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觀?這是人生的首要問題

2021-01-15 華學領袖說

很多人喜歡說一句話「不觀世界何以有世界觀?」然後就夢想著拋棄眼前的苟且,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仿佛這樣就有世界觀了。其實這種所謂的世界觀,只不過是被現實壓抑的久了,渴望尋求一種釋放的快感罷了。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世界觀?人們平常喜歡念叨的三觀有怎樣的聯繫?樹立正確的三觀認知體系,對我們的人生又有怎樣的幫助呢?

其實所謂的三觀,就是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它們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連,但是無論哪一個對我們的人生都會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為了幫助大家能夠快速的識別其中的道理,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三觀,深入的研究一下。

一、價值觀是最容易獲取的東西。

價值觀這個東西,是最容易擁有的,因為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只要你活著,有思想,就會擁有你自己的價值觀。比如一個孩子,出生以後,不需要任何教育,完全靠他自己去和這個世界相處,生存的本能會驅使他學會適應自己所在的環境,繼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就像一個從小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經常被欺負,得不到任何關愛,就會逐漸的形成反社會、殘酷冷漠的價值觀。

像電影《小丑2019》中的主人公,就是這類人的代表,因為處處不得志,總是受壓迫,最終走向了反社會的不歸路;而一個從小在富裕家庭長大,被各種物質滿足,又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虛榮心強,自私自利,逃避責任的價值觀。比如晚清富豪盛宣懷的兒子盛恩怡就是這類人的代表,盛宣懷給他留下的巨額財富,還不夠盛恩頤幾場豪賭敗壞的徹底。所以說一個人的價值觀,跟他所在的環境和成長的經歷有直接關係,這是一個人被動接觸世界的結果。所以價值觀的建立,不需要多麼主動的努力,每個人都能擁有。而且隨著環境、經歷的轉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是比較容易發生改變的,尤其是在20歲之前,成長被別人安排,對世界接觸的不是很多,缺乏主動選擇人生的能力,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一件事就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但是到了20歲以後,開始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尤其是成家立業之後,各種責任的重擔促使一個人要有足夠的原則立場,來應對各種事情的變化,這個時候的價值觀一旦形成,輕易很難改變。

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那麼當人與人的價值觀發生衝突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怎麼辦?這種情況想必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了,因為人的本性都是希望自己是正確的,討厭他人的批評,所以當自己的價值觀和別人的價值觀發生衝突的時候,各種人際關係的矛盾痛苦就會出現,而且最要命的是,價值觀與價值觀是平等的,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差人一等,所以在價值觀的層面,爭論是永無休止的,難有輸贏。那麼如何才能跳出這個囹圄,結束價值觀層面的各種矛盾痛苦呢?這就需要上升到人生觀的層面,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二、人生觀是人生存的基礎。

人生觀的建立,比價值觀就要難多了,因為這需要先放棄一些錯誤的價值觀,然後主動去學習一些人生觀的知識,如果不能承認自己有問題,人生觀的建立就無從談起。那麼人生觀應該如何學習呢?這要把人生兩個字拆開來講,第一個要弄明白的就是人是怎樣的?簡單的從性格心理學來說,我們把人分為金木水火土,每種性格都不一樣,如果我們只用自己性格喜歡的方式與其他性格打交道,就會很容易碰壁,因為不同性格對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樣。除此之外,還有區域的劃分,階層的劃分,我們能夠把人分類分的越清楚,越細緻,則對人的了解就越全面,這樣跟人打交道的障礙就會少很多,自我犯錯的概率也會大幅度降低。就好比你手裡拿著一把萬能鑰匙,無論遇到什麼鎖都能夠輕易打開。毛主席在這方面是我們的榜樣,當年鬧革命的時候,主席把地球上的人分了十幾類,針對每一類人都有專門的打交道的方案,而且可以預判不同的人會有怎樣的行為特點,及時制定出應對的策略,最終引領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講完了人之後,接下來就要講講生這個字了。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很多人聽到這裡就笑了,生存誰不會啊?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忘心裡擱,泡著澡看著表,舒服一秒是一秒。你看,生存如此簡單。確實要是按照這種狹義的理解,每個人都會生存。但是從養生學來說,很多人不僅不會生存,還在經常作死。比如熬夜,比如暴飲暴食,比如亂發脾氣,比如要風度不要溫度等等,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活很大的年齡,而有的人卻會英年早逝呢?這就是忽略了生的力量。

