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是個神奇的玩意兒,它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讀過無數遍「性格決定命運」的科學論斷。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不過,說起來真不好意思。究竟什麼是性格?其實我一直都沒有完全弄懂,總是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
今天,我查了百度百科,它是這樣解釋性格的: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徵,它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並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言行上。
這就引起我的一種思考:人的性格究竟會不會改變呢?如果說會改變,那麼我們常說的「三歲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又有點說不通,這裡面似乎又蘊含了一種於人俱來、難以改變的成分,而這種成分那又是什麼呢?如果說不會改變,那麼我們提倡「活到老,學到老」,難道通過學習都無法改進人們對現實的周圍世界的態度,那學習對我們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以我有限的人生體悟,我覺得更貼切的講法應該是人的三觀決定其一生。哪三觀呢?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於這三個概念,我覺得就沒有必要去百度了,因為比較通俗,好理解。在我看來,人生觀,就是一個人對於人生的看法以及自己想過一種怎樣的人生的基本觀點。
世界觀就是一個人對於世界的總體認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於自己了解到的一些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現在還活著的、以及未來將出生的人的基本看法。而價值觀就是指一個人在做一些有利益衝突的決定時的抉擇,在遇到利益衝突時,人總是會選取那些自己認為價值更大的,而捨去那些自己認為價值較小的。當然,這裡的價值絕不單指金錢,還包括道德價值和精神價值。不用懷疑,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缺少過那樣一類人,他們認為有比自己的生命更高更大的價值!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從古到今,從來不缺乏勇於犧牲自己性命的人。
其中,我重點想說明的是,人生是動態和無常的。命運也絕不是一塵不變的一條直線。因為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主動或者被動地總要學習一些東西,而那些被我們腦袋接受,內化成我們思維的觀念,會慢慢地修正自己以前形成的三觀的。
因為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什麼三觀可言的,而人的三觀是慢慢形成的。其中,青少年時期由於人一般都能接收到大量接受信息,因此比較容易在這一時期形成相對比較穩定的三觀,以後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再逐步微調或者徹底改變自己的三觀。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在青春期時接受的教育,對自己的一生影響比較大的原因。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地都在學習或者改變著,改變的原因叫三觀,改變的結果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