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 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在上海舉行。此次大會開幕式上,由4位人工智慧機器人合唱的主題曲《智聯家園》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這首《智聯家園》由微軟小冰(Microsoft Xiaoice)、小米小愛(Mi Ai)、百度小度(DuerOS)、Bilibili泠鳶(yousa)四位人工智慧共同演唱而成,它的作曲也是由人工智慧少女微軟小冰完成。
針對人工智慧在音樂領域的能力和發展,澎湃新聞記者與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主任於陽教授和陳世哲老師進行了對談。
於陽表示,音樂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也許再過5-10年以後,人工智慧可能會像當年的網際網路一樣,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全面開花。
陳世哲介紹,如果要創作高水平的音樂,如電影配樂或是一線的、能打榜的流行歌曲,人工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一些簡單的廣告,抖音、B站上的小視頻配樂,人工智慧的創作已經能夠符合人們的欣賞、應用需求。
「流量」歌曲或被人工智慧取代
人工智慧創作的最大特點就是快。
「AI創作音樂的效率比人類高太多。」陳世哲介紹,「一首三四分鐘的流行歌曲,從創作旋律到編曲完成的需要幾天時間,但對於人工智慧來說,可能只要一兩分鐘就夠了。」
談到現在有些「流量藝人」的歌曲創作本來也不需要太長時間,陳世哲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部分的創作很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
「特別是現在的大數據技術,通過用戶的一些行為反過來找到一些信息之後,可以更有效的指導音樂人工智慧寫出更符合大眾審美的歌曲。特別是流量明星的一些曲子,他們更多其實通過研究用戶得出來的這樣一種風格,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領域裡面人工智慧會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陳世哲介紹,雖然目前人工智慧音樂的細節,包括研究領域的細分還沒有下沉到這個程度,但技術上應該不是問題:「比如說接下來我們針對某一種類型的,比如說這種流量明星的韓範的這種曲子,針對它來做一些算法優化、數據標註,針對他來做一些評判規則的推進的話,那麼肯定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可以應用於未來的樂器製造
雖然現在還在探討階段,但人工智慧未來在樂器製造領域也可以發揮作用。
陳世哲介紹,樂器製造非常複雜。以前都是靠工人老師傅來聽音色,由於人耳存在主觀因素,可能會導致樂器出廠時出現問題,但現有的人工智慧技術,理論上可以做出較為複雜的音色識別。
「比如說我們拿幾十把、上百把的好琴先把模型訓練一下,那麼機器就會知道好的琴音應該是什麼樣,再來做評判。」
目前,微軟小冰的音樂創作能力已實現包括旋律、編曲及歌詞端到端一體化的產品落地。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張圖片激發時,微軟小冰將創作出一首獨一無二的音樂曲目,並根據其風格和節奏自動完成配器選擇、編曲及歌詞創作。小冰的創作在雲端進行,一首三分鐘左右的完整歌曲的創作時間均在兩分鐘之內。
「音樂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大勢所趨」
人工智慧的音樂創作能力也受到了專業認可。6月29日,微軟小冰獲得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的畢業證書。
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微軟小冰接受了來自音工系主任於陽教授和陳世哲老師的「指導」,基於微軟的人工智慧音樂創作模型,與音工系的同學們互相「學習」,相互「激發」,訓練數據不斷提升,音樂的表達技巧更加豐富,可創作的音樂類型也得以擴展。小冰的音樂作品還參與到上海音樂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地區開展的兒童音樂教學中,幫助孩子們完成人生中第一次歌曲的創作,展現出人工智慧在音樂創作領域的巨大潛力。
於陽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音樂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也許再過5-10年以後,人工智慧可能會像當年的網際網路一樣,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全面開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