就拿熬夜來說,古人制定的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對應的是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所以子時(半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對應的就是大雪和冬至,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對應的小寒和大寒,這個時間段是外在世界陰氣很強,陽氣不足的時候,所以作為一個人這個時候要順應世界規律,及時休息,保存好陽氣,去迎接未來新的一天。但是如果你就是覺得自己可以與天地為敵,可以違背自然規律,那麼老天對你的懲罰就是折壽,本來可以活100歲的,可能活到60歲就結束了。而且作為中國人,老祖宗傳下來的很多文化本能的東西,其實都在提醒我們要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比如大家在看神話故事的時候,都聽說過黑白無常會來索命。這句話的原本意思其實是,白天和黑夜的規律被打亂了,該屬於你的生命的時間,就要被老天索走了。所以說沒有一個好的人生觀,我們就不會懂得熱愛生命,不懂得熱愛生命我們就無法獲得幸福的人生。

有了一個好的人生觀,對於管理自己來說是足夠了,但是想要建功立業,實現理想,人生觀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上升到世界觀的角度,以客觀的立場,從全局出發,才能百戰不殆。

三、世界觀就是要懂得掌握世界發展的規律。

這裡引用毛主席《實踐論》中的一段話:「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只有那些主觀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問題的人,跑到一個地方,不問環境的情況,不看事情的全體(事情的歷史和全部現狀),也不觸到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性質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內部聯繫),就自以為是地發號施令起來,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交子的……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認識運動的目的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毛主席這段話就是對世界觀的非常好的解釋,總結來說一個人世界觀的建立,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了解歷史。一個人一個組織乃至一個國家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必須要在過往的歷史中找答案,比如要了解一個孩子為什麼很叛逆,就要去了解他成長的經歷,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如果要了解一個國家為什麼會衰敗,就需要去研究同一個時代不同國家的情況,以及每個國家從古至今的發展要素是怎樣的,這樣才能知道敵我的優勢與不足,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斷。除此之外,正確的認識歷史,對未來的判斷有極大的幫助,比如曹操在打官渡之戰的時候,因為了解袁紹的歷史,知道這個人好大喜功,缺乏容人之量,身邊沒幾個靠得住的人才,所以斷定其在作戰的時候肯定會有諸多失誤,可以打,有勝利的把握,最後果然打贏了;毛主席在和蔣介石打仗的時候,知道蔣介石集團一直以來都是為大資本家服務的,政策上反人民,內部管理上不團結,容易分裂,所以斷定蔣介石和他的美國主人是紙老虎,必定會走向失敗,最後果然憑藉小米加步槍,消滅了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所以只有正確的了解歷史的規律,才能知道形勢的發展方向,繼而才能趁勢而為,走向成功。

第二,研究政治,歷史研究到一定的階段,就會對政治感興趣,因為你會慢慢發現,歷史的發展是由政治推動的。《大明王朝1566》中的清官海瑞,為什麼敢跟比他官職大很多的人叫板?那是因為海瑞背後有皇帝的兒子裕王在支持他;蔣介石為什麼第一次民主革命成功以後,就敢調轉槍頭去消滅曾經的盟友共產黨?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叫做「槍桿子裡出政權。」我們被蔣介石打,是因為手裡的槍不夠多,如果聽了陳獨秀的話,把槍交了,不僅換不來和平,只會加速自我的滅亡。果不其然,後來事態的發展都被主席預言到了。所以談到政治,就不能不說到權謀,而權謀是不以個人的情感、意志為轉移的,它的單位是組織乃至國家,這就需要你在複雜的關係脈絡中,找出最優的路線以達成心中所願,所以研究政治能夠快速提升一個人的心智。

