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舉辦的第三個年頭,有沒有更多元的方式把AI技術用起來,為大家帶來更豐富、有趣的大會報導?這三年,從知曉、圍觀,到接近、感知,再到理解和應用,AI+新聞,似乎「唾手可得」了。於是,新民晚報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報導組「擴容」了!融媒體隊伍裡特邀「非人類」「超能」外援加盟,人機互動拉開虛擬與現實之門,嘗試了一組「跨次元」報導。
圖說:智慧機器人做客《三分天下》視頻訪談
智慧機器人、虛擬動漫當主播
最先「上崗」的組員是AI機器人「小新」,TA來自同樣參與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優必選科技,昨天一大清早就在演播室守著,擔任《三分天下》視頻訪談的主播和嘉賓,和記者一起趣說AI。機器人不會忘詞,不會「吃螺絲」,圓圓的大臉蛋還會做出萌萌的表情,機械手臂還會友好地打招呼。
看上去「對答入流」的「人機互動」小訪談其實做了一些預設。不過,如果為TA增加一些語料庫,再做一些專業訓練,「小新」主播獨立上陣是指日可待的。透露個秘密,這款機器人加盟報導組前便已「出道」,TA原名「克魯澤」,集成了機器視覺、語音交互、室內導航等人工智慧技術,在上海中心大廈的中國銀行是金融投資和顧問機器人,在嘉定區青少年科創集散擔任AI助教,疫情期間還在全球各地執行防控任務。TA的兄弟、大型仿人形Walker機器人,也是本次大會雲展覽「AI家園」的鎮館之寶之一,可以實現主動避障、自平衡、複雜地形行走、目標識別等功能。
新民晚報本次「跨次元」主播還不止一位呢。智慧機器人剛下場,虛擬主播又登臺播新聞。來自上海交通大學FreedomZone動漫協會的虛擬主播「璃亞」播報了昨天新民晚報頭版的大會開幕消息。這位在AI技術裡誕生的虛擬大學生,用可愛的二次元形象向大家展示:AI技術不是冷冰冰的虛擬數據處理,AI也可以讓生活變得很有趣。在璃亞的播報中,Live2d技術讓她能夠在虛擬世界裡動起來,動態捕捉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連接了虛擬與現實,她還能不斷進化帶來更多體驗。
「小新」和「璃亞」,誰的聲音和表情更討人喜歡,記得把你的答案發給我們哦。
圖說:虛擬主播「璃亞」播報昨天新民晚報頭版的大會開幕消息 上海交通大學FreedomZone動漫協會供圖
AI「聽」大會,能夠快速劃重點
當然,AI+新聞不僅僅等於有趣,人工智慧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在上海交通大學-思必馳智能語音技術聯合實驗室俞凱教授團隊的支持下,用人工智慧技術「聽」完整場開幕大會,基於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就能將嘉賓演講內容自動「聽寫」成文本。再用信息處理技術對數據進行詞頻分析和可視化呈現,一張「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論壇高頻詞」詞雲圖便快速生成了。
圖說:「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論壇高頻詞」 採訪對象供圖
毫無懸念,「人工智慧」是開幕嘉賓提到最多的詞,一共出現了237次。除此之外,排名前十位還有:數據、上海、技術、發展、人類、世界、智能、疫情和全球。「隨著技術發展,未來雲筆記類的採訪還有更廣泛、更智能的應用。比如實現基於理解式的分析,對採訪原始素材進行自動摘要、重點話題背景解讀等更多深加工。」俞凱同時是思必馳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作為學術和產業的跨界者也是第三年參加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更深刻感受到AI技術這三年在場景覆蓋上的橫向拓展,「AI的落地場景更多了,我們也在推進更多基礎技術的成果轉化。就拿新聞領域來說,隨著自適應技術的提升,語音識別正從配合式向非配合式過渡,這意味著AI能夠在一般採訪環境達到高精度轉寫,再結合設備定製和交互界面開發,能為新聞工作者提供更好用、智慧的工具。」
其實,AI在新聞生產和傳播領域已有很多應用,如計算新聞、虛擬主播、自動寫作、智慧分發,覆蓋信息採集、篩選、加工到可視化呈現、精準傳播等各個環節。看過新民晚報的這回「出圈」合作,大家有沒有體會到AI就在身邊?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