膽通過「臺北法案」,有膽解開槍套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說實話,在筆者看來,「臺北法案」是一個挺無聊的話題,不過是美國諸多無聊行為再添一筆而已,倘若川普拒絕籤署此法案,或中國大陸予以具體的反制措施,那才算條有份量的時事。415名眾議員,知道臺北在地球上正確位置的,恐怕居於少數。此法案徒具象徵意義,作用只有噁心中國,而且與「臺北」也沒啥關係。
  • WHO標註臺灣為「臺北及周圍地區」列中國省份,臺媒氣急敗壞
    【環球網報導】臺灣「中央社」6日發文聲稱世界衛生組織(WHO)「荒謬行徑再一樁」,如此氣急敗壞的原因則是,WHO發布的第16期疫情報告將臺灣標註為「Taipei and environs(臺北及周圍地區)」,列在中國省份區域及城市的表格裡,並同步在附註欄載明,中國確診病例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
  • 臺灣「最大城市」不是臺北是它,臺灣社會縮影,人均GDP超2萬美元
    想著這就是臺灣最大的城市,其實,大家都知道,中國臺灣省有臺北、新北、臺中、臺南、高雄、桃園等6個直轄市,那麼,在這6個直轄市中,你認為最大的是哪一個呢?回答是新北市,中國臺灣省管轄市,是臺灣省最大的城市,成立於2010年,前身為臺北縣,截至2015年,共轄29個區,總面積2052.5平方公裡,總人口396.6萬人,是臺灣全島第一大城市,新北市全境為臺北市境內,東北為基隆市、東南、依蘭縣、西南部、道遠市,經濟產業以金融、商業、服務業、工業、餐飲業和旅遊業為主,人均 GDP
  • 臺灣國際洪門中華總會主席發聲:民進黨當局應回歸「九二共識」
    來源:新福建11月28日中午,國際洪門南華山在臺北英雄館隆重舉行成立八十九周年慶祝大會,大會主席國際洪門中華總會主席劉沛勳,在致辭中呼籲民進黨「政府」能夠正視臺灣民意,回到「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為維護兩岸的和平發展,為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
  • 國會通過涉臺法案、議員慫恿「機構更名」,美國猛打「臺灣牌」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美國參眾兩院通過「臺灣保證法案」,一些反華議員還聯合民進黨當局操弄所謂的駐美代表處「正名」。不過,島內對這樣的「臨去秋波」有多大效果充滿疑慮,有臺媒直言,「正名案」若成真,對臺灣恐怕是驚嚇多於驚喜。據臺灣「中央社」22日報導,美國參眾議院表決通過高達2.3萬億美元的2021財政年度撥款法案,且納入「臺灣保證法案」。
  • 專訪:美籤署涉臺法案向「臺獨」分子發出錯誤信號——訪肯亞國際...
    新華社奈洛比3月30日電專訪:美籤署涉臺法案向「臺獨」分子發出錯誤信號——訪肯亞國際問題專家卡文斯·阿德希爾新華社記者白林美方籤署「2019年臺北法案」,「向臺灣兜售一種虛假的『獨立』感,向『臺獨』分裂分子發出嚴重錯誤的信號
  •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教授潘朝陽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前院長潘朝陽向筆者表示,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臺灣的生命內在於中國的長江巨河中而不可分割。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
  • 「臺北」變「臺灣」,一字之變盡顯民進黨「臺獨」野心!
    據臺灣相關媒體報導,臺當局涉外部門高官曾厚仁近日證實,臺方正推動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臺灣代表處」(TRO)。民進黨當局承認此事的同時,又說「進行中的案子是比較敏感」。曾厚仁資料圖蘇貞昌稱,在蔡英文領導下,可見這些年「美臺關係」大有進展,臺灣在美國受到各界、各黨派強力的支持,美國國會一再通過「友臺法案」,而且越來越可看到,臺灣不只在美國,在世界都受到非常大的重視。蘇貞昌說,所以美國國會兩黨議員提出對臺灣更重視、更友臺的種種提案,我方都樂見,也都感謝。
  • 美眾議員鼓吹立法,叫囂「臺灣代表處」應升格為大使館
    美國共和黨籍眾議員裴利昨天鼓譟稱,國會應考慮立法,將「美國在臺協會」(AIT)與臺灣「駐美國代表處」升格為大使館,臺「駐美代表」蕭美琴也應使用「大使」稱謂,「以展現美國對臺灣承諾堅定不移」。裴利(Scott Perry)在聽證會上稱,眾院「國會臺灣連線」共同主席夏波(Steve Chabot)去年12月提出「臺灣特使法案」(Taiwan Envoy Act),要求將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升格成大使位階,且任命須獲參議院同意,他本人已加入連署。
  • 以「臺灣」稱呼中國臺灣,加拿大高校公然挑釁一中原則!
    今年3月,臺灣當局還對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一份關於新冠病毒傳播的地圖表示了「抗議」,因為該地圖將臺灣納入中國的版圖。臺灣當局的抗議迫使後者作出讓步,將臺灣地圖單獨列出。無論是臺灣當局還是少數外國政客或組織,在稱呼上搞小動作,都無法改變「一中」的事實。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不得將臺灣列為獨立國家早已成為國際共識。
  • 中國臺灣臺北美食之旅
    美味的餃子這是我第一次來臺灣 - 國家32號。我是去看中國還是去看香港我不確定從颱風最近遭受猛烈襲擊的小島上可以期待什麼。然而,我已經研究了足夠的知識,至少我可以期待一些美味的食物。臺灣為什麼?故事始於摩洛哥2年前。
  • 美搞出「臺北法案」會怎樣?
    然而,即使在疫情之下,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企圖仍然暴露無遺。 譬如最近其眾議院通過、川普籤署的所謂「臺北法案」。3月25日,「麥坎貝爾」號飛彈驅逐艦於臺灣海峽航行。同時,長期追蹤美國軍機動向的推特帳號「飛機守望(Aircraft Spots)」表示,有一架美軍EP-3E電子偵察機在臺灣西南海域、南海附近飛行。0 3美軍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在臺海搞這些動作,無疑是在配合美國國會審議通過所謂的「臺北法案」。3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這一「法案」。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2018年臺灣社會文化概況
    在蔡英文當局主政下,2018年臺灣社會仍陷入藍綠政黨惡鬥,經濟停滯不前,民生困頓、社會改革爭議不斷,文教系統更趨「臺獨化」,多種矛盾疊加,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去藍綠、重民生」成為島內民意主流。雖然蔡當局否認「九二共識」、大肆推行「去中國化」,但兩岸民間交流仍克難前行,繼續平穩發展。
  • 索馬利蘭與臺灣強化「雙邊關係」?臺網友:「幽靈」認同「幽靈」
    所以,臺灣是一個「地區」,並不是「國家」。不過,民進黨當局一直不死心,想盡辦法讓臺灣成為「國家」。為了提高所謂的「國際地位」,民進黨當局不斷討好西方國家。除此之外,民進黨當局此前更是非常囂張的表示,已經和索馬利蘭互相建立了「代表處」。當然,這個「代表處」肯定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