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看見·了解·擁抱身邊的非遺

2021-01-20 旅新網

  「雲遊非遺·影像展」今日上線 看見·了解·擁抱身邊的非遺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 韓玉)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臨近,文化和旅遊部首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本次活動重頭戲「雲遊非遺·影像展」今日全面上線,將持續至6月14日。「雲遊非遺·影像展」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抖音、快手、嗶哩嗶哩、酷狗、微博8大網絡平臺承辦。

  千餘紀錄片講述:

  「代表性傳承人」遙遠卻能觸手可及

  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正是由於傳承人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由於傳承人的這種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進行公共傳播。

  本屆「雲遊非遺·影像展」將呈現給公眾的片單中不乏難得一見的搶救性記錄影像:《吳修富的肉連響》,一種瀕臨滅絕的民俗舞蹈在七旬高齡老人的的推動下火遍恩施州。《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這一個人的「劇團」,鼓聲乾淨利落,輕重緩急有序,刻畫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說唱戲文字正腔圓,聲音剛勁豪放。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人們文化生活的視線逐漸轉變,布袋戲慢慢退出人們視野,許多老藝人轉行或隱退,劉永安卻選擇堅守,至今依舊從事邵陽布袋戲的傳承教學、研究、演出工作。《沈少三——撂石鎖》記錄有「一代跤王」美稱的沈少三曾讓「撂石鎖」這項絕技驚豔天下,今年已90高齡仍義務教20多個孩子學習「撂石鎖」傳統技藝。楊棲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楊氏家庭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已於2016年過世,但《楊氏家庭泥塑》紀錄片保留下那易逝的年華和永存的技藝。

  此外,《手造中國》《大匠之夢》《戲夢關東》《甲子漆藝》《平遙布鞋》等千餘部紀錄片都在此次「雲遊非遺·非影像展」公開展示,通過網絡平臺的深度介入,豐富非遺傳承人記錄影像的傳播方式,為觀眾深入了解非遺提供便利平臺。

  專題專區設置:

  非遺寶庫龐雜卻能娓娓道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和獨特魅力的直觀展現,關係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在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中,「非遺」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承載著每個人的情懷和記憶。

  本屆「雲遊非遺·影像展」特別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官方系列專題片,從「心」出發,以初心、本心、匠心、仁心、恆心等五個不同的角度呈現當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非遺」展現著古老智慧在當代社會的延續和創新;「非遺」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承載中國價值,也凝聚中國精神。

  《非遺·初心》聚焦中國「非遺」美食,詳說傳統食物的內涵,共同挖掘那些已傳承千百年的非遺美食記憶。《非遺·本心》從傳統音樂、傳統舞蹈以及傳統戲劇、傳統曲藝方面入手,通過視頻記錄反映傳統演藝的魅力。《非遺·匠心》展現「非遺」傳統手工藝,向人們展現民族文化基因的絢麗色彩,彰顯文化自信。

  從2006年起,先後有四批七大類83項傳統中醫藥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藉助家傳和師承為主的「活態傳承」,傳統中醫藥有了新的身份歸屬和價值引導,獲得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更強勁的發展動力。《非遺·仁心》以醫者仁心的角度,展現傳統中醫的獨特魅力。

  摔跤、射箭、舞獅、龍舟、騎術、馬球不一而足,縱觀列入非遺名錄裡囊括生產、軍事、健體、競技、娛樂等多元化屬性的民間體育運動,《非遺·恆心》詳述了傳統體育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結合本屆「雲遊非遺·影像展」各聯合承辦平臺的特色,專區與專題片呼應生輝。騰訊視頻以「人間煙火」作為切入點,以幾十部優質的風味美食紀錄片,打造千滋百味的非遺美食標籤,吸引廣大觀眾在飽覽視覺盛宴的同時,從不斷發展的飲食文化中,感受非遺技藝傳承裡始終不變的初心;優酷專區集中展示站內《穀雨中國》等幾十部文化紀錄片、高清戲曲選段以及百餘部傳承人記錄影像,同時將開啟「非遺公開課第二季」公益直播,用數位化手段賦能非遺保護、傳承及推廣;愛奇藝非遺專區中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多部熱門影視劇集和講述百姓生活中非遺的紀錄片《講究》等數百部影像作品,打造傳統美學大賞。