第三,研究世界規律。我們中國人稱讚一個人有學識會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道德經中把天地和人的關係描述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包括很多中國家庭裡供奉的「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都在提醒我們要跳出主觀意識,從大局出發來認識這個世界。所以你會發現中國人有一種文化本能,那就是要以世界為核心來搭建自我的認知體系,並以此來指導我們的人生。而了解世界並不是天天出去瞎溜達就能弄明白的,如果這麼簡單,導遊應該是世界觀建立的最好的。所以建立世界觀的主要方法,並不是去忙著觀世界,而是要先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弄明白歷史發展的脈絡是怎樣的,而後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弄明白自然規律和人之間的聯繫。比如我們喜歡說的「得人心者得天下」,是說如果你把所有好處都獨佔了,那些貧困的都難以生存的人就會來消滅你,反之如果你能夠帶領大家「打土豪,分田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追隨你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你成功的概率就會越來越大;比如春種秋收不違農時,我們才能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如果你非要以人勝天,違背自然規律,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當然我們簡單說起來容易,如果要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客觀規律來改造這個世界,需要研究的就多了。比如你想去引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就需要去研究軍事、農業、教育、經濟等等;你想要創業賺錢,就需要去研究政策條款、客戶心理以及組織架構等等。有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滿盤皆輸,就像當年王莽變法一樣,心是好的,方式欠妥,最終功敗垂成。當然有些靠短期運氣發展好的,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因為運氣終歸是運氣,就好比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但是當風停了的時候,最先摔死的也是豬。

四、三觀不正的人是精神流浪兒。

為什麼我們要建立完善的三觀體系,如果三觀不正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我們對於那些只有價值觀,而缺乏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人,會稱呼他們為精神流浪兒,這是因為這類人很容易被一些不正的人事物影響而變得偏執。但是因為三觀不正,導致他們的偏執又經常碰壁,給他們的人生造成了很多的痛苦,所以他們會經常在價值觀的層面糾結,四處尋求答案卻總行有不得,逐漸的變成了一個精神流浪兒。所以從小培養一個人的三觀認知體系是重中之重,而父母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如果在20歲以前,父母沒能引導孩子建立完善的三觀體系,當孩子走上社會以後,就會在各種價值觀的碰撞中痛苦不已。要知道一個人只要活著,必須要有一個賴以生存的價值觀,如果父母沒能幫孩子建立,孩子就只能在社會上隨便找一個來彌補。因為人都害怕孤獨,所以每一種價值觀代表的都是一個可以找到共鳴的圈子。比如搖滾價值觀、環保主義價值觀、及時行樂價值觀、工作狂價值觀、心靈雞湯價值觀……等等,先不用評價這些圈子的對錯,你會發現一個缺乏人生觀與世界觀的人,很容易活在各種能夠給他帶來共鳴的價值觀的圈子裡。

比如一個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活著的精神流浪兒,因為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立場原則性不強,所以沒能找到能夠接納自己的圈子,很無助,很孤獨。突然有一天遇到一個人,這個人告訴他只要崇拜一棵樹,就能活的快樂。流浪兒正在迷茫中掙扎呢,一聽有人要給他答案,非常開心的就跑去學習了。到了崇拜樹的圈子裡以後,他發現這裡的人發明了很多崇拜樹的方法。比如在樹上掛紅繩,能夠保佑明年大吉大利;往樹洞裡扔錢,預示著財源滾滾;圍著樹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能夠去除晦氣;還有一樣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所有崇拜樹的人,每個人都會得到一本《樹經》,裡面會告訴你如何像大樹一樣過完自己的一生。這個流浪兒剛開始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進入這個圈子久了,天天聽這些人分享崇拜樹後的改變和收穫,慢慢的就開始相信了。而當他融入了這個圈子以後,他的價值觀會變得越來越堅定,因為在這裡他能夠找到歸屬,所有的人都能和他產生共鳴。而離開這裡以後,面對那些不理解他的人,他會嘲笑他們沒有信仰,並且會不遺餘力的推廣他的「大樹的智慧」,最後即使父母、親人都反對,他也會義無反顧的以身殉樹。至此,這個精神流浪兒完成了自我價值觀的建立,但與此同時,真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就和他無緣了。所以如果一個家庭裡面,父母自己三觀不正,沒能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體系,那麼這個孩子走上社會以後,大概率會被一些亂七八糟的價值觀所誤導。

五、三觀的學習方向。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建立三觀的方法。世界觀的建立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要去學習正統的根植於天地的文化,這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中國的聖賢具備此等素養,大家可以由淺入深的去學習一下,推薦書目是《毛選》、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白雲先生的《老子之道》以及先秦經典;二是要去觀察這個世界,懂得躬身入局,因為你只有了解這個世界流行的是什麼,了解不同地域、年齡段的人有什麼喜好,才能明白如何針對這些情況,制定出最優的方案。就像主席當年教育我們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你想要改變這個世界,首先要懂得融入這個世界,否則自絕於群眾,是不可能有任何作為的。人生觀的建立也要去研究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一個是養生學,如果基礎較弱,可以去看看九型人格,性格色彩和一些簡單的養生書籍,如果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可以去看看徐文兵和梁冬講解的黃帝內經。除此之外建議大家去學習一些演講口才的技巧,因為與人打交道不僅僅在自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他人。價值觀的學習在這裡就不囉嗦了,因為當你建立起了完善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就不太可能出錯了。

