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爬坡上坎到軌道穿樓 看時光裡的交通變遷

2020-12-16 上遊新聞

曾經,20公裡路程,要花整整一天;

曾經,市區開行的公交車線路只有兩條;

曾經,一輛車駛過,泥水能濺人滿身

……

重慶便捷的交通方式從不是一蹴而就的

讓我們來看看時光裡的那些交通變遷

最近一次上南山,趙心憲選擇驅車從四公裡上銅鑼山,沿廣黔公路到黃沙口,再沿南山路到黃桷埡。

不到半小時的山路,雖說彎彎拐拐有點多,倒還算順暢。站在涼風埡埡口,回望文峰塔,趙心憲不禁想起42年前的一次經歷——

那是1978年的秋季,雨水特別多。剛走出老廠場口,來到一個叫老廟子的地方,趙心憲夫妻倆就傻了眼。眼前這條由川黔古道改擴建的公路,因排水不暢,路面到處都是水坑。無奈,趙心憲只得把兒子扛上肩頭,搭起「馬馬肩」,妻子則扶著趙心憲的後背當扶手,一步一探找水淺的地方下腳。

一輛卡車駛過,濺起的泥水劈頭蓋臉澆到孩子臉上,也落了趙心憲夫妻倆一身。卡車搖搖晃晃遠去,留下泥塑般的三人木在原地,直到孩子發出哭聲,夫妻倆才清醒過來。

這是過往。多年來,在重慶這座山城裡,人們出行的場景,早已從爬坡上坎,演進到立體交通與景觀完美同框的「輕軌穿樓」。

軌道交通海棠溪站(顏波 攝)

進趟城就要花一天

從南山黃桷埡到城裡的兒童醫院,路程不到20公裡。但42年前的這條「進城」路,卻讓趙心憲夫妻倆吃足了苦頭。

1978年入夏時節,在黃桷埡老廠文峰中學教書的趙心憲,如願考上了西南師範學院(今西南大學)中文系。家人商量著趁西師還沒開學,利用周末趕緊帶兒子「進城」,到兒童醫院根治孩子生長性缺鈣的頑症。

原計劃周六一早出發,卻因為妻子的工作,一直拖到下午四五點才啟程。眼看天色漸晚,夫妻倆不得不把「進城」的計劃分作兩步,先到黃桷埡文峰塔下「德國大使館」旁父親家落腳,第二天上午再到醫院看病,下午返校。

「那時,老廠、黃桷埡都還沒公交班車,趕路全憑兩條腿。」今年72歲的趙心憲當時正當壯年,扛著孩子一路到父親家,天已黑盡,兒子早就餓得不行,「父親看到我們一身泥漿,一臉的詫異。」

母親建議第二天早點出門,因為路上太耽擱,下山要1個小時,過江又不知要在渡口浪費多少時間,必須留出足夠的時間才有可能掛上專家號。

第二天清晨五點,趙心憲夫妻倆急急忙忙就帶著孩子出了門。下山,在龍門浩渡口坐渡船到望龍門,都還順利,但在擠公交班車時,趙心憲直言「要了命」。

「好不容易擠上到文化宮的公共汽車,顛簸晃動得厲害,我突然雙腿一沉,兩眼發花,妻子見狀趕緊把兒子抱了過去,我們兩人背靠背『站』到了文化宮。」如今,趙心憲已記不清他們是怎麼到的兒童醫院,也想不起他們是怎麼掛上的專家號了,只記得在醫院亂鬨鬨的人流中,一家三口坐在門診室外的條凳上,等了很久。從醫院出來已過中午12點,原路返回文峰中學,已是傍晚。

「這是我們有兒子以來,最辛苦的一個月。」妻子當初的這句牢騷,一直盤旋在趙心憲腦海。

如今的盤山公路(劉靖霆 攝)

