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野孩子:民歌時代的一曲輓歌

2020-12-14 街聲

野孩子恐怕是中國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異類。但是說起中國獨立音樂,不提到野孩子就是不完整的。《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野孩子也第一次從地下的幾十年走到了所謂「大眾」面前。一個是時尚最前沿的流行綜藝,一個是從《詩經》時代款款地在戰亂離散文化變革中留存下來的民歌傳統,卻在信息化的大浪中即將傾覆。

野孩子也幾乎是中國唯一一支頗有影響力的「民歌」樂隊,凜然正色的人聲齊唱,不規則拍子的《黃河謠》,野孩子的歌成了一代又一代在外西北人的鄉愁,甚至所有聽過野孩子的歌的人,都會被歌聲營造出一種「虛有的鄉愁」。《黃河謠》響起,蒼茫的西北景象就像夜幕一樣落下來。

曾經的西北風、曾經流行的囚歌《鐵窗淚》和王洛賓、刀郎……這些一度風行華夏的音樂都是民歌產生出來的,可是在偌大的中國,民歌似乎已經在大家面前悄悄消失了。張佺說現在即使在民歌生長的農村,年輕人也都會聽起網絡歌曲,因為他們覺得民歌過時了,「土」了。

暮色低垂,暴曬一天後的蘭州變得溫柔而憂傷。天還擦著一點點亮光,三五成群光著膀子的老爺們,拎著幾瓶黃河啤酒到黃河邊上乘涼。走著走著,就那麼十分鐘內,月亮升起來,太陽落下去,一陣陣蒼涼雄壯的歌聲在岸邊此起彼伏,其中夾雜著酒瓶子拿起後放在土地上的鈍響,人們咀嚼的聲音和小聲談話的聲音。奔騰的水聲夾在歌聲裡,頭也不回向東流去。這幅景象在張佺口中講出來,縱然從沒去過蘭州,看著他的眼神,口音,無論身在何處,那種凝重和安穩都會像夜幕一樣潑下來:「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就對著黃河唱。」

遠行吧,遠行.....

像日夜奔流的黃河水一樣,張佺和小索沿著黃河幾字彎一路北上。有時走上一天路都看不見人,但卻能聽見牧羊人的歌聲在黃河邊上盤旋,深深的河谷,目所能及,全被各式各樣的歌聲覆蓋了。張佺1968年出生在蘭州,長在青海農村。記事兒開始,他就記得屋前屋後,都是「花兒」,這是流行於甘肅寧夏青海的一種民歌。上學經過田地裡有人唱,年輕男女在天擦黑時對歌要唱,節日慶典,茶餘飯後,漫山遍野都是「花兒」。

村民從家裡去鄰村串親戚,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只能走。路過山谷,獨自行走的人都會唱上幾句,聽著自己的聲音在山谷間迴蕩,似乎半天的路程也沒有那麼難熬了。放羊的人,終日找不到人說話,也有放羊人自己的一套民歌。對於當地人來說,「花兒」「酒麴兒」這類民歌就如同成都人打麻將、喝茶一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張佺後來回到蘭州,「當年的蘭州和西北的其他地方都差不多,除了車多一點,人多一點,氣候地貌生活方式,都差不多。那些工地幹活的人,也沒什麼別的娛樂,只能唱歌。」回憶起蘭州的景象,張佺說。現在的西北也經歷著很大變革,手機裡的網絡歌曲席捲著大家。可民歌還在。前兩年野孩子去青海,小公園裡經常有人一起唱「花兒」,還拿著手機查歌詞,一邊翻著手機一邊唱。只要這一輩人還在,這種音樂就不會消失。

1980年代末,吉他風颳到了西北,但凡個青年,多少會彈點吉他,就算不會,家裡也多半有一把。本來以民樂為主的走穴演出團體,也有很多變成了電聲樂隊。當時不到20歲的張佺聽了不少打口帶,「都是找封面看著比較狠的聽」張佺說。於是張佺也學起了吉他,在樂隊裡成了一名貝斯手。