古語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長沒有捷徑,不信可以試試走捷徑的代價。我們今天講三觀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勤於修行,正己化人,因為如果一個人三觀不正,受苦的不僅是他一個人,而是所有在乎他和他在乎的人。所以把自己培養好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回饋。最後梳理一下三觀之間的內在聯繫:整體來看是這樣的,價值觀受制於人生觀,人生觀受制於世界觀。成功幸福的答案,就是做一個三觀正的人。

相關焦點

  • 什麼叫三觀一致指的是哪三觀 三觀一致指的是哪三觀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時候都有聽說過「三觀一致」。三觀,決定人的語言和行為,從而決定人的習慣性格乃至命運。那麼什麼叫三觀一致?指的是哪三觀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人與人之間有著相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叫做是「三觀一致」。
  • 人們總說三觀不合,到底什麼是三觀?
    人們總說三觀不合,到底什麼是三觀?個人感覺廣義上的三觀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狹義上的三觀為:對人,對事,對金錢的態度!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態度,對生活和未來的思考,也就是對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價值觀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方式,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包含人的價值,金錢財富以及無形的價值。
  •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定人生
    命運是個神奇的玩意兒,它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讀過無數遍「性格決定命運」的科學論斷。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不過,說起來真不好意思。究竟什麼是性格?其實我一直都沒有完全弄懂,總是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
  • 三觀不合的人,婚姻必不合,人生必不順
    「三觀」是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們辯證統一,相互作用,真善美是三觀的追求目標。人生觀是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應該怎樣度過,價值觀是在生活中到底什麼是可貴的,世界觀是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樣的,這三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離的。
  • 愛情中的三觀不合指的是什麼
    古人云,三觀盡毀,節操碎了一地。就是兩個人的三觀不合,發生矛盾所反應出來的其它問題。在愛情的時候,問你談戀愛談的怎麼樣了。我們不合適,三觀不合。分手了,都說這個三觀。那麼什麼是三觀呢?在相愛的基礎上,就是一個消費觀點的問題。就是覺得是否捨得,愛的一部分也提現在金錢上。你要去吃牛排,他要去擼串。她喜歡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你給她講要艱苦樸素。這就南轅北轍了!這就說明你們的價值觀不同。二.人生觀人的理想,追求,愛好心情。看看你們是否一致。愛好相同,就有共同語言,聊天溝通起來就很簡單。
  • 正確的三觀是哪三觀?三觀正常的標準了解一下
    三觀正常的標準了解一下     正確的三觀是哪三觀(三觀正常的標準來了)三觀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比如我們上思想政治課的時候,老師會說年輕人要樹立正確的三觀。年輕人談戀愛說三觀不合堅決不能在一起。看到一個人比較怪異的表現,我們會說呀毀三觀了。那麼三觀到底是什麼呢,怎麼樣的才算正常呢?
  • 如何理解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其實就間接提出了三觀是什麼了!01那三觀究竟具體指什麼呢?小編老師的回答是:三觀一般是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也是被大多數人所認知的三觀,它們辯證統一,相互作用,追求真善美為三觀的最終目標。簡單說就是:「你看待事物的立場和觀點」!
  • 夫妻三觀不合,對婚姻的長久走到最後有什麼問題
    夫妻三觀不合,可不可以長久走到最後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愛情具有包容、互補、修正、彌補、排他、自私、趨同、共同成長等特性,大愛天下,小愛自私。婚姻具有愛、責任、親情、承諾、精神共同成長等特性,婚姻是自私的,可由三觀變異為理由而催催。
  • 在中國,這叫「三觀」
    近幾年,「三觀」一詞大火:入職要和公司「三觀」合拍,交往要和朋友「三觀」一致,結婚要夫妻「三觀」等同,甚至連做人父母,也經常被套用「三觀」,來理順和孩子的問題。什麼是三觀?按哲學定義來說,三觀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 你知道愛情裡的三觀是哪三觀嗎?