一條公路帶來三個嫂嫂

趙心憲妻子對交通的感慨,也是許多人的同感。這其中就有陳顯明一大家子。

陳顯明是巴南鹿角人,50多年前,這裡沒有一條進出的公路,出行十分艱難。因為窮,陳顯明一家四兄弟,全都沒娶上媳婦。

上世紀70年代初,西接南溫泉、東接長生橋的長南公路修通。這條公路,剛好從陳顯明家的門前經過。

「誰也沒曾想到,家門前的這條公路,同時也架起了我三個哥哥的『婚姻橋』。」陳顯明回憶起幾十年前的往事——

有一天,媒婆從綦江大山裡引來一個姑娘,說是要介紹給我三哥。姑娘嫌我家窮,「填不飽肚子」,轉身就回了老家。一周後,姑娘和媒婆又來了,身後還跟著姑娘的父親。老父親在公路前後仔仔細細觀察了一番,「你家位置好,搞點投機倒把的事兒,擺個茶水攤什麼的,不愁鹽巴錢。膽子大點,做點煤炭生意、磚瓦生意,賺錢!」

原來,老父親在綦江幹的就是倒買倒賣的營生,頭腦特別靈光,他見老三人不傻,也看上了這裡方便的交通,便應允了這門婚事。

「三哥婚後,在他老丈人的慫恿下,賣起了石灰、煤炭,母親也在門前擺起了茶攤。」今年69歲的陳顯明說,雖然少不了被公社大隊查處,但生意還是斷斷續續地做著,日子比其他社員好過得多。

再後來,陳顯明三嫂又從娘家引來兩個姑娘,一個成了他的大嫂,一個成了他的二嫂。

時光一晃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陳顯明三哥夫妻倆在公路邊幹起了預製場,二哥二嫂也承包了一片石灘,請來石匠開山打條石,日子越過越紅火。

「渝黔公路修建時,聽說二哥家條石就銷售300多萬。」陳顯明說,「如今我家早已今非昔比了,三哥的預製場發展壯大成為建材公司,二哥也不開採石場了,承包了一家頁巖磚廠。」

輪渡(遊宇 攝)

交通工具變景點

路通了,交通方便了,越來越多像陳顯明一家人的老百姓,生活變了樣。這些年來,重慶變化最大、老百姓親身感受最深的,一定包括了交通方式的變化。

重慶是一座山城,「爬一坡吃一鍋,上道坎吃一碗」是過去重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形象地反映了重慶人出門的艱難。重慶獨特的山城、江城特色,註定了交通工具的魔幻屬性,天上地下各顯神通。

熊向陽從小生活在石板坡,在他的童年印象裡,儘管南岸就在眼前,但一水相隔,想要過江卻非易事。

「人們想要過江,只能坐渡船。」熊向陽說,「先要沿著長長的梯坎,或坐望龍門纜車,下到江邊。等候輪渡船,然後一番顛簸過了江,還要爬一段長坡才能走到公路。」至今,熊向陽仍記得兒時那次驚險的坐渡船經歷。

那是母親準備帶著他過江遊南山,沒想到早晨出門時起了薄薄的霧。原以為不影響過江,卻沒料到霧越來越大,輪渡停開了兩個多小時,應了那句民謠——好個重慶城,無橋難通行,水霧似老虎,隔江愁煞人。渡船重開後,在滾滾波濤中搖搖晃晃駛向對岸。

行至江中央,一條上遊來的貨船順流而下,在一片殘霧中撞上了渡船,好在大家奮力搶救,渡船進了水卻總算沒有翻。

長江索道已變成了外地遊客打卡的熱門景點(劉靖霆 攝)

除了渡船,重慶還有另一種重要而獨特的過江交通工具——過江索道。

1982年元旦,在滄白路與嘉陵江對岸的江北城金沙街之間,凌空飛架起一條長虹——嘉陵江客運載人過江索道。

「這是全市人民大開眼界的新鮮事兒。每天必須往來過江的人,不必再爬坡下坎坐輪渡,而是喜氣洋洋地乘坐索道。」熊向陽回憶起嘉陵江索道開通的那些日子。幾年後,長江上的第一條客運索道也建成投用,起於渝中區新華路,止於南岸區上新街。

長江索道至今仍在運行。不過,隨著過江橋梁越修越多,索道已從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變成了外地遊客打卡的熱門景點,是遊客親身體驗重慶這座魔幻城市的最佳方式。

重慶魔幻的交通工具,不只一個索道,還有讓人驚奇的望龍門纜車、凱旋路電梯、皇冠大扶梯,它們有的消失,有的依然是市民賴以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在外地人眼裡,它們無一不是風景。