「當時成都比蘭州的音樂環境要好很多,演出也多。我們想先去成都看看,下一站,下一站再去北京。」1990年,張佺去了成都,輾轉杭州、廣州等地,認識了小索。漂泊在他鄉,兩個人沿著黃河一路向北,徒步走過了黃土高原上的無數個村莊。

很多村莊雖然說是在黃河邊上,但是黃河並沒有給黃河邊上的人們帶來富裕和幸福。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眼見黃河水就在腳下,但是打水卻要走十裡八裡山路。當時的張佺和小索背著琴,穿著打扮也不像當地人。「只要一進村子,十分鐘以後就會有人過來找你。如果是鄰村的人,他們都認識,不會大驚小怪。那樣的村子裡很少來外人。」張佺回憶道。

和村幹部溝通溝通,說自己是音樂人,村裡多半就能給他們安排住所、吃飯的地方,有時會讓張佺和小索在村裡人家輪流吃飯,住在村會議室。村裡的人還會介紹一些當地愛唱歌的人給他們。當地不叫歌手,更不叫音樂人,叫「唱把式」。

沿著黃河行走,有時候會聽到放羊人遙遠的歌聲,路過延安東邊的延長縣附近時,黃河在腳下奔騰而過,天也下起雨,路只能經過一個人,如果對面有人,兩個人都要側著身才能過去。他們對這段路印象很深,因為心裡一直想著:千萬別掉下去。

在遠行的路上,他們正好趕上甘肅省康樂縣的蓮花山花兒會,張佺和小索看著當地的民間藝人,用即興的「野花兒」互相唱和,熙熙攘攘。聽了不少西方音樂的他們又聽見自己從小聽到大的音樂,也好像變得熟悉又陌生。

「那時候到底是為了什麼?兩個人翻山越嶺的,好像目的很明確,其實也不知道幹嘛呢,還是希望找到和自己價值觀相符的東西吧。」張佺說。

河酒吧

1996年3月,徒步旅行完成後,野孩子來到了北京。

當時演出原創音樂的地方不多,大多是在一些夜總會、歌舞廳臨時做樂隊的演出。1997年1月1日,野孩子在北京大西俱樂部進行了第一場演出,那場演出上張健吹口風琴,嶽浩昆是貝斯手,於偉民是鼓手。就這樣,野孩子開始在北京的演出生活,樂手來回更換、磨合。

張佺在採訪中也聊到了野孩子齊唱的形式:在其他音樂人的作品裡,是很少出現齊唱的編配。

「齊唱是最原始的唱法,雖然流行音樂裡比較少,但是宿舍唱歌,或者班裡唱歌,大家都是齊唱,沒有分聲部的。」張佺說。野孩子的歌曲裡通常是齊唱和合唱混合在一起。(齊唱是大家同唱一個聲部,而合唱指多個聲部一起演唱)《黃河謠》的錄音裡,前面都是以齊唱為主,在3分鐘左右的段落裡,分明分出了兩個聲部,「唱上一支黃河謠」也有兩個聲部。

小索是出了名的豪爽,朋友們的髒衣服,經常都是攢夠了就帶到小索家,小索妻子開始做飯,大家喝酒唱歌,睡一覺,衣服晾乾了捲走。一查暫住證,大家也是一窩蜂跑來小索家。當時野孩子的樂手張瑋瑋、郭龍都是小索家的常客,也是小索給他們發出了「入夥」的邀請。

2001年,三裡屯南街的一家酒吧轉讓,野孩子當時就盤算著給盤下來,自己能排練,晚上大家演出也能掙些錢。西北人喜歡抱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哥」。盤酒吧的錢不夠,張佺小索聯繫到他們在蘭州的「哥」,借錢。錢一到位,河酒吧開張營業。郭龍擔任河酒吧第一任吧檯。河酒吧不大,1.5m*2m的臺子,三個人站著都擠,臺下也就有個三、四桌。

