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白銀日報記者 李豔 李倩
「會寧民歌的搜集和整理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的。從陸陸續續摘抄到系統性地整理,我花了十多年時間。2014年《會寧民歌》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古韻新聲祖厲情』會寧民歌專場錄製演出在甘肅省文理學院舉行,至此會寧民歌登上了舞臺。」談起會寧民歌,馬克選滔滔不絕。
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
今年60歲的馬克選,是會寧民歌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克選生在會寧,長在會寧,自幼耳濡目染,對會寧民歌充滿了喜愛之情,從小就是學校裡的文藝骨幹,經常參加各種文藝調演活動。1980年,其在臨洮師範學校音美班系統學習了音樂理論,畢業後,一直是專職音樂老師。
「會寧民歌歷史久遠,人們在集體勞動時,會在田間地頭即興歌唱。既有獨唱、對唱,還有集體合唱;既有歌,又有舞蹈,還有樂器伴奏。」馬克選說。
從小熱愛,加上後來的專業學習,2005年,馬克選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之路。2006年,他的處女作《會師山歌》問世;2010年《會師山歌》入選被譽為「音樂教育領域奧林匹克」的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並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演出,彰顯出紅色會寧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
據馬克選介紹,《會師山歌》以當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歷史背景為題材,生動表現了紅軍會寧會師和廣大群眾迎接紅軍的壯觀場面,以及會寧人民踴躍參軍的熱情,是一首極具地方色彩的民歌。它可以以獨唱、合唱、對唱等多種形式出現在舞臺上,極具彰顯力,被人們廣為傳唱。
此後的10餘年間,馬克選相繼創作了《龍灣謠》《小紅軍之歌》《大溝深處杏花村》等10餘首會寧民歌。馬克選說:「作為一名本土音樂人,把會寧民歌傳承下去,我責無旁貸。」經典的會寧民歌不勝枚舉,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的巨變,會寧民歌逐漸失去了生存的環境。從2008年開始,馬克選對會寧民歌開始了搶救性的搜集整理。自己開著車,深入會寧的各個鄉鎮村莊,在田野裡尋找會唱會寧民歌的老人,一字一句記,反反覆覆聽,把曾經只能口耳相傳的民歌,邊錄音邊抄記,譜出曲調,整理成冊。
「讓會寧民歌保留下來的同時還要讓它活起來。」馬克選說。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會寧民歌,馬克選在對會寧民歌進行創新改良的同時,還聘請專業歌手,用音響、燈光進行舞臺包裝,加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將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樂符詩章搬上現代舞臺,並在蘭州成功舉辦了專場演出。後續他還把會寧民歌「變身」為CD等音像作品,通過新手段進行了再次傳播。
針對會寧民歌下一步的傳承發展,馬克選希望通過交響合唱的形式,將會寧民歌更好地展示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