    其實愛情中的三觀也是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相識到相知相愛,兩個人走到一起絕不是偶然!大千世界,她為何偏偏與你臭味相投,相親相愛呢?聊得來太重要了 愛情裡的三觀是哪三觀 愛情中的三觀也是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愛情中三觀合不合要看五點。
  • 三觀不合的表現是什麼?怎樣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生活中,不管是朋友間的相處,還是情侶間的相處,總會提到一個詞,就是三觀不合。那麼和人相處三觀不合的表現到底是什麼?三觀不合到底可以成為朋友嗎?經常有女生提到自己的男友一點都不懂自己,這個時候就得提到這個三觀的問題。
  • 【心靈閱讀】在中國,這叫「三觀」
    「三觀」一致,結婚要夫妻「三觀」等同,甚至連做人父母,也經常被套用「三觀」,來理順和孩子的問題。 什麼是三觀?按哲學定義來說,三觀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其實,拋開哲學給出的定義,作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儒、佛將中國人的「三觀」早就確立。 儒家重仁義,「三觀」落在「觀天下」,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修身,齊家,治國,都能「擔得起」。
  • 體悟:超越仁義禮智信,學習人生新三觀
    新時期的思想應該建立在新的三觀基礎上。02人生新三觀世界觀:人類的世界不只是在地球,而是整個宇宙。經濟學理論的破產地球資源雖然有限,這導致了無限的戰爭和欲望以及受挫,人類的壓力,但是宇宙資源無限,這樣,你人類應該放棄物競天擇與人為惡的態度人生觀:人生是不斷走向宇宙的過程,多了少了都沒關係,人在走向宇宙中未知中,不只是想了,也不只是受苦,也不只是幸福,人生就是一代一代不斷,走出地球,走向宇宙的過程
  • 三觀不合是指哪三觀 為什麼會三觀不合
    常常聽到說,三觀不合的情侶最終是走不到一起的。但是感覺三觀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平時的相處中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好像很難歸結到這麼宏大的主題裡去,但是又很擔心這些小事會不會正好可以折射出一些三觀上的分歧。那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 男女之間比三觀更重要的是這3件事兒
    現在二三十歲的小年輕人不知道喝了什麼雞湯,找對象非要要求三觀一致。一般說的三觀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說實話一個正常的年輕人自己的三觀都沒有形成,還要去找跟你一致的,基本上都屬於紙上談兵。真正影響兩個人感情走向的應該是另外的「三觀」。
  • 當你評判別人三觀不正時有沒有被反問:什麼是三觀正?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三觀才算正?三觀泛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實際上這屬於哲學範疇的東西,很難去給出一個具體的標準和答案、世界觀是指人對世界的認知態度,人生觀指向人對於人生的看法,價值觀是指導人言行的思想準則。怎樣的三觀算是正確的三觀?
  • 「被頂替者做事太絕,現在兩敗俱傷」,網友怒懟:三觀有問題!
    原本屬於陳秀春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卻因為頂替者有一位審計局長舅舅,結果被強行改變了人生。自認為高考落榜的陳春秀,心灰意冷的回到了家鄉,接受了父母的安排,結婚生子,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因為「學歷不高」,陳春秀這些年並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 戀愛中三觀不合有多可怕?
    在很久以前,很多情侶或夫妻分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而現在流行的是「三觀不合」,神奇的是,三觀不合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萬能的分手魔法筐,只要感情不和,什麼東西都能往筐裡面扔。當然,這其中有真有假。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什麼是三觀呢?
  • 《易論》|有正確的三觀,是避免人生悲劇的前提
    她當時沒有在意,隨手拍了幾張合照,其中還有一個看似有些親密的照片,她沒有顧及閨蜜的感受,直接發到社交平臺上面,這件事情被炒作起來之後,她不但沒有感覺出來自己的錯誤,還滿臉委屈表示無奈。一個人要懂是非,有判斷力,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管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都要有分寸。
  • 我們常說的「三觀不合」,很少人知道是哪三觀
    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中,都常能聽到類似於「某某三觀正不正」,這樣的討論,「三觀」這個詞已經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三觀到底是哪三觀?」這個問題問出來稍顯得愚蠢了些,但如果此時此刻突然讓你快速回答,估計也有很多人需要思考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