野孩子起床就開始排練,排練完打掃衛生,下棋,酒吧開門,演出喝酒到凌晨三、四點。

那時候小河、萬曉利都在天通苑買了房,兩個人冬天騎摩託過來,在酒吧演完就喝,喝完摩託車往哪一扔,到誰家睡一覺,第二天再回去。在河酒吧演出是他們最喜歡的演出。IZ樂隊馬木爾、舌頭、周雲蓬、謝天笑、沙子樂隊、趙老大,大家都在河酒吧演出過。

樹村的搖滾青年、老外、記者、演員、什麼樣的人在河酒吧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李修賢、杜可峰、羅永浩這些名人也會來河酒吧,就像張佺說的:「河酒吧裡有一個場景總會重複,到了後半夜,喝酒的喝得都差不多了,臺上臺下都唱著,或者即興,房間裡的所有人好像都認識,都像兄弟姐妹一樣,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那時候大家演完出就開始即興,即興的精彩甚至讓大家懷疑平時排練的必要性。

2003年,非典來了,河酒吧倒閉,野孩子解散。2004年,小索因為胃癌去世。

這之後,張佺幾經輾轉去了雲南定居,彈起了冬不拉,一個人在各地演出。張瑋瑋和郭龍一起演出,發布了一張現場專輯《你等著我回來》。有幾次在音樂節上見面,他們商量要不要一起演出。2010年,北京麻雀瓦舍,張佺和張瑋瑋郭龍做了「四季如歌」演出。

2011年10月31日,野孩子重組,參加西湖國際音樂節。

野孩子的23年

2020第二季《樂隊的夏天》陣容公布,野孩子的陣容變為主唱/吉他張佺,手風琴郭龍、吉他手馬雪松、鼓手武銳、打擊樂王國旭。聽聽他們最近的錄音,細心的觀眾能聽出來,現在的野孩子和二十年前錄音裡太不一樣了。

之前錄音中的野孩子,總是伴著電箱琴近乎急躁的掃弦聲音,綿綿不絕,幾個人的齊唱和合唱裡透著無窮的勁頭兒。很多演出裡,膾炙人口的《眼望著北方》從4/4變成了9/8拍,律動也不一樣了。問起野孩子,他們笑了起來:「這個很簡單,之前的4/4,唱著非常急,變成9/8,就多了一個八分音符,能多喘一口氣。」野孩子2020年發的新排練視頻裡,這首歌又有了新的三拍子編配。

2018年的《大橋下面》專輯裡,兩把吉他分別放在左聲道和右聲道,有著聽著和諧穩重但是其實暗暗有精巧配合的配合,沉穩的打擊樂,人聲的齊唱合唱只要一響起,旭日河邊、敕勒川、鐵橋就隱隱落在了人類的視網膜上,揮之不去。

被視為代表作之一的《黃河謠》也在專輯裡重新錄音,這也是一首複合拍子的歌曲。和很多數學搖滾樂隊初衷不同,野孩子的複合拍子不是為了營造一種獨特的風格,而只是唱出來就是如此。

在「花兒」「秦腔」等等地方民歌、甚至全世界各地的民歌樂曲裡,拍子往往不像流行音樂這樣單一,三拍子或者四拍子一直到底,大多會有一些複合拍子,對於聽慣了民歌的人,聽見拍子整齊劃一的流行音樂,反而會有一種從彩色電視機變成黑白電視機的無聊和蒼白。

所以,張佺走遍全國各地,和小索、現任低苦艾樂隊的吉他手周旭東一起在杭州酒吧演出。演出之後,已經是半夜,白天熙熙攘攘的西湖也安靜下來。張佺望著柔美的西湖,湧上心頭的卻是穿城而過、滾滾的黃河。月亮照在西子湖水裡,柔美的月亮在張佺眼裡也是黃河上龐大的、黑黢黢的黃河大橋。

