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2020-12-12 每日甘肅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白銀日報記者 李豔 李倩

「會寧民歌的搜集和整理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的。從陸陸續續摘抄到系統性地整理,我花了十多年時間。2014年《會寧民歌》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古韻新聲祖厲情』會寧民歌專場錄製演出在甘肅省文理學院舉行,至此會寧民歌登上了舞臺。」談起會寧民歌,馬克選滔滔不絕。

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

今年60歲的馬克選,是會寧民歌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克選生在會寧,長在會寧,自幼耳濡目染,對會寧民歌充滿了喜愛之情,從小就是學校裡的文藝骨幹,經常參加各種文藝調演活動。1980年,其在臨洮師範學校音美班系統學習了音樂理論,畢業後,一直是專職音樂老師。

「會寧民歌歷史久遠,人們在集體勞動時,會在田間地頭即興歌唱。既有獨唱、對唱,還有集體合唱;既有歌,又有舞蹈,還有樂器伴奏。」馬克選說。

從小熱愛,加上後來的專業學習,2005年,馬克選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之路。2006年,他的處女作《會師山歌》問世;2010年《會師山歌》入選被譽為「音樂教育領域奧林匹克」的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並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演出,彰顯出紅色會寧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

據馬克選介紹,《會師山歌》以當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歷史背景為題材,生動表現了紅軍會寧會師和廣大群眾迎接紅軍的壯觀場面,以及會寧人民踴躍參軍的熱情,是一首極具地方色彩的民歌。它可以以獨唱、合唱、對唱等多種形式出現在舞臺上,極具彰顯力,被人們廣為傳唱。

此後的10餘年間,馬克選相繼創作了《龍灣謠》《小紅軍之歌》《大溝深處杏花村》等10餘首會寧民歌。馬克選說:「作為一名本土音樂人,把會寧民歌傳承下去,我責無旁貸。」經典的會寧民歌不勝枚舉,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的巨變,會寧民歌逐漸失去了生存的環境。從2008年開始,馬克選對會寧民歌開始了搶救性的搜集整理。自己開著車,深入會寧的各個鄉鎮村莊,在田野裡尋找會唱會寧民歌的老人,一字一句記,反反覆覆聽,把曾經只能口耳相傳的民歌,邊錄音邊抄記,譜出曲調,整理成冊。

「讓會寧民歌保留下來的同時還要讓它活起來。」馬克選說。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會寧民歌,馬克選在對會寧民歌進行創新改良的同時,還聘請專業歌手,用音響、燈光進行舞臺包裝,加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將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樂符詩章搬上現代舞臺,並在蘭州成功舉辦了專場演出。後續他還把會寧民歌「變身」為CD等音像作品,通過新手段進行了再次傳播。

