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2020-12-22 福建日報

    近日,《伬藝 評話》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國家重點圖書基金出版項目——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之一。第44屆世遺大會即將在福州舉辦,讓人們將目光聚焦於盛會的同時,也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我省各項文化遺產。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的陸續出版,將我省豐富的音樂遺產向讀者做了全景式的呈現。這套叢書背後有著怎樣的編輯故事?包含有哪些內容?對我們有著怎樣的啟示?為此,記者對叢書的策劃編輯、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長湯源生進行了採訪。

    展示曲藝明珠的風採

    「《伬藝 評話》是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的第九種。它的出版,也意味叢書的一半書目已經問世。」湯源生說。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是2020年國家重點圖書基金出版項目,共19卷20冊,收入23種傳統音樂藝術形式。上月剛出版的《伬藝 評話》,主要介紹了我省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伬藝」「評話」兩種音樂形式。

    伬藝、評話是我省的曲藝明珠,它們植根於福州群眾藝術的沃土之中,歷史悠久。

    伬藝即伬唱,是我省主要地方曲種之一。歷史上民間賣唱藝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調,傳唱戲文唱段和民間故事,以酬應堂會,或裝扮陸地行舟、高蹺等百戲雜耍,以參加社火活動,這樣積久形成的演唱形式,俗稱伬唱或唱伬。明朝中晚期,在一些官紳仕宦之家,盛行自置歌伎、組辦「家班」之風。清代《福建通志》「列傳」條就記述了福州西郊洪塘鄉人、明萬曆官員曹學佺置辦家班情況:「學佺歸,構石倉園,有池塘林木之勝,一時仕宦及墨客詩人遊閩者,無不傾倒。」

    福州評話始於何時,尚無史籍明證。福州評話藝人一直崇奉江蘇泰州明末說書藝人柳敬亭為祖師,早年拜師入行必拜柳敬亭畫像。福州評話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它在說表中夾著吟誦並不時運用民歌、古體詩、詞、賦等吟誦進行穿插。

    「伬藝、評話均是我省的曲藝明珠,《伬藝 評話》這本書以概述、唱腔、選段、人物介紹四大部分,收集、整理、分類、歸納了所有與伬藝、評話有關的音樂材料,較好地呈現了伬藝、評話的全貌,讓讀者能全面了解這兩種曲藝的風採。」湯源生介紹,目前除了這本書之外,福建教育出版社已出版的叢書系列還有《歌仔戲》《閩劇》《梨園戲》《閩西漢劇》《十番音樂(閩西)》《十番音樂(福州)》《北管 拍胸舞》《北路戲》,即將出版的有《南音(上下冊)》《莆仙戲》《高甲戲》《南詞》《錦歌 東山歌冊 畲族民歌》《四平戲》6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大腔戲》《梅林戲》還在編輯的過程中,稍遲也將會和讀者見面。」

    在非遺大視野下的組合

    福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在談到為何想要策劃出版一套音樂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時,湯源生說,音樂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和音樂有關的佔了很大比重。

    「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福建省佔了36項,這36項中,與音樂有很大關係的項目又佔了23項,比例甚高。」湯源生說,福建省的傳統文化承載著閩臺兩地及南方部分地區的血脈關係、文化傳承與悠久歷史,其中的民間音樂資源更是豐富、深厚,如「南音」2009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然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福建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工作出現逐漸式微的情況。如何讓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傳承?靠手教口授的方式遠遠不夠,必須整理出一些適合普通大眾能夠參與的材料,才能讓這些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入大眾生活,讓他們易於學習,易於了解,易於掌握,易於使用。「另外,現在的音樂文化傳承呈現出一種令人憂心的趨勢。」長期關注音樂教育的湯源生說,傳統音樂文化只在民間社團中流行與傳播,無法走入校園和教學中去。而且學生多熱衷於西方音樂文化,對我們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傳統不了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的編纂工作啟動了。該叢書以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為牽頭單位,組織了近50位我省的專家學者,以近1500萬字的篇幅,用譜文並茂的形式,客觀、真實、系統、完整地呈現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23個福建音樂類項目的系列資料。

    「這套叢書並不是專門的純資料性質的歸集整理,而是把我省傳統的曲藝、戲曲、民間歌曲、舞蹈音樂等音樂形式,整體地統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下,進行大視野的組合。」湯源生說,也正是因此,在叢書中,讀者可以看到特點不一的音樂類型。叢書既有戲劇類的「閩劇」「莆仙戲」「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等,也有曲藝類的「南音」「十番」「伬藝」「北管」「南詞」等,還有民歌類的「畲族民歌」「錦歌」「東山歌冊」,亦有舞蹈音樂類的「拍胸舞」等。雖然類型不同,但它又有統一的內容構造格式,即概述、唱腔、曲譜、器樂曲牌曲譜、選段、傳承人物,等等。

