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莎車縣:十二木卡姆 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

2020-12-22 人民網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下,莎車縣著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藝術,不斷提高傳承水平,增強十二木卡姆的表現力和吸引力,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傳承行列,實現可持續的非遺保護。

近日,筆者走進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看到民間藝人們正在為新一輪的演出排練。音樂時而悠揚時而緊張,舞蹈優美而帶有故事性,直叫人挪不開眼。

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於2007年成立,為了讓十二木卡姆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承,莎車縣每年會從各鄉鎮中選拔民間藝人進行培訓,並給予經濟補助,在推廣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觀眾朋友了解並且喜愛上這種文化藝術。

古麗帕熱·吐爾洪是莎車縣十二木卡姆傳承人之一,從小熱愛舞蹈,2012年畢業後便來到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這也是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十二木卡姆。這種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的音樂形式,讓她很快的愛上了這種獨樹一幟的民間藝術,這一跳便是八年。

「剛來的時候,中心還會給我們培訓,不僅不讓我們出錢,每天還會發放50塊錢的夥食補助。」說起剛入門的事情,古麗帕熱說道,「除此之外,國家還會給我們每個月800塊錢的生活補助,每參加一場演出給我們100塊錢的演出費。這都是黨和國家對我們民間藝術的重視以及關心關懷,衷心地感謝黨和國家。」

近年來,莎車縣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力度,尤其是傳承人的經濟和生活方面,都享受到了國家實實在在的政策,政策的落實不僅溫暖了十二木卡姆傳承人的心,也解決了文化藝術傳承的後顧之憂。

據了解,莎車縣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現有傳承人48人,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16歲。大家紛紛表示,要更加努力學習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以及其中蘊含的藝術精神,將莎車縣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給世界人民看。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幹部吐爾孫·阿瓦孜說:「今後,我們將更加著重於對傳承人的培養,將現有的700個民間藝人增加到1200個人左右。」(張圳姍、阿布力克木·阿布拉)

(責編:楊睿、韓婷)