針對會寧民歌下一步的傳承發展,馬克選希望通過交響合唱的形式,將會寧民歌更好地展示給世人。

相關焦點

  • 利川這首民歌,唱火了湖北,唱醉了世界,唱到了太空……
    又是怎麼走出利川、走向世界的?1957年3月,汪營鎮農民歌手王國盛、張順堂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大會上演唱了《龍船調》,獲得一致好評。1962年5月,《龍船調》收入《湖北民歌集》,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製成唱片發行。
  • 左權民歌在中國音樂學院詠唱迴蕩
    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該社團通過指導教師的知識傳授和學術講解,特邀嘉賓現場示範演唱和輔導教唱,以及學生同導師、嘉賓共研討、同傳唱等形式,將分布在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原生民歌源源不斷地引入校園,努力打造「第二課堂」獨特教學模式。
  •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
    跟著廣西中公教師網一起來了解世界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從實踐中可以看出,即興的音樂活動在孩子音樂潛能開發訓練中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育佐爾丹·柯達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家、音樂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 《華語音樂排行榜民歌榜》2019年度冠軍歌曲匯總
    剛剛過完了元旦,迎來了2020年,《華語音樂排行榜》祝大家新年快樂!
  • 商南的民歌
    由此可見:一首歌就是一部史詩,一段曲就是一幅畫卷,一個音符就是一則動人的故事;經過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天才創造,又經過千百年時間的錘鍊與打磨,這些民歌每一首都是像寶石一樣的藝術珍品,是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民歌直接表達人民的心聲,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
  • 苗族民歌曲風高亢:唱山唱水 唱最美鄉愁
    「花不逢春不亂開喲,天上有雨哦又不落喲,嬌阿依,是好是歹你說一句哦,叫我回去心裡落……」碧綠的阿依河上,青翠深幽的山間,一艘竹筏船在清亮動聽的苗族民歌中靜靜前行。作為苗族民歌的發源地,彭水縣鞍子鎮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民歌和苗寨文化。鞍子苗歌2007年入選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又以「苗族民歌」之名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老的鞍子苗歌沒有成文的歌詞,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千年,曲風高亢嘹亮,在山水之間歌唱,也直接歌唱山水。
  • 耐人尋味,幾首耳熟能詳的外國經典民歌
    印尼民歌《星星索》是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也是「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文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這首歌曲以它獨有的風韻和魅力,風靡世界。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東京音樂學校的《箏曲集》開始有正式記載。現在已成為日本流傳最廣的民歌之一。
  • 專訪|野孩子:民歌時代的一曲輓歌
    記事兒開始,他就記得屋前屋後,都是「花兒」,這是流行於甘肅寧夏青海的一種民歌。上學經過田地裡有人唱,年輕男女在天擦黑時對歌要唱,節日慶典,茶餘飯後,漫山遍野都是「花兒」。村民從家裡去鄰村串親戚,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只能走。路過山谷,獨自行走的人都會唱上幾句,聽著自己的聲音在山谷間迴蕩,似乎半天的路程也沒有那麼難熬了。
  • 他在抖音對著土坎唱民歌,網友:我好像回到家鄉
    「這一山山望見了那一山山高,啊嘛噠咿兒喲嘚兒喲喲,那山上那個酸棗,嘚兒酸棗,長呀麼長得好,啊嘛噠咿兒喲,叫一聲那妹妹......」背靠黃土高原,身著陝北農民服飾、頭戴毛巾帽、手拿話筒的劉小飛在田地裡歡快地唱起陝北民歌《打酸棗》。這讓他成為了抖音裡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腳踩黃土長大的劉小飛今年已經44歲了,是個標準的陝北漢子。
  • 仝卓新編新唱老歌帶我們走進民歌節比賽
    這個周末是最忙的了,民歌比賽的日子越來越近,由於湘西這邊這個冬天非常寒冷,有同事重感冒,不能參加練歌,更重要的是不能參加比賽了。剛好進修回來的同事可以替補她,她天生就有唱民歌的天賦,在我們沒有認識仝卓之前,她十分喜歡玖月奇蹟組合唱的歌,非常喜歡和崇拜玖月奇蹟組合。現在因為玖月奇蹟解散了,她再也不談論任何歌手和其他的組合了。經我們介紹她聽了仝卓唱的歌,覺得他唱的歌實在是超級棒,忍不住學唱起來。
