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真相不是歷史教材上說的,野史是這樣記載的

2020-12-18 中年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在中國古代史中,以少勝多的戰爭不多,淝水之戰就是其中之一,這場戰爭也是整個東晉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行動。

淝水之戰,是場極度詭異的戰役, 其荒唐與不可思議之處,除了讓人感嘆天意難測、造化弄人外,那是毫無理法可循,毫無經驗可談。

當代許多歷史類讀物(包括課本),將淝水之成當作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問題在於,淝水之戰東晉的人數雖然是少,但前秦一方的潰敗,實在與「戰」沒有關係,淝水之畔,根本沒戰,前秦就潰敗了。本來以王猛的眼光,符堅不可進攻晉國,以符堅的卓越,他也不會記不住王猛的忠告。但人是會變的,卓越如符堅,在長時間的最高權力面前,也有了變化。變化的不是符堅的品格,他的人品始終是中國帝王圈裡的卓越另類,變化的是他的心態。

382 年,前秦蝗蟲災害,但地方官員們報上去的,居然是一片大豐收,說是蝗蟲們感於符堅的卓越,有選擇地吃一些對百姓無大礙的莊家,並且僅限一地,不擴散。苻堅居然相信了,這說明他對自己的自信已膨脹到極點。過於自信的人,當然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於是苻堅在383年7月徵兵,8月舉百萬之眾南下,11月,淝水之戰爆發。

淝水之戰前,苻堅讓降將朱序去晉軍方面勸降。朱序就是那個娘倆守襄陽,苻堅因為尊重他的抵抗精神而不殺反重用的人。他受了苻堅大恩,卻不忘故國,將苻堅方面的情報完全透露給晉軍,為晉軍爭得了一點先機。晉國這一方面此時由謝安當政,統帥晉軍出兵淝水的都是謝安家人:謝石、謝玄、謝琰等人。謝玄去找謝安請教,謝安只是不慌不忙地說了句,會有旨意給你們的。就再也不理人,謝玄不明所以,只好一頭霧水地去迎擊秦軍。一方是來勢洶洶的百萬大軍,一方是一頭霧水的八萬抵抗力量。我不是說兵多的一定能勝,但兵少的一方要取勝,總該有一些奇計異謀才對吧。我們看不到東晉方面有任何計謀。前秦軍隊在淝水北岸列陣,晉軍方面派人來,要求秦兵往後稍退一下,空出地方來,他們好渡河來決戰。這根本算不得計謀,因為戰陣廝殺,戰略前進或戰略退卻是很正常的事。當年的晉國與楚國作戰時,就曾因晉文公的承諾而「退避三舍」,連續退卻九十裡,依然可以大勝。苻堅只是為了可以全殲晉軍主力而略微退卻,此時晉軍還遠遠在池水對岸,有什麼不可以呢!歷史就在此處顯出其不可思議的詭異,向後移動瞬間變成了潰敗,在敵人還遠遠隔著河流幹勝眼的時候,前秦百萬大軍卻上演了一出大潰敗的獨角戲。

肥水之戰,並沒有戰,只有戲。這場戲最充分、最徹底地說明了歷史的滑稽、怪異。天意從來就難問。縱然經歷了如此的大敗,苻堅仍然不改其對他人高度信任的性格。慕容垂要率軍獨自出去作戰,在其他人先後無數次警告苻堅,慕容垂有異志的情況下,苻堅仍然答應了。於是,慕容垂一去不返,於淝水之戰兩個月後的384年正月,建立後燕。兩個月後,原屬前秦的另一支鮮卑力量慕容泓建立西燕。三個月後,平生受苻堅恩情最重的姚萇建立後秦。385年,前秦首都長安被西燕攻擊,苻堅逃往五將山(現在陝西扶風西北),隨後被後秦姚萇抓住。姚萇一生,受苻堅恩情最重,苻堅給了他生命,給了他官職,給了他權力,給了他一切,他的回報是將付堅勒死。姚萇以其行為,為歷史留下了「恩將仇報」的活生生範例。

信任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雖然我們也曾因為對他人的信任而遭受過極猛烈的傷害, 但我依然認為信任是人際交在間的無上美德。信任在個整是中國歷史上最信任自己部下的皇帝,但他們的結局,讓我們