有人甚至會認為《黃河謠》是世代相傳的民歌,是野孩子改編的結果。在民歌歷史上,一首歌經過一代代民歌手的演繹,都會演繹出不同的版本,而這些版本優勝劣汰,留下來的往往是最禁得住考驗的。野孩子曾經翻唱的《流浪漢》就是這樣,很多人在新疆都聽到過這首歌曲,於是就以為這是一首新疆民歌,其實這首歌卻是從俄羅斯境內的吉普賽人發源過來的。民族的遷徙甚至戰爭,都會引起民歌的變化,有時候民歌手記不得本來的歌詞,自己創作幾句,也是很尋常的。

聊完了這些,張佺說:「不過《黃河謠》是寫出來的,不是傳下來的民歌,可能更多是因為用民歌的方式和手法吧。」

在野孩子的演出上,還有《死之舞》、《朋友再見》、《紅河谷》這樣的西方民歌,在野孩子的演繹之下,也顯示出了獨特的樣貌。

野孩子現在住在雲南大理,幾個人下午一起排練,排練間隙,大家踢毽子。

張佺沒事還是會到雲南的鄉下去探訪民間音樂,說起現在的探訪和之前徒步的區別,他笑了起來:「現在是帶著老婆孩子春遊去了!哄著孩子玩。」不過雲南的很多民族沒有語言,民歌講的是民族的歷史、傳說,那個味道和西北的民歌大不相同。野孩子在《大橋下面》裡的新歌《不要拿走它》,張佺吉他的旋律中就能聽出受到西南民間音樂的影響,帶著花香鳥語的爛漫。

不過那個民歌被用來社交,用來談戀愛、用來顯示知識才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作為民歌傳承者,野孩子對於中國13、4億普羅大眾來說,基本沒有存在感。民歌的土壤正在一步一步慢慢消失,隨著家電下鄉,隨著手機普及,隨著13億人都在用的抖音快手拼多多……

不過在各地的西北人,聽見野孩子的歌聲,都恍恍惚惚會在眼前出現故鄉山川的樣貌,這份鄉愁甚至超越了年代,很多九零後零零後聽了,也會泛上一種鄉愁的味道,甚至創造出一種鄉愁出來。對於西北人來說,無論眼前是什麼景像,野孩子的歌聲響起,都能看見奔湧的黃河水,月亮照在斑駁巨大的鐵橋上。蒼涼的歌聲和波濤聲一起,毫不回頭向遠方流走。

