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19:26 |記者 俞越 通訊員 姜雄
9月23日,杭州人類非遺項目LOGO徵集大賽正式啟動,面向全球徵集杭州四大人類非遺項目(5個子項)的LOGO設計方案,為杭州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助力,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和合共生,彰顯杭州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此次LOGO徵集大賽,由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杭州日報傳媒有限公司承辦,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杭州市文化館(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杭州市文化和旅遊發展中心(杭州市旅遊經濟實驗室)、江幹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餘杭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拱墅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等單位共同協辦。
本次大賽以「一眼千年 非遺讓你看見!」為主題。期待通過LOGO設計,用生動鮮明的圖案,讓人們一眼就看到這些世代傳承的杭州非遺項目的魅力和文化內涵。這也是杭州首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徵集LOGO。杭州非遺,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杭州非遺保護工作,長期領跑全省,多項指標位於全國前列。此次大賽,是杭州非遺保護工作的一次全新嘗試,旨在增進人們對非遺的了解和熱愛,提高全社會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關注,推進杭州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據主辦方介紹,投稿截止至10月23日17:00。LOGO圖案要求主題鮮明,文化內涵深厚;充分體現各項人類非遺項目的文化特點,圖案形象生動;可以是組圖參加,也可以是單個項目參加,圖案結構不宜過於複雜。此外,稿件以JPG格式投稿,並用簡短的文字對所設計LOGO的意涵進行說明(要求不少於200字),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投稿郵箱:hangzhoufeiyi@163.com
據悉,作品將通過專家評分和網絡投票的形式進行兩輪評選,於11月初評出15名獲獎者(每個項目3名),分獲「最佳設計獎」「優秀設計獎」和「優秀創意獎」,每位獲獎者將分別給予8000元、1500元、1000元的獎勵。
→→→連結:杭州「人類非遺」知多少
目前,杭州現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5個子項):中國篆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中國蠶桑絲織技藝(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杭羅織造技藝)、中國古琴藝術(浙派古琴藝術)和中國二十四節氣(半山立夏習俗)。它們,已作為全球文化形態進入了人類文明傳承、保護和發展的視野。它們,不僅是杭州的,更是世界的!
●中國篆刻 (西泠印社金石篆刻):
請輸入圖片描述
中國篆刻,是書法和鐫刻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而杭州,是一座印學史上繞不開的城市。
元代,杭州吾丘衍是印學奠基人之一。明末流派印章勃興,杭州陸惠、丁良卯都是名手。清代乾嘉時期,錢塘丁敬首開浙派,其後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先後繼起,稱為「西泠八家(「西泠」是杭州的古稱)。
創建於1904年西泠印社更是我國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大的學術團體。該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宗旨,百年傳承,名家輩出,影響力輻及全球,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美譽。
2009年,「中國篆刻」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
絲綿是利用蠶繭製成的天然保暖品。餘杭清水絲綿以水淨漂清而得名,潔白如凝脂,輕柔如浮雲,放置長久不泛黃,長期作為貢品進貢,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周朝。南宋康王趙構建都臨安(杭州)時,特諭把餘杭絲綿列入貢品。元明亦然。清時,餘杭絲綿遠銷日本。
制綿過程是一個去除蠶絲外層絲膠的過程,經過選繭、煮繭、漂洗、剝繭做「小兜」、扯綿撐「大兜」、曬乾等六道工序完成。其手工技能要求高,通過母女相傳和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
2009年,「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子項目之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杭羅織造技藝):
羅,是重要的絲綢品種之一。杭羅則是「羅」的地方性名品,因原產地為杭州而得名。
杭州生產羅的歷史久遠,明代,杭州已經成為五大絲綢重鎮之一,各方大賈,買羅必走浙東之路。清代,杭羅成為知名品牌。
杭羅織造工藝複雜,要歷經十多道工序上機織造。雖幾經變革,但在生產流程中仍然保持著大量的手工技藝,精緻縝密,要求極高。
現今,杭州福興絲綢有限公司仍用其傳承的水織秘方工藝生產杭羅,主要反映在搖紆時的浸水處理和上機時的含水織造,技藝獨特。
2009年,「杭羅織造技藝」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子項目之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古琴藝術(浙派古琴藝術):
古琴是我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已流傳了三千多年。
浙派風格是追求「微、妙、圓、通」的「希聲」音色以及「清、微、淡、遠」的藝術境界。
古代浙派古琴藝術始於南宋,郭楚望被認為是浙派古琴藝術的創始人,形成當時琴界最重要的派別「浙派」。現代浙派古琴的興起,首推著名琴家徐元白。如今,杭州「西湖琴社」「霞影琴館」 等琴社,是現代浙派古琴活動的主要平臺。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0年,「浙派古琴藝術」作為子項目追加進入名錄。
●中國二十四節氣(半山立夏習俗):
請輸入圖片描述
二十四節氣中立夏是標誌夏季開始的日子,又稱「立夏節」。杭州半山一帶世代傳承著過立夏節的傳統習俗。
立夏這天,群眾自發聚集到半山娘娘廟附近,按照當地風俗,舉行「送春迎夏」儀式、吃「烏米飯」、燒「野米飯」、「稱人」、組織「廟會集市」等活動,祈求身體健康,平安度夏,五穀豐登。現在每年的立夏節在半山都舉行系列半山傳統立夏民俗體驗、跑山迎夏等系列活動,深受杭州市民喜愛。
2016年,「半山立夏習俗」作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6008604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