信任二字打上深的問號。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歷史上五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巨鹿之戰項羽威震四方
    文/王國棟在中國歷史上,由於不斷的發生政權更替,戰亂頻繁,因此著名的大戰役數不勝數。然而如果非要列舉幾場以少勝多的大戰役的話,我認為以下幾場戰役值得歷史好愛者閱讀與研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軍隊超過60萬人,實際投入赤壁之戰的軍隊超過40萬人(既不是小說所稱的80萬,也不是某些歷史學者考究的20萬人,這兩組數據都與歷史事實不符。歷史愛好者可以參考官渡之戰、徵討劉表之戰曹操的軍隊人數)。劉備、孫權聯軍擁兵16萬人(劉備3萬人,孫權13萬人),實際參加赤壁之戰的軍隊人數為5萬人。
  • 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戰爭結局,淝水之戰為何輸得如此徹底?
    歷史上以多勝少的戰役有很多,但是以1比10的比例以少勝多的案例恐怕只有淝水之戰了。這一場戰役在後世的學者眼裡是幾乎不可能輸的戰爭,無論是從兵力還是國家經濟上來看,就像大象去和小螞蟻對戰,最後卻被小螞蟻打敗了一樣。因此,這場戰爭的結局被認為是最不可思議的結局,那麼淝水之戰到底為什麼輸了呢?
  • 以淝水之戰,漫談東晉與東吳之間的差異
    引言在中國歷史上,出名的女性並不多,大多都是一些男人的風花雪月的故事,女性往往是在這種時候作為陪襯而登上歷史舞臺。而真正憑藉自己的能力讓後人記住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而謝道韞可以說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紅樓夢中對林黛玉有過一個評價,就是說林妹妹有著詠絮之才,這個典故就來自於東晉最為傑出的才女,謝道韞。
  • 正史是什麼,野史又是什麼?野史所記載的內容真實嗎?
    在早些時候,「史」這一字就能代表歷史,即對過去的事情進行記載都稱為「史」。唐太宗李世民所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上大小事件都輪番上演,想要了解比較豐滿的歷史還有野史,雜史,稗史,甚至是演義在一定意義上並不一定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但可以通過野史了解當時正史筆下隱藏的另一面故事野史,外史,小史,稗史,逸史都屬於雜史野史:野史深受歷史愛好者喜愛,所謂「野」泛指私人撰述的史書或流傳於民間的史書,之所以稱之為「野史」,可以理解為與朝廷官方史官相對,在野人士所記載的歷史,是未經過官方審核,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算是歷史的民間版本
  • 科普:歷史的正史與野史究竟如何區別
    作為一名優質的歷史領域認證者,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正史和野史的區分,和我們正史的分類。有人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說歷史中的虛虛實實讓人很難區分。這都是有道理的。《二十四史》都是用紀傳體的形式記載的。特別是《史記》,可以說《史記》算得上是紀傳體的鼻祖,後人對史記推崇至高,他裡面記載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鮮明!比如說項羽,項羽是劉邦的對手,最後輸給了劉邦,算是敗寇,但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卻沒有讀出一個敗寇的形象,更多的是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這就是紀傳體的魅力所在,但是紀傳體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歷史事件的發生要從多個人物傳記中翻閱才能夠還原歷史真相。
  • 笑侃大事件·淝水之戰
    383年,苻堅率領百萬之眾大舉南下,東晉這邊握著大棒的是世家謝氏。謝安率領東晉的全部家當8萬軍隊和苻堅硬剛。苻堅見對面才這點人,自信能速戰速決,但能兵不血刃自然更好,於是派降將朱序去勸降東晉。沒想到朱序表面義正言辭的讓前線統帥謝石投降,私下裡卻偷偷跟謝石說:「前秦說有百萬之眾,其實是唬人呢,現在他們到達戰場的沒多少人,你趕緊趁他們集中起來之前幹翻他們,不然百萬大軍一起進攻,你們還打個錘子。」謝石覺得有道理,於是主動出擊,前秦當然對此沒有什麼防備啦,於是晉軍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並且把軍隊推進到淝水,與前秦隔江對峙。
  • 回首歷史上那些激蕩人心的著名戰爭
    如果不算近現代史上(也即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那些戰爭,在中國的古代史上(1840年之前),有一些關鍵戰爭直接或間接決定了歷史的走向,也產生了重大歷史意義。下面,我們逐一來看看這些戰爭是哪些。1. 長平之戰
  • 何謂「正史」與「野史」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自從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應該是「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 為什麼謝玄能在淝水之戰中打敗前秦?