原標題:從爬坡上坎到軌道穿樓 看時光裡的交通變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旅遊,叫到重慶看輕軌穿樓
    住在這裡的人們基本處於半封閉狀態,就像住在交通不便的鄉村。要出趟門,先得步行半小時左右,去到兩路口才有公交可乘;或者先沿著陡峭的梯坎降到下面的李子壩正街,坐5字開頭的公交車。反正就是各種不方便。糟糕的交通與地形條件,限制了人們交流的興趣,也阻礙了外界的視線。即便到了九十年代中葉,這裡也是一幅安靜閉鎖的狀態。
  • 這座城市的軌道交通穿梭於地下和空中,乘客感覺像是在過山車上
    說到軌道交通,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複雜的軌道交通網絡讓人眼花繚亂,然而,位於西南的重慶市,卻更加讓人印象深刻。重慶是一座山城,主城區裡很少有平坦的土地,而軌道交通則需要在山體和河流間穿梭。
  • 重慶軌道交通跨過的大橋,你認識哪些?
    來到這兒,除了品一品美味的火鍋,看一看出名的單軌穿樓,觀賞江景,也必須要安排到行程之中,由其是不能錯過有軌道交通跨過的大橋,立體動感,從這些畫面中,你就可以體會到重慶到底有多美。3號線跨過的菜園壩長江大橋、6號線跨過的千廝門嘉陵江大橋、環線跨過的朝天門長江大橋……這些重慶軌道交通跨過的大橋,你認識哪些?有沒有你很熟悉的呢?
  • 【交通看點】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制式探秘
    地鐵是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的先驅,其優點是運量大,速度快。缺點是建設工期長、造價高且運營維護費昂貴。 截止2019年底,我國內地有地鐵的城市有37座。中低速磁懸浮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也是目前城市軌道交通中最先進的技術。 與其他軌道交通制式相比,中低速磁懸浮在速度與造價方面優於地鐵和輕軌,系統運能與輕軌相當,在噪音影響與爬坡能力方面優於單軌系統。很多人認為中低速磁懸浮輻射高,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磁浮列車內的磁場僅相當於吹風機、剃鬚刀等家用電器產生的磁場,甚至更低。
  • 十三五·我們的故事丨重慶未來五年計劃建8條軌道交通線路
    在重慶,軌道交通可以說是不少市民、遊客公共運輸出行的首選,3號線橫跨渝北、江北、渝中等南北交通大動脈;觀光性最強的軌道2號線,一路跨江、穿樓、過山;軌道6號線起於南岸,止於北碚,橫跨兩江……縱橫交錯的軌道路線深入重慶的各個部位,緊密連接城市的各個區域,不僅為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拉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 重慶軌道交通大匯總(2020年),西部首個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
    截至2019年12月,重慶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共有10條,運營裡程突破裡程329千米,日最高客運量突破百萬乘次。其中,軌道交通2號線是中國西部地區首條城市軌道交通線,也是中國首條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亦是西部首個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
  •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楊家坪站:九龍門的效果甚至超過了原本九龍塔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楊家坪站這個地方,原本有一個九龍塔,後來改成了九龍門,無論如何,這裡面都是高架軌道交通與地面建築的一種結合,效果比較獨特。從整體來看,九龍門的效果甚至超過了原本九龍塔,九龍塔變成九龍門之後,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楊家坪站「立體特效」也得到增強——有一種龍在雲中穿行的感覺。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楊家坪站原本的九龍門如下所示。「立體特效」是重慶市的特點,也是重慶軌道交通的一個特點。
  • 車間重載無軌小車和軌道車的爬坡能力對比
    一般車間廠區重載搬運車的最大爬坡能力是指轉運車在良好路面上克服車輪滾動阻力及空氣阻力後的餘力全部用來克服坡度阻力時能爬上的坡度。無軌轉運車最大爬坡度是指無軌轉運車滿載時的最大爬坡能力。物料在搬運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有坡度的地面,最大爬坡限度除了車本身的自身發動機牽引力有關係外,還與車的載重,坡長、坡高、車輪大小、地坪有關。相同路況、載重尺寸規格的搬運車,軌道轉運車的最大爬坡角度要小於無軌爬坡車最大爬坡角度,軌道和軌道車輪的摩擦係數相對無軌膠輪和地面的摩擦係數低,更容易滑下坡。