  跨界讓非遺無界:

  守護傳統瑰寶 「新青年」發力

  當傳統文化與網際網路結合,「再創造」與「新展示」成為非遺對接當下社會的最大亮點,那些久遠的非遺故事、精美的非遺手工藝、獨具風格的民俗與傳統演藝、讓人流連忘返的傳統美食,以及蘊藏著古老智慧的傳統醫藥和傳統體育都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生活裡。他們都是「身邊的非遺」,實現跨越時代的傳承、傳播,在創新中熠熠生輝。

  酷狗音樂日前發布《酷狗非遺音樂圖鑑》,其中數據顯示,「非遺」相關音樂在平臺中累計播放已達574億次,時長約32億小時,相當於36.5萬年,而這個龐大數字的背後,是超過1億+90後、00後新生代網友的「流連忘返」。單以崑曲這一門類為例,90後、00後群體在過去一年內通過酷狗收聽了27.5萬次崑曲,播放時長累計超過16萬小時。同樣,據嗶哩嗶哩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站內傳統文化愛好者人數超過8千萬人,其中83%年紀在24歲以下。這些「非遺新青年」為我們的非遺活態傳承增加了無限可能。

  此次「雲遊非遺·影像展」立足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以跨界的方式,讓非遺無界。酷狗以「聽見非遺·音樂留聲機」為主題設置了專區,通過音頻、視頻、直播等多種方式,以年輕化的表達推動非遺音樂的傳播與傳承;在嗶哩嗶哩建立的非遺專區中,眾多年輕人自發錄製剪輯了涵蓋傳統服飾、手工藝、武術等品類豐富的非遺視頻,以青年人的視角講述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讓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實踐者,是非遺傳承的必由之路。非遺「新青年」將以新的打開方式,加入守護傳統瑰寶的隊伍。

  擁抱身邊的非遺:

  多樣互動 邀大眾共參與

  此次活動主題中值得關注的一個核心點是「擁抱身邊的非遺」。什麼是身邊的非遺?或許是我們早餐的一碗熱乾麵、立春不能少的醬肘子、端午必吃的一口粽子,或許是課間操上一起跳起的擺擺舞,又或許是兒時回憶裡的那一個麵人兒和糖畫,非遺一直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點滴裡。

  在這次影像展中,承辦機構邀請到多位非遺傳承人、網絡達人、青年偶像錄製非遺知識普及系列短視頻,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面人」「臉譜」「釀酒」「炒茶」「孔雀舞」「古琴」等百姓身邊的非遺,和廣大網友一起發現自己生活裡的非遺,成為精彩非遺的守護人。讓非遺在遇見生活的同時,更能成為被大眾重視和了解的獨特存在。

  快手、抖音、微博、今日頭條、西瓜視頻、騰訊新聞等各網絡平臺都上線了多樣的線上參與活動,換一種打開方式,讓傳統文化與網友間的距離無限拉近。這種「拉近」一方面開啟傳統文化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讓傳統文化通過網際網路汲取了全新的生命力,從以往單方面的普及宣傳,轉變為網友們的自發參與。用戶可以拍攝、上傳自己身邊的非遺短視頻和圖片,分享、傳播非遺的點滴;也可以打開直播和大師一起探秘工作室、連麥學技藝,暢聽精彩的線上非遺音樂會;在參與相關微博話題互動中,更是有機會獲得各類精美的非遺產品。在互動的過程中一起發現、傳承大美非遺。

  從觸網到入網、從輸血到造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生活、發端民間;傳承不輟,歷久彌新。非遺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世代沿襲的生活文化習慣,承載厚重的文化積澱,凝聚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傳統文化在「網際網路+」環境下讓人們看到更多、更強大的可塑性,也打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良好局面。鑑往知來,文化遺產的背後,承載著歷史的發展脈絡,彰顯著文明的無限魅力。