本文圖片來源:野孩子

相關焦點

  • 退賽的野孩子 把民謠還給土地
    野孩子的嗓音就是一把利器,仿佛短刀出鞘,劃破舞臺上的聲光化電,倏然展開一幅遼闊畫卷。2002年,「河」酒吧。攝影:安娜伊思·馬田他們的吟唱,好似黃河中上遊的牧歌,在一馬平川之上迴環往復。歌裡唱著亙古不變的日頭、月光、河水東流,也唱了鄉愁,卻又不是獨屬於蘭州的鄉愁。它觸發了在場無數人的共情,一曲罷了,是持久的沉默,泣不成聲。蘭州是野孩子樂隊的故鄉。
  • 野孩子樂隊:用退賽捍衛藝術的自由
    但是由於違反規則,野孩子退賽。面對野孩子的選擇,製作組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也正如賽後馬東所說:「這就是藝術家一生都會面臨的那個困境,就是既要遵守規則,又要保持自由和自我。」對於野孩子的退賽,人們也有著許多的不解和困惑。有一種觀點認為,野孩子是「倚老賣老」、「不尊重規則」。
  • 《樂隊的夏天》裡,野孩子樂隊用《黃河謠》唱哭...
    另一邊,《樂隊的夏天2》中,野孩子的一曲《黃河謠》唱進了無數人心裡。五個人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脫離樂器伴奏純人聲合唱,就這麼唱完了整首《黃河謠》,最淳樸的歌聲唱哭了周迅。白舉綱感嘆:「他們這才是真正的民謠。」
  • 《八佰》:一曲盪氣迴腸的熱血輓歌
    電影《八佰》好似一曲熱血輓歌,拍得悲壯催淚,盪氣迴腸。當一個個年輕的士兵,身背炸彈捨生取義、以身許國之時,沒有人能忍住淚水。影片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
  •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用退賽,捍衛了他們心中的「國風」音樂
    在最後兩個樂隊精彩的表演完自己的曲目後,票數高的野孩子樂隊卻「淘汰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當野孩子樂隊開始選歌時,節目組給了11首「國風」歌曲,野孩子只能在11首「國風」歌曲選擇一首進行演唱。
  • 從詩歌結構到病態語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曲輓歌
    01 詩歌結構:猶如一曲西方社會送殯的輓歌《荒原》全長432行,艾略特把浩繁的現代生活安放在遠古神話提供的框架裡,將長詩分為《死者葬儀》、《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五章,頗似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五樂章鋼琴奏鳴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愴奏鳴曲》,相對獨立又彼此呼應,低回哀怨,恰似一曲西方社會送殯的輓歌。
  • 大明風華:一曲帝國輓歌,一場黃粱遺夢
    雖名約風華,但實為一曲帝國輓歌,一場黃粱遺夢。看了40多集的觀眾才發現,哪裡是大明風華,根本就是一曲帝國輓歌。可大明離滅亡還有200年呀。
  • 司馬遷:「子學時代」最後的輓歌
    司馬遷雕像也正是這個例外,司馬遷才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沒有被六經洗腦的史官,甚至可以說,他是「子學時代」最後的輓歌。為什麼如此說呢?我們先從「子學時代」這一概念開始說起。那麼,什麼是「子學時代」呢?其實所謂「子」,指的是諸子,即諸子百家,我們知道,先秦的文明,其實就是各種學術百家爭鳴的年代。
  • 商南的民歌
    「長工苦」、「長工怨」 、「長工恨」等,都是血與淚的控訴,不少民歌則採取諷刺謾罵或以委婉曲折的手法來影射社會黑暗和各種腐邪勢力與醜惡現象。所以,歷來統治者對民歌都由怕生恨,視民歌為洪水猛獸而加以禁忌;然而人民群眾的口是封不住的,正如民歌唱的:「任憑你有遮天手,難封世上唱歌口;唱得海枯石頭爛,唱得黃河水倒流。」
  • 椅子樂隊「以柔克剛」治癒酷狗網友,野孩子「返璞歸真」唱哭周迅
    8月1日,最新一期《樂隊的夏天2》準時抵達,第二組的11支樂隊迎來了分組挑戰賽,最終,Joyside、野孩子、大波浪樂隊、椅子樂團、遺忘俱樂部、左右樂隊6支樂隊脫穎而出,成功晉級。節目音源已同步上線官方合作平臺酷狗音樂,一起感受這場2020最燥熱的樂隊狂潮。
  • 末法時代,大亂將至,誰守國門?一副神魔戰甲,一曲熱血戰歌!
    末法時代,大亂將至,誰守國門?一副神魔戰甲,一曲熱血戰歌!新的一天到來了,又到了小編給大家推書的時候了。小編推薦的書籍,不會只是推薦給大家那些耳熟能詳的精品,而是找一些較為冷門,但是內容卻極度精彩的小說!
  • 野孩子,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新京報x樂隊的夏天