  • 趁著假期,搭著軌道列車繞城市一圈吧
    重慶軌道交通環線檸檬黃2018年12月28日軌道環線一期工程——東北半環正式通車試運營,軌道環線是目前重慶軌道線網中唯一的閉合環線線路,是連接五個行政區的快速軌道交通幹線,集連接鐵路、公路於一體的軌道交通線路。
  • 哪個城市的軌道交通那麼魔幻?山城輕軌帶你3D穿樓過山
    重慶市渝中區,「穿樓過山,翻橋越嶺」重慶依山傍水的地形特徵造就了深具魔幻色彩的輕軌風景線。新華網 彭博攝  新華網重慶5月2日電 穿樓過山,翻橋越嶺——什麼?不,這只是重慶普普通通的軌道交通!  來來來,都上車啦!過山車一樣的輕軌馬上就要發車了哦!  得益於重慶山水城一體的地貌特徵,重慶的軌道交通坐起來有一種3D遊樂設施的魔幻錯覺,這種乘坐體驗讓外地遊客們紛紛嘖嘖稱奇。  就這樣,山城的輕軌也成為了國內城市少有的旅遊網紅打卡地。「坐著輕軌『真』在城市與山水間穿行」只要你來了,就會發現此言非虛。
  • 近程軌道交通的未來:新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下線
    軌道交通發展已經超過一百多年了,中國目前在高速鐵路技術和建設上一騎絕塵,領跑世界。而區別於傳統列車的磁懸浮列車,正方興未艾。中國在磁懸浮列車發展上,從最初的引進,到消化吸收,最後再創新,已經能與世界上其他擁有磁懸浮技術一爭高低了。
  • 「風景線」加上「產業線」 重慶軌道交通要「大變樣」
    從2001年開通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到目前已經開通運營8條線路共計329公裡,重慶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市民出行的主要公共運輸工具。6月26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交通開投集團獲悉,時值軌道交通快速發展之際,該集團全面推進重慶軌道交通品牌建設,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 蕪湖軌道交通插上「科技」雙翼
    城市軌道交通不僅是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載體,也象徵著一座城市的發展速度。在全面迎來「輕軌時代」之際,蕪湖軌道交通有哪些設計、施工、技術等方面的亮點,也日益成為廣大市民普遍關注的話題。記者近日前往施工一線探訪,為您「揭秘」蕪湖軌道交通建設全線亮點。
  • 桂林軌道交通又有新進展!磁浮列車也要來了!
    桂林人關注的軌道交通有新消息了!可能要開通中低速磁浮列車,趕緊和大居看看!張曉武一行首先到北京S1線進行了試乘,並聽取了磁浮公司相關負責同志關於北京S1線建設情況、產品特點及市場優勢等情況的介紹。隨後參觀了北京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了解了北京軌道交通的發展歷程及調度。
  • 重慶軌道交通17號線來了,高新區的又一條單軌
    除軌道交通外,其他交通線網也助力著不斷完善高新區的交通系統,比如成渝中線的科學城高鐵站等。另外九永高速的華巖隧道西延伸段已經通車,大大緩解了中梁山隧道的交通壓力。東西兩側的兩大山脈以後隧道也眾多,重慶高新區交通將十分完善,最終將形成「成環成網、外快內暢」的交通體系。
  • 有望成為安徽軌道交通第三城?
    城市軌道南北向骨幹線路,近期主要聯繫泉北片區、老城中心外圍、雙清灣城市中心,遠期分別向北延伸進一步加強寧老莊鎮地區聯繫,向東南延伸,服務王店鎮、阜合產業園、三十里舖鎮,並與3號線在阜合產業園地區交匯。 3號線(東西向主軸):全長31.7km,28站。
  • 新築股份:中低速磁懸浮在城市軌道交通及市域快軌應用領域具有較好...
    請問中低速磁懸浮軌道交通在國內將有哪些應用場景?貴司磁懸浮軌交的核心優勢是什麼?謝謝!公司回答表示,相較於傳統輪軌系統,磁懸浮系統的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修建時受地形影響較小,能夠減少工程量;磁懸浮系統的運行噪音小,可以深入繁華市區,避開重要的建構築物,減少工程拆遷量和地下建設裡程。
  • 東京血脈之軌道交通圖
    便利高效、全世界最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是東京都市圈最值得京津冀等中國大都市圈學習的長處。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越澤明在「大都市圈發展:國際比較與啟示」研討會上介紹,和美歐相比,日本都市圈的特徵就是通勤的鐵路網非常發達,郊外利用鐵道通勤的人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