    雅俗同賞促進傳承

    現在,在建設文化強國的精神鼓舞下,更需要對作為中國地域性音樂體系的福建傳統民間音樂文化進行更加用心的研究和傳承。湯源生說,在策劃該套叢書時,編纂者側重從文化學、音樂學、民俗學角度對我省的傳統民間音樂進行整理、歸類、分析,希冀這套叢書不但具有文化傳承價值,還將提供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以藍本。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叢書的作者隊伍集結了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藝術研究院、泉州曲藝團體、莆田莆仙戲劇團等單位多年從事傳統民間音樂研究且長期進行田野調查或活躍於藝術一線的專家。他們深入民間、坊間、巷裡,甚至田間地頭,積累大量的一手素材。」湯源生說。

    從目前已經出版的9種卷本的讀者反饋來看,這些讀本不僅便於學習者的查閱使用,也適用於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鑑賞。因為在叢書的各卷中均可以找到各音樂類型中經典作品的身影,如南音的《王昭君》、閩劇的《貽順哥燭蒂》、莆仙戲的《春草闖堂》、歌仔戲的《三家福》、高甲戲的《桃花搭渡》等等。

    當前,非物質文化保護是一項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工程,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又即將在福州舉辦。「作為編者,我們希望這套書的出版,不僅有助於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與保護,而且能夠讓讀者在非遺的大前提下,了解傳統音樂文化,『聆聽』這些音符的千載傳承,讓福建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跨越歷史的長河,依然能熠熠生輝。」湯源生說。