    在即將離開杭州的那段時間,張佺和小索正式成立了野孩子樂隊,並決定去做烙印在他們身上的帶有西北民歌風格的新音樂,寫了野孩子前期的一些作品。張佺為此寫了一首詩《我們走吧,野孩子》,其中寫道:「風雪中吹來的孩子,把無羽的翅膀,寄生在文明最糜爛的角落」;「我們走吧,野孩子,就算那條河早已乾枯。」▲樂隊合照。野孩子樂隊供圖。
  • 野孩子樂隊的這首《黃河謠》唱哭周迅,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
    前幾天,某奇藝上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上線了,一支來自西北的民謠樂隊野孩子樂隊走入了大眾視野。 一曲「最西北」的民謠《黃河謠》唱進了無數人心裡,唱出了對老家蘭州的鄉情——五個西北漢子站在舞臺上閉著眼、背著手,清唱整首《黃河謠》。
  • 雙重絕唱之輓歌——《百鳥朝鳳》,值得欣賞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充滿爭議的,雙重絕唱之輓歌——《百鳥朝鳳》影片中的老嗩吶匠把嗩吶看得比金錢、利益乃至生命都更重要,這是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裡彌足珍貴的情懷。但這種情懷卻不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就像大家對於"下跪求排片"的爭議一樣。相當多的網友認為製片人提及"吳天明遺作"就是在賣情懷,可即便賣情懷,求的也只是排片量,而不是好評。
  • 《日落大道》,默片時代的一曲輓歌,認識自我才能避免癲狂的人生
    與此同時,那些默片時代的英雄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焦慮,究竟有聲電影的降臨應該迎合還是摒棄,成為人生一道必須逾越的分水嶺。1950年比利·懷爾德導演的《日落大道》描述的便是默片時代轉型有聲時代對於昔日巨星的強大衝擊。
  •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一曲優雅的輓歌
    剛開始以為是一部偏科幻題材的小說,後來才明白,其實這是一首優雅的輓歌。查理·高登從一個智力略顯低下的人,通過手術提升了自己的智力。與其說是一次生命的奇遇和自我救贖,倒不如說是最後的夢幻飛舞。隨著手術效果的逐漸呈現,當年的那些事情,逐漸浮上記憶。所有的被傷害、被遺忘、被唾棄,都在查理的記憶中一點點清晰起來。
  •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曲「爵士時代」夢想幻滅的輓歌
    如果不了解小說的創作時代與背景,初讀讀到的只是一個悽涼的愛情故事。將它賦予時代意義後,再讀才明了小說中的各處都有其深刻的隱喻。尤其是黛茜家碼頭那盞綠燈,那是他的「美國夢」,是財富,是美好,是愛情。夢想,那麼近,卻依然遙不可及,因為他的身份階層已經決定了他永遠都觸碰不著。蓋茨比信奉那盞綠燈,那個引發極樂的未來,年復一年,它在我們前方不斷退縮著。
  • 一曲《喀秋莎》喚醒了過往的記憶
    雖然歌舞團的演員陣容經過了一次大規模的更新換代,但是他們仍然保持著以演唱和演奏俄羅斯民歌、演唱和演奏軍旅歌曲為主。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永遠依然保持著自己獨樹一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藝術魅力,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將歷史帶給每個希望聆聽他們歷史的聽眾的心靈之中。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文藝工作者們用歌的激情、夢的交響,演奏了一曲榮耀祖國盛世華章。
  • 66歲「牛郎歌王」曹彥明民歌專輯《山小雀飛在圪針上》在左權縣首發
    專輯中包括27首不同風格的左權民歌。左權盲藝人劉紅權、王樹偉、張建忠用板胡、二胡、三弦、月琴、梆子為曹彥明伴奏,配器乾淨簡約。當時,左權縣文化局領導帶領左權縣民歌手和小花戲演員在北京中山音樂廳舉行《高原如歌——左權民歌小花戲專場》演出,「土味」十足的民歌手曹彥明以一曲《山小雀飛在圪針上》贏得陣陣掌聲。此後,他還以民歌贏得了不少賽事獎項。2009年10月7日,曹彥明參加北京中山公園《爛漫開花調——獻給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左權民歌演唱會》。
  • 張藝謀的「一秒鐘」不是寫給電影的情書,而是寫給時代的輓歌
    但是,電影看了一半我才醒悟過來,原來自始至終這壓根就不是一封張藝謀寫給電影的情書,而是一首寫給時代的輓歌。我為何說這不是一部寫給電影的情書呢?因為片中的膠片以及電影只是一個道具,事件圍繞電影進行,人物各懷鬼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