    朝廷急命謝玄的叔父、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前往塗中(今安徽滁州),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王曇之、淮南太守楊廣、宣城內史丘準往堂邑(今南京六合)。不久,盱眙(今江蘇省淮安屬縣)城失陷,高密內史毛藻戰死,毛安之等人驚恐,各自退軍,朝廷為之震動。於是命謝玄率「北府兵」二萬餘人自廣陵援救三阿。謝玄軍進至白馬塘,前秦俱難派部將都顏率騎兵迎擊晉軍,戰於塘西,秦將都顏陣中被斬。
  • 莫斯科保衛戰4大真相,很多人都被誤導,跟真實歷史有差異
    導語:莫斯科保衛戰4大真相,很多人都被誤導,跟真實歷史有差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在德軍的攻勢下頻頻潰敗,連反擊都做不到,很多專家認為,主要是因為史達林託大導致的,因為《互補侵犯》條約的存在,蘇聯覺得德國不敢輕易翻臉
  • 秦始皇死前發生三件怪事,不是野史杜撰,而是正史記載,至今未解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豐功偉績自不必多說,就是與其有關的傳說也不在少數,當然大多都是民間謠傳。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在臨終前,卻接連遇見了三件怪事,而且這可不是野史杜撰,而是記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資治通鑑》兩本正史當中的事情。
  • 人們常說東山再起,為什麼不是南山,北山再起
    古人也留給我們後人很多文化藝術瑰寶,比如我們經常聽到說東山再起。其意思是指失敗之後從頭再來,而最初的含義是隱退之後再次 出任要職,所以古人出來做官又稱出山,那麼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南山或者北山再起?東山再起中的東山又是指哪裡的山呢?
  • 滿清三個被野史歪曲的真相,其中兩個都跟孝莊太后有關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可以說,關於滿清王朝的許多史料語焉不詳,在一些細節無從考證的情況下,歪曲事實的野史層出不窮。
  • 正史和野史上的事又該怎樣看,我說不能全信
    喜歡歷史的朋友,不知道你是否也曾苦惱過這樣的問題,書上說的這些到底是不是真事?是正史的可信度高些,還是野史的高些?今天我就發表一下我的淺見,和你一起品一品,如何看待史書上的這些事兒。在我看來,關於可信度的問題,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但一定要注意,是「相較而言」,正史的可信度要比野史高些。
  • 《山海經》記載了涿鹿之戰,上古時期的曠世之戰是神話還是歷史?
    涿鹿之戰的故事,我相信大家小時候就應該聽說過了,是說距今大約4600年前 ,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但是版本眾多各種誇張美化虛構,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說一說在《山海經》中記載的這場上古時期的曠世之戰。
  • 野史記載司馬昭死於司馬炎之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那麼司馬昭之死,大家知道嗎?據正史記載,司馬昭篡位之前不幸因中風而死。但是在一些野史之中,卻記載著司馬昭是因中毒而死,下毒之人正是他的親生兒子司馬炎。野史中的說法是胡編亂造,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看一看司馬炎毒殺司馬昭一事是否可能成立。
  • 「正史」為何比「野史」更可信?需要懂得如何甄別史料價值
    如何來判斷歷史上某一件事情的真實性,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可以說,無論是以古代考據的方式,還是以現代學術的方法,甚至是根據一些高科技的影像資料,其實都不足以讓某一歷史事件稱為確鑿的。我們得到的結論,多多少少都會帶有個人的傾向性,只能說哪一種說法更為合理,哪種道理更有價值。
  • 看了《中華野史》中的記載,忽然明白壽鏡吾先生為什麼會生氣了!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位書屋》中問壽鏡吾先生東方朔知道的「怪哉」是什麼蟲,先生回答「不知道」而且臉上有怒氣,看了《野史》中的記載,除此之外,東方朔還知道有一種叫「守宮」的蟲,與帝王后宮生活有關。於是我恍然大悟,難怪老先生會生氣,一個小屁孩懂這麼多幹什麼……在《中華野史》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東方朔認識的怪哉大概是叫「守宮」的蟲,是古代帝王用來防止后妃禍亂後宮的一種奇特的蟲子,但是在今天的人看來,這種蟲幾乎不可能存在。
  • 美國的歷史記載上,是怎麼描述中國的?只有六個人進入教材
    今天咱們就看看美國歷史書上記載了中國歷史的什麼人。孔子孔子是第一個被美國歷史教科書紀錄的中國人,他的身份自然是著名的教育學家。雖然孔子的儒家思想對西方影響較小,但是依然被美國歷史記載,可見世界對孔子的影響有多麼看重。
  • 人們常說「東山再起」,「東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連一個小小的成語都不簡單,其背後必然有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或跌當起伏,或扣人心弦。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關於「東山再起」這個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還有就是成語中的「東山」到底是指哪座山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