相關焦點

  •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 2020-11-02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宋江陣:「武」動非遺 情牽兩岸·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家長們不敢相信,這項叫作「宋江陣」的傳統非遺民俗文化,竟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在烈日下走出空調房。更大的精彩還在於,沉寂多年的宋江陣,已成為閩臺基層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重修武藝 扛起民俗傳承大旗    比臺下家長還開心的,是在訓練場帶著孩子們滿場飛奔的林良菽,孩子們口中的「師爺」。在翔安區,宋江陣從瀕危到復興,林良菽身在其中感觸頗深!
  • 新疆莎車縣:十二木卡姆 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下,莎車縣著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藝術,不斷提高傳承水平,增強十二木卡姆的表現力和吸引力,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傳承行列,實現可持續的非遺保護。 近日,筆者走進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看到民間藝人們正在為新一輪的演出排練。
  • 《光明日報》點讚酷狗音樂 以年輕化表達推動非遺音樂的傳播與傳承
    近日,《光明日報》文化新聞版刊發文章《用新技術訴說古老非遺故事》,就文化和旅遊部首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做出相關報導。其中提及《酷狗非遺音樂圖鑑》,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發現許多"非遺新青年",他們為非遺的活態傳承帶來無限可能。《光明日報》就此指出,"讓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實踐者,是非遺傳承的必由之路"。
  • 掌上非遺平臺推出「我為非遺代言」大型主題公益行動計劃
    、東方文明(北京)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嶽陽彭兵剪紙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許昌市工藝美術協會、禹州市鈞瓷文化協會、知道聯盟(集團攜)56家旗下公司、鄭州東方神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田野草根工藝品有限公司、禹州市遺珍鈞瓷有限公司、河套非遺小鎮、烏衣非遺小鎮、掌上非遺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師千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森米特(上海)實業有限公司、掌上非遺商城以及社群等130多家單位、機構、社群聯合發起2020中國百師千匠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藉助全新的網際網路社交互動方式,以及年輕化的表情包載體,進一步推廣普及太極拳,助力實現太極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今年11月,雙方攜手啟動了「老家河南·黃河之禮」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元的數字科技,以及小程序、線上數字館等創新手段,促進河南省境內黃河沿線溫縣太極拳、開封汴繡、孟津唐三彩等九大重點非遺的廣泛傳播,幫助社會大眾深入了解黃河流域非遺背後的歷史、文化、價值等,積極主動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 中國文化報:酷狗發布非遺音樂圖鑑 每月有一億樂迷關注「非遺」
    《酷狗非遺音樂圖鑑》,梳理各類與非遺有關的數字作品,諸如戲曲、民歌、曲藝,並根據關注群體的年齡、地域等維度劃分,「數說」網際網路時代非遺傳承的現狀與未來。據統計,非遺相關音樂累計播放574億次,時長約32億小時,相當於36.5萬年。通過具體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非遺音樂正呈現兩種「出圈」趨勢:一方面是突破地域圈層,另一方面則是突破年齡圈層。可以說,酷狗聯合各界搭建了一座非遺音樂大舞臺。在數字娛樂發展的助推下,非遺以創新姿態滲透大眾日常生活,吸引年輕受眾,並激活了一批「非遺新青年」。
  • 千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展播 「雲遊非遺·影像展」全面啟動
    千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呈現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      影像的記錄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達方式驟然鮮活。此次非遺影像展將公開展示部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珍貴的記錄影像,通過網絡平臺的深度介入,豐富非遺傳承人記錄影像的傳播方式,為觀眾深入了解非遺提供了便利平臺。   除此之外,各網絡視頻平臺還將推出各有特色的非遺專區,集中呈現豐富多彩的非遺影像作品。
  • 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據悉,棘胸蛙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由福建省德化縣雙全農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石凍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與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開展,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科研團隊以「石凍王」(棘胸蛙)為突破口,以德化縣的棘胸蛙優質品種為研究對象,採用PacBio和Hi-C技術為研究手段,對棘胸蛙進行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 《傳承與守望——老福州的記憶》亮相
    《傳承與守望——老福州的記憶》封面。嘉賓為福州木雕傳承人頒發收藏證書。福州新聞網11月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堅/文 葉誠/攝)昨日上午,百餘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齊聚大夢書屋,他們均獲贈《傳承與守望——老福州的記憶》一書。
  • 「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擁抱身邊的非遺
    此外,《手造中國》《大匠之夢》《戲夢關東》《甲子漆藝》《平遙布鞋》等千餘部紀錄片都在此次「雲遊非遺·非影像展」公開展示,通過網絡平臺的深度介入,豐富非遺傳承人記錄影像的傳播方式,為觀眾深入了解非遺提供便利平臺。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小記者非遺體驗月收穫滿滿
    11月29日,為期一個月的南京日報小記者非遺體驗月落下帷幕。對話非遺傳承人、設計京劇臉譜、在葫蘆上作畫、手編繩結、製作種子畫……15場精彩的非遺課堂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收穫滿滿。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京劇裡面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著什麼樣的人物嗎?
  • 「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看見·了解·擁抱身邊的非遺
    此外,《手造中國》《大匠之夢》《戲夢關東》《甲子漆藝》《平遙布鞋》等千餘部紀錄片都在此次「雲遊非遺·非影像展」公開展示,通過網絡平臺的深度介入,豐富非遺傳承人記錄影像的傳播方式,為觀眾深入了解非遺提供便利平臺。
  • 以綠色為底 共享生態盛宴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這種方式不僅讓技藝得到了傳承,也讓省內外甚至世界各國見到了青海藏毯的風採。此次義賣所得款全部用於手工毯技能培訓以及工匠扶助計劃使用,以這樣的銷售方式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西寧絲毛掛毯編織技藝傳承人楊韶鵬說。 新產業、新產品、新成果、新業態、新模式,通過生態博覽會這個新窗口,展現了高質量行進路上綠色、開放、奮進的新青海姿容。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湖裡區的展館從傳統的古厝風轉變為六面體花瓣的傳統與科技結合風格,場景化展現「非遺+創新」大觀,持續秉承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的主題。因此,湖裡區通過與廈門青普千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首次在線下使用智能一體機展示非遺產品,通過多媒體數位技術,更清晰地展示非遺文化和產品。
  • 「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小編帶您看文博會→→
    「非遺保護,傳承創新」!>文博十二載,文化十三年湖裡區精心籌備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也將精彩亮相!同時,湖裡區首次在線下使用智能一體機展示非遺產品,通過多媒體數位技術,更清晰地展示非遺文化和產品。無法親臨現場的市民遊客,還可通過「悅遊湖裡」小程序觀看線上雲展,讓湖裡區館實現了「線上+線下」立體化、數位化場景打造的突破。
  • 「傳承友誼·共謀發展」,2020廈洽會駐華外交官招待會成功舉行
    (市外辦供圖)省外辦王天明主任在招待會上致辭他表示,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將繼續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不斷探索深化合作模式,推動與各國友好關係邁上新臺階。招待會前市外辦還在廈門領事館區舉辦了「匠心傳承文明互鑑」2020廈洽會駐華外交官招待會非遺文化展示活動邀請駐華外交官零距離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11月28日,由(福建)省總工會主辦、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承辦的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福州舉行。開幕式直接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拜師典禮,由兩岸青年匠人互拜對岸名匠為師,結成跨越海峽的師徒關係。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
  • 傳承民間瑰寶 非遺新造物「東莞千角燈」文創產品開售
    「燈蓋之上飛龍騰躍,煥發活力生機,燈體點綴吉祥年畫,寓意百子千孫……」一款外型精緻、採用全黃銅金屬鑄造,高度復刻東莞國家級非遺項目千角燈原型的「千角燈3D金屬拼圖」非遺文創產品,從1月8日起正式通過線上線下銷售,讓千角燈以帶得走的藝術品形式走進生活。
  • 數字經濟—— 西寧綠色發展的助推器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青海雲博計算機軟體開發有限公司的其中一間辦公室內,項目經理周繼輝和同伴正在根據平臺用戶反饋來的信息,對平臺數據做進一步的優化。另一邊的大屏上,智慧市場監管平臺上不斷躍動著各種數字,各種顏色組成圓形或柱狀圖形標識著不同的數據種類。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很多事情都需要線上辦理,像這種政務類大數據平臺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