  • 2020世界智能大會:酷狗自研產品展示智能音樂生活
    6月23日,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在津開幕,首次採用「雲上開展」全新模式,為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搭建雲舞臺,用以展示行業的新思考、新成果、新實踐。其中,酷狗作為國內數位音樂行業的領軍企業,攜帶自主研發的音樂智能產品參會,展示智能生活的全新體驗。
  • 天生歌者許海霞《大中華》唱給世界聽
    後來進了報社,經常接觸到一些明星,屬於近水樓臺先得月。由於,我所在的媒體在業內還可以的緣故,眾多公司都會把新出版的歌手唱片快遞給我,讓我寫個評論發在音樂版,我對於唱片的審美是頗有要求的,從設計上就能看出這張唱片好不好聽,銷量能否破萬,專業聽碟20年(在洛陽開了10年唱片店),民歌的唱片多以華麗著稱,但可聽性不高,這是公開的秘密,大家都是當名片來用,鮮有佳作問世。
  • 民歌萬裡 開花「皇后」 記著名山西民歌演唱家劉改魚
    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劉改魚打心眼裡喜歡民歌。其實,除了鬧元宵,唱民歌是不被鼓勵的,因為民歌大都是情歌,大人非常反對孩子唱,可劉改魚就是喜歡。《土地還家》這首歌,是左權老幹部皇甫束玉1947年創作的秧歌劇《土地還家》的主題歌。
  • 海安市雅周鎮教管辦開展「村野笛聲潤童年」音樂教研活動
    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推進鄉鎮校園藝術教育持續發展,2020年12月10日下午兩點,雅周鎮教育管理辦公室在王垛小學開展「村野笛聲伴童年」音樂優課展示暨豎笛教學研討活動,全鎮小學專兼職音樂教師參與了此次活動。
  • 聽 岷江上遊的「聲音活化石」:地上的河水唱完唱草原唱牛羊
    與此同時,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劉雯等學者,從成都沿岷江驅車近6小時,前往茂縣曲谷鄉河西村、松潘縣小姓鄉、黑水縣等地,共赴當地民俗盛宴,研究學界公認的「聲音活化石」——岷江上遊的藏羌多聲部民歌。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雅安已故知名音樂人么曉霞,多次前往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當她第一次告訴自己丈夫王玉柱「藏族多聲部民歌」時,作為文藝工作者的王玉柱百思不得其解。  這種不解,也側面印證了當時國外學者的一些固有看法。上世紀40年代以前,世界音樂界曾認為中國的民間聲樂作品中沒有多聲部或「複音」現象存在。
  • 唱《悟空》的戴荃出新專輯,國風音樂不是生硬的拼盤
    從《悟空》到電影《大護法》的同名歌曲,從代表作《晚歌》到燃爆了B站的《青山白雲》,戴荃被公認為是國風音樂的代表。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戴荃從小是學西洋古典音樂出身,而他組的第一個樂隊是一支搖滾樂隊。從古典音樂到搖滾,再到充滿民間和戲曲元素的國風音樂,戴荃的跨度有些大。
  • 民歌30年(民歌嘉年華)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
    十五年前的臺灣民歌演唱會,我一口氣看完,真過癮!好懷念讀書時青春年華,民歌30年幫我記錄了成長的青澀!棒透啦!我能朗朗上口的民歌有: 風告訴我、看我聽我、捉泥鰍、鄉間的小路、牽掛、如果、蘭花草、走向你走向我、風中的早晨、月琴、天天天藍、忘了我是誰、橄欖樹、讓我們看雲去... 等,聽著原唱歌手的歌聲跟著哼, 也是很快樂的事呢!
  • 民歌襯詞映情趣 「介子格」啥意思
    文化擷英:民歌襯詞映情趣  作者: 賴廣昌  一首贛南客家民歌《十送紅軍》,隨著電視連續劇《長徵》的反覆播放,縈繞在人們的耳畔心頭,日久彌新。其幽婉的曲調、優美的旋律,熾烈而不噴發張揚的情感,讓人難以忘卻。
  • 中國—東協奧爾夫音樂教育論壇開幕
    11月29日,中國—東協奧爾夫音樂教育論壇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開幕。論壇為期3天。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國內有音樂教育專業的高校都把該體系列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必學內容,廣西教育廳、南寧市教育局多次請國內奧爾夫專家為骨幹音樂教師做師資培訓。此次論壇以「探根尋源」為主題,旨在將論壇辦成中國與東協10國的專家老師和廣大民眾互學互鑑、增進友誼、互利共贏的音樂教育的文化交流新平臺。
  • 「聆聽」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近日,《伬藝 評話》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國家重點圖書基金出版項目——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之一。第44屆世遺大會即將在福州舉辦,讓人們將目光聚焦於盛會的同時,也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我省各項文化遺產。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的陸續出版,將我省豐富的音樂遺產向讀者做了全景式的呈現。這套叢書背後有著怎樣的編輯故事?包含有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