相關焦點

  • 「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擁抱身邊的非遺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已臨近,文化和旅遊部首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本次活動重頭戲「雲遊非遺·影像展」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抖音、快手、嗶哩嗶哩、酷狗、微博在內的8大網絡平臺承辦,近日全面上線,持續至6月14日。
  • 千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展播 「雲遊非遺·影像展」全面啟動
    本次活動重頭戲「雲遊非遺·影像展」將於6月8日全面啟動,持續至6月14日。據了解,「雲遊非遺·影像展」活動期間,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將在線進行公益性展播,同時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從傳統醫藥、傳統體育、非遺美食、非遺手工藝以及傳統表演藝術五個方面梳理非遺資源,呈現當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
  • 《光明日報》點讚酷狗音樂 以年輕化表達推動非遺音樂的傳播與傳承
    近日,《光明日報》文化新聞版刊發文章《用新技術訴說古老非遺故事》,就文化和旅遊部首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做出相關報導。其中提及《酷狗非遺音樂圖鑑》,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發現許多"非遺新青年",他們為非遺的活態傳承帶來無限可能。《光明日報》就此指出,"讓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實踐者,是非遺傳承的必由之路"。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線上新聞發布會
    今年遺產日非遺全國主會場活動「雲遊非遺·影像展」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抖音、快手、嗶哩嗶哩、酷狗、微博8大網絡平臺共同承辦,全網聯動,線上呈現,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將在線進行公益性展播,同步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各平臺將發起「走近非遺」「我的非遺手藝」「我的非遺故事」「發現非遺好物」「我身邊的非遺」等話題,讓人民群眾在話題參與
  • 老燒鍋酒、金鉤海米、高家糖球……誰說非遺都是「老古董」!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青島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會在半年時間裡,請市民了解、走進非遺,感受非遺傳承的健康生活。
  • 中國文化報:酷狗發布非遺音樂圖鑑 每月有一億樂迷關注「非遺」
    》,梳理各類與非遺有關的數字作品,諸如戲曲、民歌、曲藝,並根據關注群體的年齡、地域等維度劃分,「數說」網際網路時代非遺傳承的現狀與未來。據統計,非遺相關音樂累計播放574億次,時長約32億小時,相當於36.5萬年。通過具體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非遺音樂正呈現兩種「出圈」趨勢:一方面是突破地域圈層,另一方面則是突破年齡圈層。可以說,酷狗聯合各界搭建了一座非遺音樂大舞臺。在數字娛樂發展的助推下,非遺以創新姿態滲透大眾日常生活,吸引年輕受眾,並激活了一批「非遺新青年」。
  • 這群酷酷的非遺傳人用自己的方式與古老非遺對話
    「關於面人這項非遺,大家一直談得比較多的是它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可我覺得,它的價值首先是能給人帶來快樂。」這位五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捏麵人的大男孩跟他的父輩的確有些不一樣,他說:「面人技藝只有帶給人歡樂,大家才願意去接觸、了解、傳承。如果我們老是強調非遺的價值,可人們對此無感,那非遺傳承只能是一句空話。」傳到郎佳子彧這代,面人已成為他認知社會、思考當下的載體。
  • 一眼千年 非遺讓你看見!
    9月23日,杭州人類非遺項目
  • 賞指尖上的非遺舌尖上的非遺
    第七屆國際非遺節下月啟幕,將把活動辦到百姓身邊四大板塊一展非遺之美:包括國際論壇、非遺展演、非遺大展、非遺競技等28個分會場創下歷屆之最:包括四川10個市(州)和成都18個縣(市、區)分會場
  • 四川各地非遺活動精彩來襲
    宜賓燃面 1、「主播帶你體驗非遺」視頻欄目上線 時間:6月13日 地點:線上 2、非遺產品展銷暨非遺項目圖片展覽 時間:6月13日—14日 地點:南溪區仙源廣場 具體內容: 展銷部分非遺特色產品,同時舉辦南溪非遺項目圖片展
  • 河南首個「非遺數字館」上線 一鍵開啟「黃河寶藏」
    作為「老家河南 黃河之禮」2020國際文旅創意設計季階段性成果,12月22日,由省文化和旅遊廳、騰訊文旅聯合打造的首個河南非遺數字館官方微信小程序「老家河南黃河之禮」在禹州舉行上線儀式,開封、禹州、孟津、新鄭、鞏義、汝州、寶豐、孟津、澠池、溫縣等河南黃河沿線9地非遺資源率先首發上雲。