相關焦點

  •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 2020-11-02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潤疆|進入新疆民間音樂,從木卡姆開始
    本文圖片 人民視覺一、維吾爾藝術瑰寶——木卡姆木卡姆是從北非到新疆,整個伊斯蘭世界所共享的音樂形態。從中取出一瓢,就能幻化出民歌、樂曲、舞蹈、說唱等多種藝術。維吾爾族木卡姆有多種地域風格,以喀什莎車一帶的十二木卡姆最為典雅豐美。
  • 「聆聽」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在非遺大視野下的組合    福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在談到為何想要策劃出版一套音樂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時,湯源生說,音樂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和音樂有關的佔了很大比重。    「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福建省佔了36項,這36項中,與音樂有很大關係的項目又佔了23項,比例甚高。」
  • 新疆莎車縣:一枝菊與最後的脫貧
    新疆莎車縣:一枝菊與最後的脫貧新華社記者尚升眼下,行走在新疆莎車縣的鄉村道路上,農舍房前屋後,成排果樹之間,隨處可見萬壽菊成片盛開
  • 新疆愛樂樂團民族音樂交響化新作《豐收的喜悅》全網上線
    新疆愛樂樂團最新歌曲《豐收的喜悅》正式全網發行!是新疆愛樂樂團與國內外委約作曲家歷經半年時間潛心研究、投入大量精力,在保持民族音樂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作完成的一部民族音樂交響化新作,給聽到這首作品的人帶來了獨特新鮮的完美詮釋。
  • 新疆莎車縣:拱棚蔬菜豐富「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
    近日,新疆莎車縣阿拉買提鎮墩吾斯塘村拱棚白菜喜獲豐收,菜農臉上洋溢著增收的喜悅。綠意盎然的蔬菜拱棚裡,豐收的白菜擺滿地頭,村民阿布都熱依木·吾斯曼正在拱棚裡忙碌著,看著一棵棵翠綠新鮮的白菜,他喜笑顏開,和愛人聊著今年的收成。
  • 《光明日報》點讚酷狗音樂 以年輕化表達推動非遺音樂的傳播與傳承
    近日,《光明日報》文化新聞版刊發文章《用新技術訴說古老非遺故事》,就文化和旅遊部首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做出相關報導。其中提及《酷狗非遺音樂圖鑑》,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發現許多"非遺新青年",他們為非遺的活態傳承帶來無限可能。《光明日報》就此指出,"讓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實踐者,是非遺傳承的必由之路"。
  • 新疆維吾爾民歌和舞蹈的主要種類竟然有這麼多
    6、木卡姆 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古典音樂,它包含有器樂、聲樂、舞蹈等成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大致可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流行在喀什、庫車、阿克蘇、莎車一帶的十二木卡姆;第二種是流行在哈密、伊吾地區的哈密木卡姆;第三種是流行在吐魯番的木卡姆;第四種是伊犁木卡姆;第五種是刀郎木卡姆。
  • 【愛家鄉 愛新疆】景鋼:剪出紙裡多彩新疆
    新疆日報訊(記者黑宏偉報導)12月7日,哈密市第四中學美術教師景鋼正在家中專心致志地創作著《牛年大吉》系列剪紙作品,書桌上放著剪紙創作的草圖和大大小小的本子。景鋼憑著左手,用兩個月的時間創作了剪紙作品《葡萄的傳說》,中央美院張世彥教授為他題寫「景鋼剪紙」。他還創作了剪紙作品《十二木卡姆》,獲新疆首屆剪紙比賽銀獎。
  • 非遺「新丁」太極拳正在新疆「圈粉」
    「據記載,上世紀初,新疆就有人習練太極拳了,當時的省立中學(現烏魯木齊市一中)和新疆師範大學的學生表演了太極拳,讓觀眾耳目一新。」方汝楫說,1959年,新疆著名書法家王子鈍代表新疆參加全國第一屆運動會,表演了太極拳,受到好評,這也是新疆太極拳在全國盛會上的第一次亮相。  1989年,方汝楫發起並成立了新疆太極拳協會。
  • 千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展播 「雲遊非遺·影像展」全面啟動
    千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呈現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      影像的記錄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達方式驟然鮮活。據了解,「雲遊非遺·影像展」活動期間,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將在線進行公益性展播,同時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從傳統醫藥、傳統體育、非遺美食、非遺手工藝以及傳統表演藝術五個方面梳理非遺資源,呈現當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
  • 漫遊新疆之南(1)——十字路口的庫車
    南疆即新疆的天山山脈以南,包括塔裡木盆地、崑崙山脈等區域。南疆依然代表著人們未知的的領域,法顯、玄奘、馬可•波羅及東西方探險家、傳教士的腳步,依然激發起無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斯文•赫定的《亞洲腹地歷險記》、貢納爾• 雅林《重返喀什噶爾》中傳奇的經歷,皆將探險的目光投向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地域。
  • 1987年的新疆吐魯番
    吐魯番市是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新疆中東部,天山東部山間盆地,又稱「火洲」。 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臺、吉木薩爾、木壘縣相接,是中國內地連接中國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交通樞紐。
  • 【回眸新疆「十三五」】文化惠民 紮實推進
    劇場總建築面積22700多平方米,由大小兩個劇場組成,擁有數位化多媒體設備、千組舞檯燈光、3D投影設備與紗幕組合。劇場建成後,疆內外多所戲曲院團的名家名角紛紛登臺獻藝,為戲迷送上了高質量、高水平的戲曲演出。  同年9月20日,歷經4年改擴建後的新疆圖書館正式開館,全新升級的新館環境優美,功能健全,為各類讀者提供了更為智能和便捷的閱讀體驗。
  • 「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小編帶您看文博會→→
    「非遺保護,傳承創新」!>文博十二載,文化十三年湖裡區精心籌備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也將精彩亮相!包括湖裡區鍾宅畲族社區在內,「送王船」是廈門的一些社區、村莊保留傳承至今的民間習俗。今年,當您來到本屆文博會的湖裡區館時,製作精美、彩繪鮮豔的「非遺王船」一定會吸引您的眼球。本次展出的傳統木造王船在設計上傳承古意,結合了造船技藝與彩繪藝術,用色豐富,其技巧、彩繪題材與構圖都有明顯的特色,定會讓您大飽眼福。
  • 談到新疆民間「維吾爾族舞蹈」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樂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為主,對新疆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而西域樂舞對中原及其他地區樂舞,也有深遠的影響。漢、唐著名的于闐樂、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都出自新疆境內。至今上述地區依然保持著樂舞風習,流傳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非遺地圖|巴蜀有位剪紙手藝人,傳承不朽工匠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