  • 「老家河南 黃河之禮」非遺數字館在河南禹州上線
    儀式現場人民網鄭州12月23日電(霍亞平)12月22日,為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作為黃河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南省首個非遺數字館官方微信小程序「老家河南黃河之禮」在禹州正式上線。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朱建偉,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產業發展處處長劉春曉等出席上線儀式。禹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智勇在致辭中表示,禹州市作為中華文明、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今後的非遺工作中,充分發揮科技對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用數字之光點亮禹州華夏故都資源,在更大更廣的範圍內,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形式宣傳推廣非遺。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掌上非遺平臺推出「我為非遺代言」大型主題公益行動計劃
    「我為非遺代言」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旨在「弘揚匠心精神,傳承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真正「活起來」,達到活態傳承的目的。活動面向全國非遺傳承人、工美大師、書畫藝術家、老字號企業、行業協會以及文化組織機構、文化行業從業領導、工作人員、手工藝踐行者,徵集「我為非遺代言」短視頻。讓非遺大師和民間藝術家從幕後走出來,讓他們自己面對鏡頭,講述傳承經歷,介紹他們眼中的非遺技藝,為自己代言。
  • 【非遺之美】臨洮非遺民俗「拉扎節」!你了解嗎?
    【非遺之美】臨洮非遺民俗「拉扎節」!你了解嗎?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非遺民俗
  • 《匠木》x人民網「非遺小工匠」小程序上線!用榫卯賦予生活色彩
    國風益智手遊《匠木》近期已在6月10日開啟全平臺公測,上線期間憑藉創新的遊戲玩法和文化科普屬性,獲得蘋果商店、TapTap和各大渠道的推薦與好評。而在今年6月13日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匠木》也受邀參與了人民網主導的非遺文化活動。
  • 《行走的匠魂》直播上線,百度百科助燃非遺「傳承之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作為人類文明傳承最為突出的歷史見證者,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向政協提交了「關於優化非遺政策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的提案」。提案中不僅對當前非遺政策的改進提出了改進意見,更著重強調了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打造「大國工匠」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非遺產業發展及傳承的背後,是「非遺技藝」和「非遺匠人」的共同支撐。
  • 廣式非遺如何喚起新活力?
    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攝  推開「嶺南之窗」,迎接「廣式非遺」。剛剛過去的8月,廣州非遺主題盛事可謂接連不斷。8月8日,圍繞非遺主題打造的「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正式啟動。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也在8月22日熱鬧開市,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抱團亮相,為廣州展現「老城市新活力」打開新的窗口。
  • 95後「面人郎」傳承人成非遺項目「網紅」,曾製作鍾南山院士面人
    近日,「雲遊非遺·影像展」在線上舉辦。非遺通過線上傳播,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離不開年輕傳承人的努力,95後的郎佳子彧就是其中一個。除了做一些公開課,教小朋友學習捏麵人外,他嘗試過很多方法,直到在短視頻平臺上推廣自己的面人作品,一大批粉絲被吸引而來,他成為了一名非遺項目的「網紅」。找到麵塑與時代的共鳴在新媒體上推廣面人的同時,他也在持續創作。
  • 「國家級非遺」走進德州 百餘人體驗非遺油紙傘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榮嶽 通訊員 張憲軍 德州報導8月29日,榮麟家居澳德樂店舉辦「國家級非遺」油紙傘體驗活動,徐徐入耳的絲竹聲中,百餘名顧客用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用彩筆描繪傘面,獨特的東方韻味讓體驗者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